深圳綜合改革方案解讀?1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批複要求當地以此為契機,實施深圳全市域統一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态建設,有序提升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水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深圳綜合改革方案解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1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批複要求當地以此為契機,實施深圳全市域統一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态建設,有序提升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水平。
消息甫出,一片喝彩。至此,這道全長84.6公裡、由2.8米高鐵絲網和沿途巡邏公路構成的特區管理線(即“二線關”),徹底完成了曆史使命。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背景下,此舉無疑具有積極的象征意義,向國内外釋放出一個強烈信号:改革開放無遠弗屆,就該不留死角。
“二線”成為曆史,記憶卻不會抹去。特區風雨滄桑近40年來,每一個來這裡的人都會留下“過關”的特殊記憶。早在1988年,25歲的潘石屹變賣全部家當,帶着80元“巨款”,南下深圳。因沒有邊防證,潘石屹花了50元找“蛇頭”帶路,從深圳“二線關”鐵絲網裡鑽進特區,開始了創業第一步。
在改革蹒跚邁步的時代,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私人記憶。這些現在看來不無喜感的記憶,本身也是波瀾壯闊改革史的一部分。
事實上,多年以來,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撤銷“二線關”的聲音從未停息。1998年,深圳市政協委員郁萬鈞、陳錫添首次提案,建議重新審視“二線”存在的必要性。2003年,深圳市委原書記厲有為也指出,“二線關”已成深圳繼續發展的羁絆,該撤了。2010年,國務院批準深圳擴大特區版圖,特區實現關内外一體化,但仍保留特區管理線。直至2014年7月,邊檢撤出,“二線關”名存實亡。
縱向地看,從1982年6月設立到現在撤銷,存續36年的“二線關”,呈現一個步步後撤的脈絡。幾乎每一次民意表達,都會引發層層漣漪,并最終形成撤關的共識。這也表明,從初始的“屏障”,到後來的“鎖鍊”,時勢在變化,環境在變化,相應制度體系的變革也要跟上,任何盲目與僵化,非但不可能産生正向效應,反而會成為改革的阻力。
而從深圳的實際看,經曆了40年高速發展,當下的特區也面臨着諸多現實困擾,比如用地緊張的矛盾、關内關外發展嚴重不均衡的問題等等。對于一個有着“世界城市”雄心,旨在打造全球城市版圖中“璀璨明珠”的大深圳而言,顯然不應該依然存在關内關外“兩副面孔”,關内是現代化大都市,關外是雜亂無序的城鄉接合部……
撤銷“二線關”之後,以往的阻隔、限制、壁壘,自然統統消失。潮起大鵬灣,南風将更加浩蕩,城市公共服務也将走向真正的均衡與一體化。
當然,推動深圳特區一體化布局,除了拆除物理意義上的“二線關”之外,還要從根本上解放思想,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步伐,特别是要撤銷心理上、思想上的“二線關”,一切不适應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弊端都要大膽革除。
這其中,不僅要普遍提升注入關外的交通、住房、教育、衛生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也要緻力于創造創新,提升城市品質,即如國務院批複所言,“為新時期超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積累經驗、當好示範”,讓深圳再次站到改革開放的“一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