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詩詞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後台回複“日曆”可獲取詩詞日曆和免費圖書
今日優課,點擊收聽→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微信、QQ、電話正蓬勃發展的今天,書信作為一種古老的交流方式,似已成為一種遙遠而溫暖的回憶……
最早的家書: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
這或許是最早的出現“家書”的詩歌。
詩中“素書”即 “家書”。手捧素書,長跪而讀,何其珍愛! 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情感體驗啊?
“書中竟何如?”,書信對我說了什麼,能讓讀信者如此珍視?
“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原來先叮囑我多吃飯,養好身體,又述說對我的長久的思念。
質樸純真的話語裡,貯藏着滿滿的愛意與離思。
戰亂中的家書: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杜甫《春望》
提起家書,當然不能不提杜甫的這一首《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已經成為婦孺皆知的名言。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困居長安,而妻兒卻被安置在偏遠的鄜州(今陝西富縣)的鄉下。
平常日子裡,收到家書常讓人欣喜興奮不已。現在戰争已經持續數月了,而妻兒安危一無所知,怎能不讓困居長安的老杜牽腸挂肚。
這時候,如果能得到家人的音訊,那簡直可直抵黃金千萬啊。
秋風中的家書: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又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行又開封。
——唐·張籍《秋思》
袅袅的秋風,最能惹起了人們的思鄉情懷。
秋風起,秋天至,一歲将盡,而寓居洛陽的張籍歸家無期。于是 “欲作家書意萬重”,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湧上心頭,“多少事,欲說還休”。
書信寫罷,托人寄書,臨行前總覺得沒有說盡,總覺得遺漏了什麼。
“欲”“恐”“又”三詞,把詩人當時“意萬重”的複雜感情,表達得淋漓盡緻。
口授的家書: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唐·岑參《逢入京使》
詩人遠赴西北邊塞,“行行重行行”,一步三回頭,已走過漫漫長路,與故鄉 “相去萬餘裡”矣,不覺思鄉之淚潸然流出,沾濕雙袖。
恰好于馬背上偶遇入京使者,何其幸運!但手頭無紙無筆,有何其遺憾,匆匆間,唯借使者“傳語”“報平安”爾!
夜雨中的家書: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詩人身處巴蜀之地,一個秋雨綿綿夜晚,讀罷妻子來信,黯然神傷。
因為他無法回答歸期是何時,任憑窗外雨水漸漲的秋池,浸濕他那顆凄苦孤獨的心。
最後隻好回信說“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遙想相逢團聚之願景:夫妻對坐西窗,共剪夜燭,再叙巴山夜雨相思情……
無法寄出的家書: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谙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宋·晏殊《蝶戀花》
主人公獨登高樓,極目遠望,然所思之人何見?
于是想到“欲寄彩箋兼尺素”, “彩箋”、“ 尺素”,都指“書信”,是說我想寄出一封封書信,來表達我的無盡的思念,可是彼此之間“山長水闊”,天遙地遠,不知所在,我把書信寄往哪裡呀?
這真是“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隻能“滿目山河空念遠”矣。
其實,所有的家書上,似乎隻寫着三個字:早還鄉。請看:
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别語,隻道早還鄉。
——明·袁凱《京師得家書》
這首詩告訴了我們,所有家書的内容,就是呼喚遠在他鄉的遊子盡早回家。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明月何皎皎》),也同樣表達了這種樸素簡單而又真實溫暖的願望。
作者簡介:
程磊,湖北省荊門市文峰中學語文教師, “荊門市語文學科優秀教師”。有多篇論文發表于《語文報》《中學語文教學通訊》等報刊。喜好古詩詞。
· 億課精品課程推薦 ·
百行孝為先
學《孝經》智慧,塑美好德行
▾ ▾
收聽更多好課,請點擊閱讀原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