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又一波冷空氣襲來,吃火鍋的日子也來了。
根據美團12月1日發布的《2021火鍋品類數據報告》顯示,火鍋餐飲一直穩居線上最大餐飲類型,占比超過3成。
幾乎每10個餐飲消費者中,超過4個會選擇火鍋。
可是火熱的火鍋行情中,老大老二卻紛紛選擇收縮。
11月5日,火鍋王者海底撈還發布公告稱将在年底關閉300家門店,呷哺呷哺也在今年8月被爆出将關店200家。
由此暴露出的市場空白,導緻一群線上火鍋玩家摩拳擦掌,究竟誰能獲得勝利?
線下成本太高,壯士斷腕!
11月5日晚間,海底撈發布公告稱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的門店。
公告稱,關店的主要原因在于門店選址失誤、組織架構改革不合理、優秀門店經理數量不足、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業文化建設不足等。這番自我剖析,看上去認錯态度得體到位。
但是對此,股票市場的反應是大幅下跌,相比今年年初海底撈82港元高位價格,現已跌至21港元,整體市值蒸發超過3000億。
據網易數獨數據顯示,在2020年瘋狂開店的背後,海底撈的原材料成本和員工成本都不斷增加,可是另一邊,營業利潤卻在不斷降低,曾經海底撈引以為傲的高翻台率,也出現了下跌。整體情況從2019年的4.8次每天,降低至2020年的3.5次每天,距離生死線3.0次,隻有一線之隔。
無獨有偶,另一家頭部企業呷哺呷哺,在今年8月份,也被爆出關店200家,市值蒸發超過200億。同時,呷哺呷哺表示,關店原因主要也是店鋪選址出現錯誤,導緻營收下降。
兩大頭部企業紛紛關店,單海底撈一家就蒸發超過3000億市值,讓人不禁感歎,火鍋是否不再火熱?
答案是不!
紅餐品牌研究院出品的《中國餐飲品類與品牌發展報告2021》顯示,2019年整個火鍋産業鍊的規模約為5351億元,并預測2023年我國火鍋門店的市場規模将突破8000億元
美團于12月1日發布的《2021火鍋品類數據報告》也顯示,雖然受疫情影響,行業規模有所收縮,但是作為受衆最廣的品類,火鍋在餐飲市場的占比最高,線上餐飲中,火鍋消費依舊超過3成
并且受疫情影響,外賣行業行業規模逐步擴大,餐飲行業的線上訂單量連年增長,《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顯示,2020年,餐飲線上訂單整體保持高速增長,在12月甚至實現了107.9%的翻倍增長。
作為餐飲首選的火鍋外賣市場也在不停發展,數據顯示,在2020年,火鍋外賣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27億,并且增速不斷擴大。
由此看來,今年火鍋市場,線上市場開始吃香!
線上火鍋,成為風口!
行業出現空白,新玩家紛紛上台。目前的火鍋外賣主要有社區食材店鋪和生鮮電商兩種模式。
年初,餓了麼數據顯示,過年以來,平台上火鍋外賣訂單同比增長2倍,濟南、天津等地同比增長3倍以上。
今年2月,火鍋生鮮食材集合店“查特熊”宣布完成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2月底,社區食材連鎖品牌“懶熊火鍋”完成由星陀資本領投,老股東虢盛資本和字節跳動跟投的近億元A輪融資。
6月,巴奴火鍋獲得5億新一輪融資。
8月份,火鍋食材店鍋圈食彙拿到D 輪融資,目前總融資額超過30億,年化複合增長率超過200%。
火鍋圈熱度不斷,創業、融資、關店的消息紛至沓來。在海底撈和呷哺呷哺選擇收縮戰略之際,暴露出的市場空白就要由這些新玩家來繼承。
在火鍋市場上,人們一直遵循着在實體店消費的習慣,因為吃火鍋大多發生在朋友聚會,親朋暢談等場景之中,在實體店消費,能夠賓主盡歡,線下占有絕對的優勢。
但是随着疫情的常态化發展,這一行業鐵律漸漸被打破。選擇在家裡打火鍋的人越來越多。而且由于食材和火鍋底料的獲取途徑多樣化,在家打火鍋成了一件性價比極高的消費活動。
回憶早期火鍋外賣的發展,真是一片哀嚎,因為按照傳統思路,想在家吃火鍋,直接在菜市場和大型超市進行食材選購,然後帶回家即可開鍋。
業界公認的火鍋外賣創業元年在2015年,大批火鍋外賣創業者入局,比如卧底火鍋和董火鍋,有數據統計,在2016年,其中90%的品牌倒掉了。
在當時,火鍋到家被認為是“智商稅”一樣的産品思路,又貴,食材數量和選擇也很少。
但是随着生鮮電商的發展以及冷鍊運輸的普及,在人們買菜習慣都被改變的同時,火鍋外賣也成為現實,用互聯網思維實現降維打擊!
上述提到的多位新玩家都屬于社區食材連鎖集合店,比如鍋圈食彙,到目前為止,鍋圈在全國的門店數量超過8000家,冠絕火鍋食材領域。
消費者可以線下直接選購火鍋食材,或者線上訂購,配送到家。
除了社區食材店鋪之外,以盒馬和叮咚為主的“前置倉”生鮮電商,更是給線上火鍋消費帶來新的解決方案。
半小時送達的消費體驗,實現了接近于線下的上菜速度,而且刨除了線下消費環境,商品的價格也更低。
而且在線上購買火鍋食材,還能獲得更多品類的口味選擇,不用局限于川味火鍋、有料火鍋還是潮汕牛肉火鍋,想吃什麼口味都可盡情選擇,更不用受物理距離的限制!
今年9月,叮咚買菜宣布上線火鍋自由品牌“叮咚大滿貫”,目前到家類火鍋系列已上架,之後将陸續上架包括内蒙番茄牛大骨、北京羊蠍子、成都肥腸雞、重慶牛油麻辣鍋等共18種口味的火鍋。
而入局更早的盒馬火鍋,在10月底,正式開啟火鍋季。在深圳地區,有20種上新的鍋底和套餐。據悉,其中9種口味全國有售,而有11種特色火鍋則是深圳本地團隊研發,比如來自農耕記的香辣臭鳜魚、石門肥腸煲,六少的榴蓮雞煲、豬肚雞煲等等。
看上去線上火鍋的春天來了,配送快、價格低、選擇也更多樣,但是仔細想想,線上火鍋不還是生鮮電商在競争嗎?
高毛利和供應鍊,線上火鍋拯救生鮮電商?
和實體店比起來,火鍋外賣的生意看起來很輕,不需要考慮選址、口味、翻台率、員工服務等傳統線下店的核心要素。所以價格更低,性價比極高。
火鍋外賣,更像是生鮮電商順帶完成的一門生意,甚至火鍋外賣本質上就是生鮮電商!
相比于低毛利率的蔬菜水果,火鍋食材的整體毛利率相對更高。
根據供應鍊商家安井食品的2020年财報,以魚丸、蟹排為代表的魚糜制品毛利率為25.87%,以貢丸、撒尿肉丸為代表的速凍肉制品毛利率為24.57%。
海底撈背後的食材供應商頤海國際,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更是達到了32.7%。
高毛利,高客單價以及出現短暫空白的市場,對于深陷低毛利競争的“前置倉”生鮮電商來說,簡直就是救命稻草!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影響火鍋外賣成本的,就是供應鍊能力。
我們就拿火鍋食材線下店和生鮮電商這兩個細分模式的頭部玩家,鍋圈食彙和叮咚買菜來進行橫向對比,看誰的價格更高,供應鍊能力更強!
在深圳地區,社區食材店鍋圈APP上的優品肥牛價格為18元每200g,而生鮮電商叮咚買菜上的精選冷凍肥牛價格為19.9元每300g;叮咚大滿貫自有蝦滑的價格為14.9元每120g,而鍋圈APP的價格為19元每120g。
在蔬菜方面,叮咚買菜上的生菜價格僅為5-7元一斤,而在鍋圈APP上,根本沒有對應商品。
通過橫向對比,能夠發現在深圳地區,鍋圈部分商品的價格相對較高,相比生鮮電商,優勢不夠明顯。
如果能夠實現産地直采,降低供應鍊成本,商家才能獲得更多收益。
比如在鍋圈的起源地河南,平台的商品性價比優勢更突出,因為在當地的供應鍊建設完善,例如鍋圈入股了河南的火鍋底料供應商澄明食品,并與後者共建食品工業園,吸引本地優秀的食品企業入駐。
而燒錢超過百億的前置倉玩家們,在供應鍊管控方面更是實現了幾乎全品類源頭直采,比如每日優鮮産地直采達到100%,叮咚買菜也已經超過79%。
而背靠阿裡龐大供應體系的盒馬,供應鍊優勢更為明顯。
看來生鮮電商終于能打個翻身仗了!
有趣的是,上述的食材店鍋圈食彙,也開始進入社區生鮮電商領域。
海底撈和呷哺呷哺收縮門店,留下空白,導緻線上火鍋瘋狂擴張。可實際上卻為生鮮電商開辟新戰場!
高毛利率和高客單價的火鍋外賣,對于陷入低毛利陷阱的他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能否實現盈利,這一關是關鍵!目前叮咚買菜APP的圖标上,已經展示出“火鍋季”的字樣,自有火鍋品牌“叮咚大滿貫”也已經上線,希望在這個寒冷的冬日,火鍋能給折磨已久的生鮮電商玩家,帶來一絲火熱。
作者: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