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城網
今天是2020年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星期五。
長城新媒體集團祝您新春快樂!
大年三十(除夕),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除夕,漢族傳統節日,是指農曆每年末最後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這是整個春節期間最重要的一天,這天到處都是喜慶氣氛,家家會在大門上貼出大紅春聯,貼門神,屋裡屋外還要貼上挂錢、福字,晚上還要守歲……
守歲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除夕要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除夕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地的親屬千裡迢迢趕回家與親友團聚。入夜家家戶戶明燈高照,達旦不眠,謂之守夜(歲)。守歲的主要活動内容是包餃子。全家團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喜氣洋洋。吃完年夜飯後,人們往往通宵“熬年守歲”,全家歡聚一堂,叙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别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年夜飯
資料圖:大年三十的餃子都是福。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阖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更是享受難得的團聚和放松之日。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馄饨、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币包進去,說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
挂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挂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挂着紅燈籠,堂屋燃着熊熊的紅火,點着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将“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漢族民間還有将“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春聯
資料圖:村民正在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于門闆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内容,貼于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
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緻,将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産,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看春晚
全家團圓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節晚會,春節晚會已經逐漸成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電視前收看春節晚會,這種喜樂融融的氛圍可是任何節日都難以比拟的。
(據新華網、海外網、舜網、長城網等綜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