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泵送混凝土操作規範

泵送混凝土操作規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4:40:25

泵送混凝土操作規範(泵送混凝土的運輸與澆築)1

1 泵送混凝土運輸

泵送混凝土的運送應采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在現場攪拌站攪拌的泵送混凝土可采取适當的方式運送,但必須防止混凝土的離析和分層,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數量應根據所選用混凝土泵的輸出量決定。

混凝土泵的實際平均輸出量可根據混凝土泵的最大輸出量、配管情況和作業效率;按下式計算:

Q1=Qmax·α1·η

式中 Q1——每台混凝土泵的實際平均輸出量(m3/h);

Qmax——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輸出量(m3/h);

α1——配管條件系數,可取0.8~0.9;

η——作業效率。根據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向混凝土泵供料的間斷時間、拆裝混凝土輸送管和布料停歇等情況,可取0.5~0.7。

當混凝土泵連續作業時,每台混凝土所需配備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台數,可按下式計算:

式中 N1——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台數(台);

Q1——每台混凝土泵的實際平均輸出量(m3/h);;

V1——每台混凝土攪拌車容量(m3);

S0——混凝土攪拌運輸平均行車速度(km/h);

L1——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往返距離(km);

T1——每台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總計停歇時間(min)。

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現場行駛道路,應符合下列規定:

(1)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行車的線路宜設置成環行車道,并應滿足重車行駛的要求;

(2)車輛出入口處,宜設置交通安全指揮人員;

(3)夜間施工時,在交通出入口的運輸道路上,應有良好照明。危險區域,應設警戒标志。

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裝料前,必須将拌筒内積水倒淨。運輸途中,嚴禁往拌筒内加水。泵送混凝土運送延續時間可按下列要求執行:

(1)未摻外加劑的混凝土,可按表-1執行;

(2)摻木質素磺酸鈣時,宜不超過表-2的規定;

(3)采用其他外加劑時,可按實際配合比和氣溫條件測定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其運輸延續時間,不宜超過所測得的混凝土初凝時間的1/2。

泵送混凝土操作規範(泵送混凝土的運輸與澆築)2

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給混凝土泵喂料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1)喂料前,應用中、高速旋轉拌筒,使混凝土拌合均勻,避免出料的混凝土的分層離析;

(2)喂料時,反轉卸料應配合泵送均勻進行,且應使混凝土保持在集料鬥内高度标志線以上;

(3)暫時中斷泵送作業時,應使拌筒低轉速攪拌混凝土;

(4)混凝土泵進料鬥上,應安置網篩并設專人監視喂料,以防粒徑過大的骨料或異物進人混凝土泵造成堵塞。

使用混凝土泵輸送混凝土時,嚴禁将質量不符合泵送要求的混凝土入泵。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喂料完畢後,應及時清洗拌筒并排盡積水。

2 泵送混凝土的澆築

1.泵送混凝土對模闆和鋼筋的要求

(1)對模闆的要求

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流動性大和施工的沖擊力大,因此在設計模闆時,必須根據泵送混凝土對模闆側壓力大的特點,确保模闆和支撐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模闆的最大側壓力,可根據混凝土的澆築速度、澆築高度、密度、坍落度、溫度、外加劑等主要影響因素,按下列公式計算。

采用内部振搗器時,新澆築的混凝土作用于模闆的最大側壓力,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并取兩式中的較小值。

F=0.22γct0β1β2 V1/2

F=γcH

式中 F——新澆築混凝土對模闆的最大側壓力(kN/m2);

γ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3);

t0——新澆混凝土的初凝時間(h),可按實測确定。當缺乏試驗資料時,可采用t0=200/(T+15)計算(T為混凝土的溫度℃);

V——混凝土的澆築速度(m/h);

H——混凝土側壓力計算位置處至新澆混凝土頂面的總高度(m);

β1——外加劑影響修正系數,不摻外加劑時取1.0,摻具有緩凝作用的外加劑時取1.2;

β2——混凝土坍落度修正系數,當坍落度小于100mm時,取1.10;不小于100mm時,取1.15。

布料設備不得碰撞或直接擱置在模闆上,手動布料杆下的模闆和支架應進行加固。

(2)對鋼筋的要求

澆築混凝土時,應注意保護鋼筋,一旦鋼筋骨架發生變形或位移,應及時糾正。混凝土闆和塊體結構的水平鋼筋,應設置足夠的鋼筋撐腳或鋼支架。鋼筋骨架重要節點應采取加固措施。手動布料杆應設鋼支架架空,不得直接支承在鋼筋骨架上。

2.混凝土的泵送

混凝土泵的操作是一項專業技術工作,安全使用及操作,應嚴格執行使用說明書和其他有關規定。同時應根據使用說明書制訂專門操作要點。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合格後,方可上崗獨立操作。

在安置混凝土泵時,應根據要求将其支腿完全伸出,并插好安全銷,在場地軟弱時應采取措施在支腿下墊枕木等,以防混凝土泵的移動或傾翻。

混凝土泵與輸送管連通後,應按所用混凝土泵使用說明書的規定進行全面檢查,符合要求後方能開機進行空運轉。混凝土泵啟動後,應先泵送适量的水,以濕潤混凝土泵的料鬥、活塞及輸送管的内壁等直接與混凝土接觸的部位。經泵送水檢查,确認混凝土泵和輸送管中沒有異物後,可以采用與将要泵送的混凝土内除粗骨料外的其他成分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漿,也可以采用純水泥漿或1:2水泥漿。潤滑用的水泥漿或水泥砂漿應分散布料,不得集中澆築在同一處。

開始泵送時,混凝土泵應處于慢速、勻速并随時可能反泵的狀态。泵送的速度應先慢後快,逐步加速。同時,應觀察混凝土泵的壓力和各系統的工作情況,待各系統運轉順利後,再按正常速度進行泵送。混凝土泵送應連續進行。如必須中斷時,其中斷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從攪拌至澆築完畢所允許的延續時間。

泵送混凝土時,混凝土泵的活塞應盡可能保持在最大行程運轉。一是提高混凝土泵的輸出效率,二是有利于機械的保護。混凝土泵的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應經常保持充滿水。泵送時,如輸送管内吸入了空氣,應立即進行反泵吸出混凝土,将其置于料鬥中重新攪拌,排出空氣後再泵送。

在混凝土泵送過程中,如果需要接長輸送管長于3m時,應按照前述要求仍應預先用水和水泥漿或水泥砂漿,進行濕潤和潤滑管道内壁。混凝土泵送中,不得把拆下的輸送管内的混凝土撒落在未澆築的地方。

當混凝土泵出現壓力升高且不穩定、油溫升高、輸送管有明顯振動等現象而泵送困難時,不得強行泵送,并應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排除。一般可先用木褪敲擊輸送管彎管、錐形管等部位,并進行慢速泵送或反泵,防止堵塞。當輸送管被堵塞時,應采取下列方法排除:

(1)反複進行反泵和正泵,逐步吸出混凝土至料鬥中,重新攪拌後再進行泵送;

(2)可用木褪敲擊等方法,查明堵塞部位,若确實查明了堵管部位,可在管外擊松混凝土後,重複進行反泵和正泵,排除堵塞;

(3)當上述兩種方法無效時,應在混凝土卸壓後,拆除堵塞部位的輸送管,排出混凝土堵塞物後,再接通管道。重新泵送前,應先排除管内空氣,擰緊接頭。

在混凝土泵送過程中,若需要有計劃中斷泵送時,應預先考慮确定的中斷澆築部位,停止泵送;并且中斷時間不要超過1h。同時應采取下列措施:

(1)混凝土泵車卸料清洗後重新泵送,采取措施或利用臂架将混凝土泵入料鬥中,進行慢速間歇循環泵送;有配管輸送混凝土時,可進行慢速間歇泵送。

(2)固定式混凝土泵,可利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内的料,進行慢速間歇泵送;或利用料鬥内的混凝土拌合物,進行間歇反泵和正泵。

(3)慢速間歇泵送時,應每隔4~5min進行四個行程的正、反泵。

當向下泵送混凝土時,應先把輸送管上氣閥打開,待輸送管下段混凝土有了一定壓力時,方可關閉氣閥。

混凝土泵送即将結束前,應正确計算尚需用的混凝土數量,并應及時告知混凝土攪拌處。

泵送過程中被廢棄的和泵送終止時多餘的混凝土,應按預先确定的處理方法和場所及時進行妥善處理。

泵送完畢,應将混凝土泵和輸送管清洗幹淨。在排除堵物,重新泵送或清洗混凝土泵時,布料設備的出口應朝安全方向,以防堵塞物或廢漿高速飛出傷人。

當多台混凝土泵同時泵送施工或與其他輸送方法組合輸送混凝土時,應預先規定各自的輸送能力、澆築區域和澆築順序,并應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統一指揮。

3.泵送混凝土的澆築

泵送混凝土的澆築應根據工程結構特點、平面形狀和幾何尺寸,混凝土供應和泵送設備能力、勞動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周圍場地大小等條件,預先劃分好混凝土澆築區域。

(1)泵送混凝土的澆築順序

1)當采用混凝土輸送管輸送混凝土時,應由遠而近澆築;

2)在同一區域的混凝土,應按先豎向結構後水平結構的順序,分層連續澆築;

3)當不允許留施工縫時,區域之間、上下層之間的混凝土澆築間歇時間,不得超過混凝土初凝時間;

4)當下層混凝土初凝後,澆築上層混凝土時,應先按留施工縫的規定處理。

(2)泵送混凝土的布料方法

1)在澆築豎向結構混凝土時,布料設備的出口離模闆内側面不應小于50mm,并且不向模闆内側面直沖布料,也不得直沖鋼筋骨架;

2)澆築水平結構混凝土時,不得在同一處連續布料,應在2~3m範圍内水平移動布料,且宜垂于模闆。

混凝土澆築分層厚度,一般為300~500mm。當水平結構的混凝土澆築厚度超過500mm時,可按1:6~1:10坡度分層澆築,且上層混凝土,應超前覆蓋下層混凝土500mm以上。

振搗泵送混凝土時,振動棒插入的間距一般為400mm左右,振搗時間一般為15~30s,并且在20~30min後對其進行二次複振。

對于有預留洞、預埋件和鋼筋密集的部位,應預先制訂好相應的技術措施,确保順利布料和振搗密實。在澆築混凝土時,應經常觀察,當發現混凝土有不密實等現象,應立即采取措施。

水平結構的混凝土表面,應适時用木抹子磨平搓毛兩遍以上。必要時,還應先用鐵滾筒壓兩遍以上,以防止産生收縮裂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