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聖教序》,即是《慈恩寺聖教序》,唐代褚遂良書。楷書,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為避高宗諱,碑文兩個“治”字,均缺末筆。
《雁塔聖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
《雁塔聖教序》字字析,以連載的方式,每三天一講,每講一句話,從用筆、結構等方面詳細分析,并做以示範。以晉唐筆法傳承的脈絡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筆,從而更清晰的解決《雁塔聖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轉化,避免初學者走彎路。
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同道批評指正。
第一講:大、唐、三、藏、聖、教、序
大:“大”字作為統領全篇的第一字,相當精彩。整體粗細變化較大,橫畫上揚強烈;丿畫簡潔,收筆向上,增強與㇏畫的關系;尤其注意,三線切勿交于一點;為保證結構穩定,㇏畫加粗并壓低,整字動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個橫畫,在書寫過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筆的形态(直切、尖入、順勢藏鋒,順勢搭鋒等)、角度的變化,6個橫畫在線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現了平、仰、俯的關系;兩個乛注意上面為轉折(有轉的動作),下者為折;結構上下兩部軸線挪位。
三:“三”字筆畫較少,但并不簡單,起筆方圓兼備,為增強筆勢連貫,第一筆收筆弧線向上,第二筆弧線入筆承接前者;長橫則順勢入筆,行筆過程自然提按波動,不必刻意描形,收筆下壓;三筆的收筆角度更是巧妙變化。
藏:“藏”字整體為梯形,體勢開張,氣象極大。用筆上變化豐富,短筆畫輕松靈動、戈勾挺拔,形成節奏上的對比;結構上注意貼近戈勾處緊密,左部留白較為疏朗;上下兩部軸線錯位,制造險絕之勢。
聖:“聖”字上下動靜結合,上部靈活,下部穩健,對比清晰;最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順勢發力,借勢側鋒彈起;下部“王”字線方向變化明顯,起筆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觀察;豎畫落在中軸線上,最後一筆凝重的橫畫壓住整體。
教:“教”字開張靈動,姿态潇灑,且筆畫間承接關系教強。丿畫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靈活提筆;“子”字的“提”畫采用彈跳筆法,使其動态十足;整個左部上下錯位,制造險态;“反文”緊貼左部,形成空間咬合關系。
序:“序”字神韻十足,僅“廣”部的筆畫變化就極其豐富,丿舒展靈動,長橫連續提按波動;上下兩部形成繁簡對比,下部筆畫相對簡潔,亅沉穩紮實,勾處不必提筆,直接向外推出;結構上,上下兩部軸線錯位。
第二講: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兩個筆畫均有流線型的提按波動,書寫時注意靈活運用手腕手勢的變化;丿畫取縱勢,且收筆不宜超過橫畫起筆,㇏畫平緩舒展,取橫勢,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再加上橫畫的走向,從而制造了整體較為明顯的開合關系,左合右開。
宗:“宗”字整體沉着穩重,但充滿了矛盾變化關系:首先從整體而言,上下部分運用了挪位關系,從而形成了左半部的留白,遂與右半部的空間形成對比;從細節來看,雖上下有對齊關系(虛線标注處),但下部三點的距離也從遠近、直斜等方面作以處理。
文:“文”字點畫之間的呼應關系很強,注意巧妙把握起收筆時産生的鋒影。橫畫斜度較大,另外丿低㇏高,從而整體形成了斜勢。注意點畫的位置,偏橫畫右部,其邊緣線與下部的撇捺的交叉點在一條直線上。(提醒:經查看原石,捺畫上邊線為殘破,不必描摹)
皇:“皇”字平正端莊,有皇者風範;上下中軸對齊,空間分割較為均勻;注意第一筆短丿,直接切入打開筆毫,借筆毫的彈性迅速合攏;下部“王”字的起收筆形态、角度上有緩、直、尖等明顯區分;最後一筆向右下方壓住,從而平衡整體。
帝:“帝”字整體上寬下窄、上斜下正、上下挪位;長橫起筆發力,前半段較為硬朗,借力彈起巧妙提按,線條富有彈性;乛注意側鋒壓下,該筆畫使用側鋒轉中鋒的寫法更加便捷;豎畫略帶彎度。
制:“制”字前兩筆為連寫,起筆蓄勢發力後,借助彈性及拉力完成整個筆畫;下部的“橫撇”靈活運用手腕的擺動提筆上翻;整個結構來看,上下兩部空間穿插,關系密切;上部橫畫向左牽引,下部捺畫則向右展開,再加上下軸線的挪位,雖筆畫繁多,也富有動态。
第三講:蓋、聞、二、儀、有、象
蓋:“蓋”字為典型的地載結構方式, 凡有畫皆托于其上,上窄下寬;以中軸為界線,區分左右兩點分别有斜正與近遠關系;下部豎畫側鋒入筆,翻腕調鋒,尤其注意該處的側轉中的巧妙變化;最後一橫,行筆撚管,使筆毫在絞鋒同時快速合攏提細。
聞:“聞”字左右兩部上下錯落,左部略高且為收,右部略低則為放,底邊斜度較大;空間上左部偏窄,右部稍寬;整體變化較多的部分放在富有動态感的“門”上,内部的“耳”則較為中正,保持靜态。
二:“二”字僅有兩筆,難度不低;第一筆順勢起筆,略微圓轉,逐漸轉入側鋒并收住,形成了比較明顯的仰勢;第二筆承接上筆的關系,順勢藏鋒,提按較大,寫法同“蓋”字最後一筆,撚管行筆,中段保持中鋒,整體形成俯勢,兩者相背。
儀:“儀”字收放明顯,姿态險絕,且細節變化較多,不易把握;短橫的起筆方式要根據字帖上的線形和前後者關系進行變化,以上圖解可做參考;“戈鈎”長且提按大,行筆依靠手腕向下的拉力,肯定挺拔;左右之間,上部留白,下部緊密,形成内空間對比關系,外形構造梯形結構。
有:“有”字橫畫突出,整體集中偏右;撇畫彎度大,借助手腕的翻轉完成橫畫的起筆,形成大面積的留白,兩筆的交點使橫畫左長右短;注意下部“月”中心線對應上面的位置(如圖);兩短橫要區分方向及輕重,“橫折鈎”巧妙提按,增加意趣。
象:“象”字上寬下窄,整體以收為主;注意中部左右空間關系,短豎偏右;下部三撇,三撇均較為含蓄,以收為主,捺畫收筆向下;在矛盾突出的同時,對應關系也較強,第一筆撇畫起筆對應下部鈎處,另外中軸線自上而下穿過三處,增強縱向關系。
第四講:顯、覆、載、以、含、生
顯:“顯”字左右結構,形成錯落的關系,左高右低;“日”下面兩“纟”均分,兩者形态上略有區分,四點位于一條斜線上;右部“頁”的“點畫”偏左,橫畫之間空間平均分布,下部空間穿插;注意下部左右兩點分别取平勢和斜勢,整體底邊形成斜邊。
覆:“覆”字上下結構,上部覆蓋下部主體;注意“彳 ”,兩個撇畫,前者為收,後者為放,粗細變化明顯,并與上部的橫畫起筆的對齊關系;“複”的中軸線與上部的橫畫收筆位置對應;兩者之間的空白至關重要,最後一筆勢向右下。
載:“載”字橫畫較多且輕快簡潔,豎畫垂直,因橫畫向右上的勢較強,為使整體結構穩定,“戈鈎”向右下伸展拉開,且筆畫連續提按,增加線條的豐富性;結構上則上緊下松,下部空間留白,整體結構為梯形。
以:“以”字為左右結構,左部低且筆畫細,右部筆畫粗且線條厚重;左部“豎提”下拉借勢彈起後下壓調鋒;右部撇畫借助手腕的運轉,彎度較大,注意撇畫收筆走向,最後點畫側鋒撚管絞鋒收筆。
含:“含”字撇畫較長,向左伸展并壓低,捺畫略高,中軸向右挪移;為使整體結構平穩舒适,下部“口”字繼續向右挪移,填補右部的空缺;細節之處需注意:中間兩點呼應關系,最後短橫向下壓。
生:“生”字平穩中正,豎畫落于中軸線上;橫畫之間空間均分,三橫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變化,中間短橫略粗;最後一橫略向上傾斜後加粗并下壓,以求整體的平正。
第五講:四、時、無、形
四:“四”字筆畫較少,但每個筆畫都相當精彩;注意左邊豎畫落筆手勢為反向,兩橫畫行筆時要連續提按;“橫折”在提鈎時要稍注意節奏,借勢彈起。
時:“時”字粗細對比極大,尤其“寺”的第二橫,聚鋒行筆,細而挺拔;該字橫畫較多,注意橫畫之間的形态、起筆角度、粗細等方面的變化;寬鈎鋪毫平推出鋒;左部向右傾斜,右部向左傾斜,整體形成了上合下開的結構形式。
無:“無”字上部分收緊,下部突出長橫,形成了很大的收放對比關系;注意上面方框标注前兩筆形态比較正,下面向右上傾斜,字勢很強,且上下拉開留白;長橫順勢起筆,行筆中連續提按波動,富有動态;四個點與上部軸線挪位,四點形态各異,位于一條弧線上。
形:“形”字整體字形較為疏朗,字内空間間較大,整體上緊下松;注意兩豎畫均有弧度,兩者形成相背的關系;三個點畫的形态上及起筆角度上有較大的區别,且至上而下由大變小;中間點畫側鋒下筆後提筆彈出。
第六講:潛、寒、暑、以、化、物
潛:“潛”字整體結構端莊穩定;“氵”的前兩點均側鋒入筆,後兩點弧線實連;右部的兩“天”左較斜,右者略平;兩“天”左右平均分割并與下部“日”穿過一條中線;長橫收筆壓低。
寒:“寒”字整體上緊下松,收放得當;“宀”較寬,将下面的主體部分覆蓋;中間部分筆畫集中,整體略偏右,将左邊留白;下部疏朗,撇收捺放,兩點一正一反,有顧盼關系,并被中軸線穿過。
暑:“暑”字中宮緊收,突出橫畫;長橫态勢指向左下方,起筆順勢略方,整個筆畫自然靈動,靈活運用手腕切勿過于僵持;撇畫較短且離橫畫較近,給“日”留出足夠的空間;注意紅線标出的幾個關鍵起收筆在一條斜線上,右部大面積留白,形成整體的左合右開的關系。
以:“以”字為左右結構,左部筆畫靈動輕盈,右部筆畫穩健紮實,左右拉開空間,兩者有明顯的動靜關系;注意左部的“豎提”逆勢發力起筆,略帶弧度,筆尖帶起後下壓藏鋒,收筆彈出筆尖。
化:“化”字注意筆順,容易出錯,另外筆畫之間弧線回環的連貫關系較強;每個筆畫的發力點均不相同,從而産生了不同的形态;“豎彎鈎”向右展開,上部留白,“鈎”出鋒有力,觸目驚心。
物:“物”字左右兩部均有外拓之勢,整體顯得寬博大氣;筆畫均為弧線,筆勢關系非常強,注意書寫過程中靈活運用手腕的弧線運轉(翻轉),起筆自然映帶出細膩的鋒影,更能增強其關系。
第七講:是、以、窺、天、鑒、地
是:“是”字整體字勢開張;注意右邊點畫居上,給下面留出大面積的空白,形成明顯的松緊關系,并且字的重心也能上提;從字外形來看,收放關系突出,形成了整體的左合右開的狀态;注意最後捺畫到即将收筆處改變方向。
以:“以”字結構上與前兩講的“以”字有相似之處,注意左右兩部分左低右高,兩部分之間拉開距離,大面積留白;左部豎提筆畫較直,十分挺拔,右部撇畫彎曲,接近收筆處要向水平方向行筆,左右兩部分也形成了直和曲的對比關系。
窺:“窺”字筆畫繁多,較為複雜,中宮收緊,重心居上;“穴”的粗細變化極大,覆蓋住下部“規”的主體位置,但是從視覺上來看,上下部分也有左右挪位的關系;下部“規”字左右緊密,且有空間穿插咬合關系;注意“見”的兩豎畫的曲直變化。
天:“天”字整體空間疏朗,字勢開張,外輪廓均為斜邊;注意兩橫畫上揚極強,斜度較大;撇捺切勿與橫畫三點交叉,撇畫輕松靈動,為曲線,捺畫厚重挺拔,為直線,兩者對比突出,且有撇收捺放的關系。
鑒:“鑒”字上部的左右部分的外形走勢有所區别,切勿平正,下部“金”則平正穩定,将上部完全托起,且“金”的撇捺起筆穿插到上部的中間位置,使關系更為密切;注意圖例中标注的細節處:兩豎錯位,兩點呼應等。
地:“地”字結構方式比較獨特,“土”拉長且中間斷開,形成空白,為避免字松散,注意細節的點畫呼應關系;“也”則橫畫伸展開,穿插至“土”中間,“也”字中間部分向中宮收緊;“土”和“也”的左右搭配使兩邊留白,增加了地字的意趣。
第八講:庸、愚、皆、識、其、端
庸:“庸”字整體看似有左下方傾斜之勢,但整體不失平衡,右下方豎勾拉低給右部增加了分量;細節之處需注意上部橫畫的平仰俯的區分,“橫折”注意側轉中的靈活運用;下部“用”中軸向右錯位,從而制造出了左下方的空白。
愚:“愚”字上下結構,上下空間較為緊密,注意空間稍有穿插,避免松散;中部兩邊左短右寬,形成三角形狀;上下兩部分中軸錯位,注意“心”的鈎要筆毫鋪開後平推出鋒,及其最後幾筆的筆勢連貫關系。
皆:“皆”字的筆畫提按變化較多;尤其注意上部“比”左右兩邊的細節變化,豎畫一曲一直,左橫畫由重至輕,右橫畫由輕到重;下部“日”在搭接處理上為上連下斷,且“橫折”是從豎畫内部由下至上的順勢帶入。
識:“識”字字形處理上比較獨特,橫畫向左伸展,戈鈎向右下伸展,整體形成了反倒的體型結構;注意上邊緣線标出的幾個筆畫的起筆位置位于一條斜線上,下邊的“口”和“日”在一條水平線上;注意戈鈎起筆聚鋒,線條細而挺拔,向内貼近,使中宮緊密。
其:“其”字整體十分生動,尤其是主筆畫長橫,提按較大,且線條靈動呈波浪形,行筆過程中要保持中鋒略微加速,增加線條的彈性;注意兩豎畫左短又長,且有相背的關系,最後點畫收筆較平。
端:“端”字整體字形比較寬博,左粗右細;注意“立”的第一筆點畫位于橫畫右邊,中間兩點也整體偏右,制造左邊的空白;右部“山”則居左,給右部留白;“而”中間點向左挪移;諸多方面的互相調節,使原本筆畫零碎的“端”字中宮緊密,且制造了更多的矛盾變化關系。
第九講:明、陰、洞、陽
明:“明”字雖左右較為相似,但矛盾變化相當豐富,結構上來看,左部“目”位置略高,筆畫以直為主,整體态勢較正;右部“月”位置略低,筆畫以曲為主,整體姿态向左傾斜,與左部形成了欹側關系;細節之處短橫無一雷同,注意起收筆的變化及其形态的區分,“月”兩豎呈内擫狀。
陰:“陰”字靈活潇灑,左收右放;左部“阝”注意提按彈跳,豎畫略帶斜度;右部長撇穿插到“阝”内,撇畫取斜勢,捺畫則略取平勢;下部短橫皆為斷開,且筆畫較短,突出捺畫,使捺畫下面留白形成空間上明顯的松緊關系。
洞:“洞”字整體空間結構比較疏朗,左重右輕;注意“氵”三點位于一條弧線上,下兩點弧線實連;右部“同”的橫折為弧線,拉低後轉折 ;“口”的位置切勿太低,以保證重心居上,下部标注橫線的收筆位置有高低錯落關系。
陽:“陽”字結構處理巧妙,左短右長,外形呈放射狀;左部“阝”略有弧度,有外拓之意;右部“易”上窄下寬,橫畫上揚極強,且橫畫穿插至左部空間内,橫折向斜下方壓的很低,上下形成強烈反差;橫折輕重變化十分突出,注意左右兩部的中下方的空間留白。
第十講:賢、哲、罕、窮、其、數
賢:“賢”字上下結構,中軸将左右均分;該字短筆畫較多,注意其搭接及連斷關系,上圖标注的轉和折的區分變化;“又”變捺為長點,向右下方伸展,較為突出;下部兩點左重右輕。
哲:“哲”字變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欹側多變,更具姿态;整體左輕右重,左部“扌”傾斜較為靈動,右部穩健紮實,形成明顯的對比;注意“口”字橫折處筆尖拉起上提後側壓,整體為倒梯形,筆畫均有輕重提按。
罕:“罕”字上部輕松靈動,下部硬朗挺拔;注意“四”前兩筆的順勢向上引入的關系,橫折處側轉中,下面筆畫斷開;“幹”豎畫落在中軸線上,以中軸為界,長橫左長右短,起筆略方。
窮:“窮”上下結構,“穴”将下部躬完全覆蓋,整體上重下輕,上緊下松,點落在中軸線上,且中軸将下部左右均分;“身”的豎畫及撇畫尖入要輕松自然,“弓”要注意重心上提,最後豎鈎要側轉出鈎。
其:“其”字靈活潇灑,三個長筆畫均有弧線波動,且兩豎畫弧線形成外拓之勢;注意短橫,細節之處非常巧妙,第一個短橫左斷右接,第二個左虛接右斷開;最後兩點沉着痛快,且有呼應關系。
數:“數”字整體左斜右正;注意左部兩口的寬窄、輕重、搭接的區分變化,橫畫略突出,“女”的撇捺交叉點位于左部的軸線上;右部“文”上緊下松,重心上提,多個筆畫與左部關系密切,形成空間穿插關系;撇收捺放,并且制造出捺畫上面大面積的空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