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2 11:23:14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

文 | 魚博士

兩個月的暑假終于結束了,老娘終于可以松口氣——不用擔心報補習班,報啥補習班,不用操心報夏令營,不用擔心每天玩多久平闆,刷多會抖音;像是要趕鴨子回鴨圈似的,終于可以把娃送到學校去。

一邊拿着零食,飲料,嘴裡一邊念叨着:老娘不胖,老娘天下最美!然後舒服地躺在沙發上,打開還是一個星期前看的《延禧攻略》,腦子裡突然蹦出:孩子要開學要上一年級了,你還沒準備東西!

像是聽到警報似的,我立馬關掉《延禧攻略》。開始問度娘,上知乎,請教親媽朋友同事,收集孩子開學要準備什麼?這情景,仿佛在為一個上前線的醫生準備醫療器材,出現差池的代價就是黑白無常擄走無數的生命。

終于列出一條長長的清單,無縫銜接快速的切到淘寶,開始一個個尋找,搜書皮紙,找算數棍......看評論,比三家,加購物車下單。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2

這場戰役最終在我花掉一千大洋的前提下,毫無疑問取得了勝利。虛脫的我揉了揉僵硬的脖子,發現窗外的天都黑了。自從生了娃,我每天比高考備戰都要認真百倍

突然想到自己小時候開學的場景,每次開學都會纏着媽媽幫我包書皮,媽媽總是邊包邊唠叨:“給你包書皮有什麼用,三天不到書角卷的跟煎餅似的。”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3

事實也正是如此。不出一個星期,書皮就被我給撕下來了,覺得和折起的書角不搭。但是這種包書這種小小的儀式感,一直深刻在腦海中。

今天小編也請了三個年代的美女,來跟大家分享她們小時候開學的儀式感。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4

80後的入學回憶

我上小學一年級是1991年。入學第一天,還是有些緊張,爸媽是不送我們的,我跟着姐姐去了學校。到了班級,我們四個小朋友手拉手坐在一排,還是挺害怕跟陌生小朋友坐一起。

除了爸爸媽媽準備的新書包、文具盒,我們還需要帶捆好的高粱棍兒。學校要求的,因為做數學題手指頭會不夠用。大概要準備50根長短一樣的高粱棍兒,捆成一把。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5

第一天老師點名、排座位、發課本。現在還記得當時人教社的教材帶的那股油墨味兒。到現在我家裡還保存完整的一套,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語文課本。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6

下周一我女兒要開始上一年級了,今天我們去開了家長會,見了老師,買了校服。我們小時候用木頭桌子闆凳和漆黑發亮的黑闆,他們現在用的是電子白闆。

時代變了,入學的很多内容也變了。無論什麼形式,入學這一天,都是人生中值得回憶和紀念的!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7

90後的入學回憶

入學對90後的我們來說,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看着現在大城市的孩子們煞有介事地做着入學準備,眼紅羨慕地覺得自己真是出生太早。

開學之前,媽媽倒也的确給我準備了些必備品——表姐用舊的文具盒;不記得從何而來的舊書包……用表姐“傳下來”的文具是我莫名其妙的固執,那時候的我一直把學習成績優異的表姐當作自己的偶像。大概我自己覺得:隻有用舊的文具,才能成為表姐那樣的人吧!

當年的我還沒有聰明到能想明白:表姐文具的破舊是她年長我5、6年的歲月痕迹。我就那樣帶着破舊的文具去了學校,唯一新的東西就是文具盒裡的中華鉛筆。現在想起來,我的父母倒是省心了。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8

由于當時的小學離我家也就一條林蔭道,跟幼兒班的地方一模一樣,因此,小學開學都是自己一個人去上的小學。

第一天我領着兩三本新書回家,老師說了一個很神奇的詞彙:“包書”。印象中老師還對全班說了一遍:“回去念給爸媽,他們會知道什麼是‘包書’。”那時,“包書”對我們來說算是一個新潮的事情。媽媽心領神會地扯了兩張挂曆就包了起來,天知道我念的是什麼——包蘇?包一個書?報書?

第二天,我帶着媽媽包的書和書面上爸爸提的潦草字,卻引來了全班同學甚至老師的參觀。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媽媽的心靈手巧,而爸爸的字是真的好看、盡管我看不懂。然後我還很熱心地把别人的書帶回去也讓我媽媽包,當年的挂曆都扯得不剩幾張。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9

由于不到入學年紀就去上了一年級,爸媽懷着“先搬個闆凳讓她聽聽”的心态,沒有叮囑、沒有言語厚望。現在想來也算是沒有任何壓力,沒有煞有介事。

記憶中,開學對我來說并不那麼正式,潦草的就過去了,像是抱着消遣的心态随便的翻了幾頁書。

入學需要儀式,而最重要的可能未必是固定的形式。像“偶像”表姐的文具,媽媽的手工書皮,爸爸題的字,家人願意懂我的逞強、讓我獨自上學……這些親人們無聲的支持,對我來說才是最珍貴的。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0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1

00後的入學回憶

即使到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一年級開學書包裡裝的東西。

作為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的孩子,從小家庭到大家族都将上學看做我的人生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除了必備的學習用品之外,我媽媽在我外婆的勸說下,放了兩根蔥(聰明),兩個年糕(步步高升)在我的書包裡。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2

長大才知道,這是熱衷于讨口彩的中國人一種祝福和期待,就像新娘出嫁時,箱子裡總會放上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寓意新娘早生貴子。但當時是不理解,隻是懵懵懂懂的從媽媽那裡知道:蔥代表着聰慧,至于為啥代表就不知道了。

帶着家人的囑托和期待高興的去上學,在學校,我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同桌。我熱情的把家人給我的蔥分一個給他,告訴他這代表着聰明的意思,他高興的放在書桌裡。但在放學的時候,赫然在垃圾桶裡看到被扔掉的蔥,我佯裝沒事走開了。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被辜負的傷心,也是對開學記憶深刻的殘留印象。

現在想想,當初我要是再給他兩個雞蛋,這個“笨蛋”就将蔥一塊就拿回家了。畢竟小蔥炒蛋,也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3

兩個月前高中畢業,再過幾天就要去另外一個地方上大學。人呢,到了一個轉折點,總是會自戀的看看走過的路。我也不例外,從繁重的應試的生活裡掙脫出來,也有了多餘的精力去回憶過往的經曆。

小學時開學的儀式,現在都被我當做笑話提起,每次都會引得朋友捧腹:“要我是那個小男孩,我可能會拿回家給我媽”。

在他們來說,我的開學儀式是兩張滑稽的相片,裝着蔥和年糕的書包,被扔掉的蔥。可是當我用指尖去觸碰這些照片時,我能看到圖片背後媽媽忙碌的身影:找蔥,去雜葉,洗淨,整理包裝,能看到她高興又有點緊張表情。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4

每當想到書包裡蔥和年糕,心中總會升起一陣暖意,嘴角也附和似的不自覺的上揚,可這道絲毫不鋒利弧線總能夠殺死臉上的喪氣。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5

臨近開學,身邊的父母都在給娃娃們正準備開學的文具。早早地備好了包書皮的紙,要麼打算自己在上作畫,要麼在上面寫字。不願意讓自己孩子随便的買幾張塑料書皮,應付的包一下。

她們肯定會自戀的發朋友圈,可她們更希望給孩子留下難忘的回憶,認識到知識的寶貴。

開學了也要有點儀式感(有一種儀式感叫)1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