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3 02:58:20
京劇中的行話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等你來

[笑場]

行話. 亦稱噴場. 指演員在演出中脫離劇情與人物而失笑, 破壞了舞台藝術的嚴肅性與真實感.

[誤場]

行話. 指演員未能按時到達劇場扮戲, 延誤了上場.

[冒場]

行話. 和誤場相反. 指演出時, 演員過早的出現在舞台上.

[怯場]

行話. 演員因為初次登台經驗不足或對所演之戲生疏等緣故, 臨場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響.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2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暈場]

行話. 演員由于對戲不熟練或精神過于緊張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亂. 出現忘詞,唱錯,失手等舞台事故.

[冷場]

行話. 指演員由于忘詞,誤場等原因,造成舞台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台演出最忌諱的現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 都不應中斷.

[救場]

行話。 指對演出中突然出現的失誤, 同台的有關人員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予以補救, 使演出能繼續進行。

[翻場]

行話。 演出時, 演員認為同場演員或樂隊有所失誤, 引起不滿, 當場給對方予斥責, 使演出中斷。

[把場]

行話。 演員演某一劇目因經驗不足等原因, 由師長在側幕照應把關, 以穩情緒。 有時演出特注明由某某名人“把場”, 既擡高演戲演員的身價, 又借此招徕觀衆。

[飲場]

行話。 京劇戲班的舊俗。 舊時京劇演員在台上演出中間, 常由檢場人員上台遞送茶水, 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 50年代提出淨化舞台, 此俗遂除。

[捧角]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3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行話。 亦稱捧場。 指通過包購戲票, 哄堂喝彩, 撰文揄揚等手段, 造成聲勢, 以達到擡高某演員或劇團身價地位的目的。

[明場]

行話。 相對暗場而言。 凡演員在台上表演的情節, 都稱明場。

[暗場]

行話。 相對明場而言。 某些劇目中的部分情節不在台上表演, 而放在幕後進行。 或通過人物的台詞加以說明, 或運用音響效果表明。 例如《打漁殺家》蕭恩公堂受刑一節, 即是作暗場處理的, 通過幕後差役數打闆子的聲音來交代。

[謝場]

亦稱送客或金榜謝場。 京劇戲班的舊俗。 演出結束, 由小生(穿大紅官衣,戴驸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鳳冠)各一人至台前向觀衆行禮感謝。 有時走下舞台,送觀衆到劇場門口。

[聽場]

行話。 後台候場的演員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演出, 以便自己能準時出場。

[候場]

行話。 指演員将上場之前, 守侯在出場處幕後, 作好準備。

[墊場]

行話。 指在場與場之間臨時墊場子, 為後一場的演員赢得時間。 是救場的一種形式。

[楞場]

行話。 指演員舞台上突然出現的差錯, 缺乏思想準備, 不能随機應變, 造成演出中斷。

[趕場]

行話。 有兩種情況。 一指在短暫的時間内, 完成角色的改裝或換服裝等事宜, 保證準時上場。 如《鐵弓緣》中陳秀英女扮男裝成王富剛的形象, 《四進士》中,光棍,看堂師爺三角由一人兼飾, 也需趕場, 又稱作一趕三。 二指同一演員在相近的時間内, 在不同的地點演出。 常常是算準了時間, 一場演出結束後, 再趕往下一個場子。

[滿宮滿調]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4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行話。 演員演唱時音高到位, 聲音飽滿, 氣力充沛。

[走闆]

行話。 也稱丢闆。 演員行腔時, 節奏不穩, 或快或慢, 與樂隊奏出的闆眼脫節。

[夯兒]

行内暗語。 亦稱吭兒。 是京劇演員對嗓子的習稱。

[左嗓子]

行話。 京劇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 此種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轉彎處, 往往唱不好。

[三條腿]

術語。 京劇唱詞分上下句, 詞句成雙, 其押韻為上仄下平。 但也有例外, 隻有上句, 而略去下句, 以鑼鼓[掃頭]代之。 這種處理也稱掃一句。

留腿兒

行話。 亦稱甩上句。 指一個唱段唱到最後一句時, 暫時留下不唱, 接着進行表演, 然後再由這個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 留腿兒後接唱的最後一句稱縫腿兒或縫上。

[合弦]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5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亦稱巴弦。 指演員的演唱與胡琴的伴奏如膠似漆的粘合在一處, 無絲毫相違相離的纰漏。

[合槽]

指台上表演時演員與樂隊之間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響,吸引, 逐漸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帽兒戲]

亦稱開鑼戲。 指演出時的第一出戲。 舊時, 帽兒戲多是像《天官賜福》,《白壽圖》之類情節較為簡單的戲。 解放前後, 帽兒吸的劇目逐漸有所變化, 多是些火熾精彩的小武戲和能活躍觀衆情緒的風趣劇目。

[軸子]

指一場折子戲演出中作為軸心的主要劇目。 舊時京劇戲班排戲“打本子”, 将台詞用毛筆寫在長條紙上, 卷起來似一軸畫卷。 戲大紙長, 卷起的紙卷就粗,戲小紙短,卷起的紙卷就細, 便有大軸, 中軸, 小軸之說。

[送客戲]

也稱大軸。 舊時一場戲往往要演出五六個小時左右, 時間過長, 觀衆不等終場就離座。 因此戲班常把劇目的重點放在壓軸戲上, 最後一出則安排演些技術性較強的小型武打戲或趣味性濃的玩笑戲, 讓觀衆在這無足輕重的演出中逐漸散去, 姑稱。

[大軸]

見上。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6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壓軸]

指一場折子戲演出的倒數第二個劇目。 由于緊壓大軸而得名。 演壓軸戲一般都是戲班挂頭牌的主要演員。

[武軸子]

一場折子戲演出中, 小軸,中軸,大軸一般演武戲, 因而稱作武軸子。

[大戲]

1 指整本的,大型的或較大型的戲。 相對小戲而言。 此外, 還指那些曆史較為悠久, 在一定的曆史時期, 演出普遍。

2 指流傳廣泛的劇種, 如京劇,昆曲,秦腔等。

[小戲]

指小型的, 單出的折子戲。 相對大戲而言。 演出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

[折子戲]

指整本戲中相對完整的一折戲。 如《白蛇傳》中的《盜草》,《斷橋》都是。 折子戲往往是整本戲中精彩的一折, 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 演出時常将幾出折子戲組成一台戲。

[對兒戲]

指兩個演員在一出戲中扮演分量不相上下的兩個人物。 如《坐宮》中的楊四郎和鐵鏡公主, 是老生和青衣的對兒戲。 《赤桑鎮》則是花臉和老旦的對兒戲。

[重頭戲]

指在唱,念,做,打等方面見功夫的劇目。 如《望江亭》是青衣唱工重頭戲, 《鐵籠山》是靠把武生的重頭戲。

[風火戲]

制一個劇目中, 有四五個以上表演分量不相上下的行當角色, 顯現出整體的實力。 有時也稱群戲。 如《群英會》,《龍鳳呈詳》,《四郎探母》等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7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勁頭]

行話。 1. 指演員舞蹈動作幅度大小,力度強弱的運用。 通常用于身段表演。

2. 也指演員演唱中的“心勁”,“口勁”和行腔中某一重音的渲染和結

[尺寸]

指京劇表演上唱念做打的節奏速度。 準确地把握節奏速度, 是正确表現人物的關鍵。 如何恰到好處地把握尺寸, 首先要求演員理解和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這個基礎上, 藝術功力則是尺寸具體處理的技術保證, 二者缺一不可。

[關子]

1. 指表演技巧的竅門。

2. 指情節與情節之間銜接的“扣子”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8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俏頭]

優秀的京劇演員在演唱或表演時, 在關鍵處善于作一種特殊處理, 如改變節奏, 或是加一個細節動作, 這種細微的處理, 往往能使演唱增色, 使人物的性格和神情格外生動, 收到很好的劇場效果。

[節骨眼]

1. 關鍵之意。 指表演上的關鍵部分, 如某個唱段,某句念白,或某組身段動作等等,如果能将這些關鍵部分處理好, 便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個表演頓放光彩。

2. 指身段技巧動作的訣竅, 隻有掌握這個訣竅, 才能是動作完成得幹淨漂亮。

3. 指情節發展的緊要關頭, 如矛盾的轉折點。

[火候]

行話。 即藝術功力, 是演員藝術上成熟的程度。 包括兩個方面, 除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外, 還有演員的閱曆和修養。 有的演員受到閱曆和修養的限制, 與角色的身份,氣質存在差距, 不能很好地理解體驗角色, 即稱為火候未到。

[讨俏]

指無須花費很大的氣力, 就能讨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角色雖然戲不多, 卻因為戲劇性強, 戲料足, 演員隻要憑借不多的技巧或唱念, 便會得到觀衆的歡迎。

[官中]

行話。 公共的意思。 舊時京劇戲班中, 主要演員的服裝,琴師都是專用的。 而一般演員的服裝和道具都是公用的, 叫做官中行頭。 為除主要演員外的所有演員伴奏的琴師和鼓師叫做官中場面。 适用于不同劇目,角色,行當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

[大路活]

也叫“通大路”。 指演員們按照一般基本套路來演出。

[絕活]

通常指屬于獨家所創,人皆不能的各種技巧, 也有專指難度較大的武功技巧。

[兩門抱]

行話。 演員能扮演兩種不同行當的角色或某一出戲中的角色可由兩個不同行當的演員來演, 均可稱。

[蓋口]

行話。 人物對唱或對念時, 彼此銜接處稱為蓋口。 有死蓋口與“活蓋口”的區别。 前者指固定化的對口戲詞, 不能任意變動; 後者指戲詞不固定, 一方臨場發揮, 另一方要有相應的對答。 對口緊湊嚴密, 叫“蓋口嚴”, 否則就是“蓋口不嚴”。

[子午相]

指演員在舞台上坐,立姿勢的形體角度。 要向左或右微側, 忌正身平面直向觀衆。 既要挺拔, 又不能傻氣。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9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邊式]

1. 指演員身段利落,幹脆,漂亮。

2. 指演員化妝,穿戴清晰幹淨,合适。

[漂帥脆]

行話。 是對武戲演員給予贊揚的三個概念。 漂是指身手矯捷, 舉重若輕, 動作富流動感; 帥是指身段利落, 儀态俊逸; 脆是指動作節奏感強, 重點身段的處理顯得格外幹脆明快。 此外, 帥有時也引申為對演員台風雅緻潇灑, 表演華美精巧的稱贊。

[穩準狠]

行話。 穩是指武打不論多麼複雜, 速度多麼快,都能嚴整有序, 招式穩健; 準是指每一個武打動作都要按照應有的位置準确地表現; 狠是指在穩和準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力度, 使武打真實可信。 穩準狠是武打動作的基本要求, 三者缺一不可。

[兩下鍋]

亦稱梆子皮黃兩下鍋。 指梆子和皮黃兩個劇種同台演出, 而劇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狀, 不相混合。 也有在同一劇目裡用兩下鍋的演法, 半出皮黃, 半出梆子。

[卯上]

也作鉚上。 指演員表演時無保留地盡情發揮個人能力。 對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 有意選擇難度大的進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現。 對表演中松勁,懈怠,不肯使勁的表現, 則稱之為泡湯。

[警内行與警外行]

警内行是指表演受到内行觀衆稱贊; 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觀衆的稱贊。 内行和外行的審美眼光和需要有所不同, 但真正優秀的演出會受到内外行一緻的歡迎。 警内行也稱打内, 警外行也稱打外。

打内與打外]

見上條。

[一打一散]

行話。 指那些結尾缺乏獨特性的劇目, 矛盾沖突往往靠開打來解決。 武打開始, 即意味着全劇的結束。

[六場]

指京劇樂隊。 主要有胡琴,月琴,三弦,單皮鼓,大鑼,小鑼6件伴奏樂器組成。 胡琴,月琴,三弦又稱作“文三場”; 單皮鼓,大鑼,小鑼有稱作“武三場”。 對六種主要伴奏樂器都能掌握運用的人稱作“六場通透”。 有時也引申為指那些兼擅表演和音樂的多面手。

[文三場]

[武三場]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0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六場通透]

同見上條。

[水詞]

行話。 指在不同劇目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通用唱詞或念白, 如“怒從心頭起, 惡相膽邊生”; “冷水澆頭懷抱冰”; “看奸賊把我怎開銷”,等等。 水詞缺乏個性, 淡而無味, 在新編劇目中應盡量避免。

[不夠一賣]

行話。 指藝術上分量不足, 難以滿足觀衆欣賞上的需求。

[打卦]

行話。 原指占蔔卦象算命, 借以諷刺某些演員借名演員的招牌混飯吃, 并無真實本領。 他們學習流派, 隻追求形似, 而真正的神韻卻不能掌握。

[皮兒厚]

行話。 1. 指戲的情節進展緩慢, 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現, 好象肉餡被厚厚的皮包裹着一樣。 2. 指一些劇情過于複雜紛繁, 人物關系不清, 觀衆難于理解的戲。

[沒譜]

行話。 “譜”作規範或規格解。 指演員的演出不按規範, 随意胡來。

[幺鵝兒]

行話。 專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

[象牙飯桶]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1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行話。 光有較好的外形條件, 而沒有内在藝術修養的演員稱之為象牙飯桶。 類似俗語中的繡花枕頭一包草“。

[柴頭]

行話。 指無用之材。 京劇界常把藝術上不開竅的演員稱作柴頭。 參見棒槌。

[棒槌]

行話。 原指一種實心的木棒, 借以諷刺表演藝術拙劣的人。 參見上條。

[羊毛]

行話。 京劇界對外行的稱呼, 帶有諷刺不懂京劇之意。

[金鐘罩]

行話。 原指一種刀槍不入的武功。 現借用來諷刺隻能唱唱念念, 不能動刀動槍演武戲的演員。

[死臉子]

亦稱整臉子。 指演員面部表情呆闆, 缺乏生氣。 一個死字, 揭示出這種藝病的嚴重性: 不會演戲。

[整臉子]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2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見上條。

[吃栗子]

亦稱吃螺蛳和奔瓜。 因心情緊張或台詞不熟, 演員在表演中将台詞念錯, 或念得結結巴巴。

[吃螺蛳]

[奔瓜]

同見上條。

[票戲]

[下海]

同見上條。

[票房]

行話。1. 戲曲愛好者的業餘組織。 2. 劇場售票處。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3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黑杵]

行話。 指舊時票友登台演出, 暗中所收的報酬。

[下串]

行話。 指給武戲主要演員配做武打對手的演員。

[零碎]

行話。 亦稱掃邊。 指京劇傳統戲中極不起眼的角色。 有一定台詞, 有固定名姓, 但往往不被觀衆所知。

[掃邊]

見上條。

單頭: 某個角色的台詞. 總講: 整出戲所有角色, 包括龍套和上下手的台詞, 動作等舞台語彙. 一般管能說整出戲的人叫抱總講的

打本子;就是現在的編劇

倒倉:指男子變聲期

搭架子: 演員在幕後念台詞. 有時是配合台上演員表演, 有時是用于上場之前以引起觀衆注意

底包:(大概意思)在劇團裡樣樣通,什麼角色/什麼戲都能演,但是挂不上頭牌二牌。如果臨時哪個演員上不了場,他都能救場。

打通:(大概意思)在演出之前,先打一通鑼鼓。一般由節奏比較快,比較震撼的一組鑼經組成,比如:急急風--四擊頭--走馬鑼鼓--九錘半--陰鑼--串子--搜場點--上天梯--四擊頭收等等。

打通的目的是營造氣氛,招攬觀衆。一般是在露天舞台上演出前用,在劇場内演出大概不用。

開頭:‘開頭’是京劇唱腔或者音樂開始之前以鑼鼓/闆鼓/念白等方式引領,樂隊依據‘開頭’所提出的節奏/速度/闆式的要求進行演奏。

喝: 念第四聲. 演出時配角比主角受歡迎. 比如: 今天xx可讓xx給"喝"了

抽簽: 演出未結束, 觀衆提前離開劇場. 如果大量觀衆集體離開, 稱為起堂

馬前:指加快演出節奏,提前完成演出。

馬後:指放慢演出節奏,抻長戲的長度,演出時間延長。

陰人: 指樂隊或演員故意在演出時刁難同台者, 如臨時改詞, 突然長調門等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将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淨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擡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4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4)吊嗓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煉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闆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适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間斷的鍛煉,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5)喊嗓,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聲部位,正确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于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複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6)丹田音,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現在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7)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幹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餘叔岩的嗓音都屬于這一類型。

(8)塌中,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于生理關系,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9)腦後音,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颚,将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回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淨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10)荒腔,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于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于練聲不得法所緻。

(11)冒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于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于練聲不得法所緻。

(12)走闆,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闆三眼、一闆一眼、流水闆等各種不同的闆槽,行腔時如背離闆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闆。

(13)不搭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于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14)氣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準确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15)換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準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5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16)偷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着痕迹,在觀衆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内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内“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17)嘎調,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18)長吭,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

(1)工尺,戲曲音樂名詞。泛指戲曲曲譜上曲詞右側所注音階符号。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為音階的符号,相當于西洋音樂的“56712345”。習慣上把這些符号統稱為“工尺”。有的曲譜,曲詞旁隻注闆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譜,名為工尺譜。

(2)闆眼,戲曲音樂名詞。傳統唱曲時,常以鼓闆按節拍,凡強拍均擊闆,故稱該拍為闆。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簽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後一弱拍稱末眼)。合稱闆眼。

(3)過門,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句與唱句之間,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間奏音樂。唱句與唱句之間常用小過門兒,唱段與唱段之間常用大過門。但由于闆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并無固定模式。

(4)挂兒,京劇音樂名詞。挂兒是“過兒”的諧音,專指在唱段與唱段之間的大過門,一般多指華彩的間奏音樂。在唱句與唱句之間的小過門不稱挂兒。

(5)墊頭,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樂彙與樂彙間起搭橋作用的旋律稱為墊頭或小墊頭,亦名橋。墊頭旋律較短,一般隻有二、三拍,起前後銜接作用。

(6)行旋,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演員表演動作或對話、獨白時的襯托音樂。行旋多為曲牌或簡單旋律的反複演奏,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7)調門,指演員歌唱時的音高。凡用弦樂器伴奏,都根據演員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調。

(8)調面,演員唱的音高與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調面。意思是按照“調門”的表面歌唱。調面系針對調底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演員都唱調面。

(9)調底,演員唱的音高比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調底。意思是按照調門的底音歌唱。

(10)定弦,指弦樂器(胡琴、阮等)定“調門”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為定弦的标準。

(11)乙字調,京劇音樂名詞。工尺譜所用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乙”音(開啟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乙字調為京劇的最高調門。

了解京劇的哪些知識(京劇中的行話你肯定沒聽過)16

關注樂器課堂hiyue公衆号免費教學課程等你來

(12)工半調京劇調門之一。略高于正宮調,略低于乙字調。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升高。

(13)軟工調,京劇調門之一。略低于正宮調,而較六字調稍高。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降低。

(14)六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六”音(六孔全閉,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六字調為京劇中低于正工調,高低适度的調門。

(15)趴字調,亦作扒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凡低于六字調一度以上的統稱趴字調。

(16)走邊,“走邊”的來源一說源于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牆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一般來說,《惡虎村》的黃天霸走邊最難。《夜奔》的林沖走邊最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最吃功夫。

(17)趟馬,由于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馬鞭揮舞着上場後運用圓場、翻身、卧魚、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的舞蹈動作的組合就是京劇的趟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