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豬油拌飯大概是四五十歲甚至更年長的人最懷念的美食,味道超好,每次都要吃一大碗,而且碗裡吃得超幹淨,一粒米也不剩,吃完還滿嘴油光。
過去生活條件差、物質也匮乏,城裡人每人每月也就有半斤肉吃。人們去菜市場買肉,瘦肉沒人稀罕,都要求多給點肥的,回家可以多煉些豬油,全家人的飯桌上也可以加一頓豬油拌飯的大餐。
過去,每當肥肉買回家,煉油的時候,小孩子們是絕對不出門的,隻守在油鍋邊,看着切成小塊的肥肉,放入熱鍋,不一會兒,肉裡就滲出了油來,肥肉塊從粉白變成焦黃、透明,濃郁的油香味撲面而來。鍋裡亮澄澄的油逐漸增多,煉出油的油渣滿鍋飄,趁熱先夾出一塊,噓噓吹兩下立馬塞進嘴裡,酥脆濃香,真解饞。
緊接着,就是把剩下的豬油放涼,凝固成一團雪白的豬油膏,就等着下一頓的豬油拌飯。
過去吃豬油拌飯,要剛出鍋的白米飯,熱騰騰地盛一大碗,然後在米飯中間挖個洞,挑一勺白豬油,再淋上一小勺醬油,撒上一小撮蔥花。很快,豬油在白米飯的熱氣中融化,伴着醬油融入飯中,攪拌均勻,豬油醬油包裹的每一粒白米,泛着誘人的醬色油光,這時候,口水不斷吞咽,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大口,米飯融合着油香、醬香、蔥花香,在嘴裡四散,慢慢咀嚼,不要狼吞虎咽,細細品味米粒的細膩,肉香的濃郁,醬香的純正,此時雖然再沒有其他配菜,但一碗豬油拌飯已經好吃的止不住口了。
過去煉制豬油是有講究的,最好是豬闆油,這塊脂肪出油率高,熬出來的油,油香味也十分濃郁。另外煉出來油渣也金黃酥脆,撈出直接撒上鹽或白糖,就是一道非常可口的零食。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窮困人家都會有這道美食,香港人叫豬油撈飯。冬天天氣冷時,家家都會存一罐豬油,能吃的長久些,也能多吃幾頓豬油撈飯。
在台灣,過去最常吃的也有豬油拌飯,台灣台語稱豬油飯,現在已經很少了,但在台灣的一些風味餐廳裡還有這道美食,它是年輕人心裡不折不扣的古早味。
在蘇州,當地還有一種貴族版的豬油拌飯——秃黃油拌飯。秃,是蘇州話“忒”,純粹的意思;“黃”指蟹膏和蟹黃;“油”則特指豬油。把新鮮拆取的蟹黃蟹膏用豬油翻炒,再加鹽、姜汁等調味料精煉,最後封存,這就是秃黃油。剛出鍋的白米飯趁熱放一勺鮮香油亮的秃黃油,拌勻,拌飯鮮香濃郁,好吃的讓人舔碗。
秃(tei)黃油拌飯
在東北也有豬油拌飯,要用當年新産的東北珍珠米,蒸一鍋米香濃郁、透亮彈牙的白米飯,趁熱盛碗,挑入一塊豬油,在挑一勺地道的東北大醬,撒上翠綠的蔥花拌勻。充滿着大醬香氣的豬油拌飯,一碗是吃不夠的。
過去人們常說,“能吃上豬油拌飯就不錯”,現在江西、湖南、貴州等各地仍有這種說法。一份白豬油,拌入米飯,撒上碾碎的油渣、醬油、蔥花、芝麻,一次幹掉一大碗不成問題。還有清炒的素菜,加點豬油也十分下飯。豬油渣除了當零食,做烙餅也特好吃,隻是現在好多年都沒人做了。
現在,老一輩熬豬油的手藝大概也生疏了。但吃過豬油的人都知道,豬油比現在的食用油要香好多,偶爾吃一碗豬油拌飯,簡簡單單,還很滿足,小時候的味道也回來了,小時候窮開心的勁也回來了。
(編輯:果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