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宮殿始建于明清永樂五年(公元1470年),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平面呈矩形,縱深961米,寬753米。
紫禁城的牆,長3.4公裡,高10米,用特制的“細泥澄漿磚”(将泥土入池浸泡,經過沉澱,澄出上面的細泥做坯燒磚)砌成,五面砍磨,幹擺灌漿粘固,用這種“磨磚對縫”做法砌磚。
城台上有城樓,宮城四隅有精巧的角樓;宮城大體可分為外朝、内廷兩大部分,為“前朝後寝”,前者位于南部,占大部分面積,後者位于北部。
2中央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左右各形成以太上皇所住宮殿---甯壽宮,和太後太妃所居住的宮殿---慈甯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
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心,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形成一條橫向的軸線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後為由嫔妃居住的東西六宮等形成的兩組建築群。
3
中軸線起點,由南可延伸到外城最南端的永定門,以一條寬直南北大街引導到内城正門正陽門,經大明門至皇城正門天安門,大明門與天安門兩側排列着整齊的廊庑---千步廊(現在已被拆除),天安門門前禦街橫向展開,廣闊的空間裡橫穿一條外金水河,配以五座石橋,并以華表、石獅作為皇城正門的襯托。
4
進入天安門,兩側排列着整齊廊庑的禦街,端門以南形成一個矩形空間;午門的建築造型與前幾座門不同,“幾”字形的城台正面開三座門洞,兩翼又各開一掖門,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門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開間重檐庑殿式黃琉璃瓦頂的城樓。
左右兩翼各設明廊十三間,四隅各設重檐四角攢尖的角亭;午門之後是一個橫向的矩形庭院,東西寬200米,南北深130米,院中橫穿一條如同弓形的金水河,河上架有五座石橋,過橋迎面是太和門。
太和門為九開間重檐歇山頂殿宇式的宮門,位于白石須彌座上,繞以白色石雕欄杆,門前擺着一對高大的青銅獅,左右并列有昭德、貞度二門,三座門之間用倒座式的庑房連接,再往外東西又各連接着崇樓。
這種水平方向的呼應,使這座庭院顯得穩重甯靜,庭院兩側是排列整齊的朝房,朝房坐落在高台基上,在它們的中,左有協和門,右有熙和門,東西對峙。
5
進入太和門之後,是空間更大的庭院,東西哎寬仍是200 米,南北深約190 米,這裡便是皇帝登基、壽辰、大婚、冊立皇後等大典的太和殿所在地;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通面闊63.93米),進深五間(通進深37.17米),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屋頂采用重檐庑殿式。
上檐十一踩鬥拱;二樣黃琉璃瓦,上檐破格地安裝十個走獸,瓦釘、吻鎖(固定脊上正吻的鎖鍊)、門窗上的裝飾都是镏金或貼金。
太和殿坐落在8米多高三層重疊的漢白玉雕石台上,高居于衆殿之上;在太和殿前庭院兩側整齊的朝房之間,各有一座二層閣樓,東為體仁閣,西為弘義閣,閣上三面圍繞着擎檐柱,以較小的體量,略有變化的外形作為太和殿的陪襯,使太和殿突出而又不孤立。
在三層台上,太和殿以後依次排列着中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為皇帝親臨大典前暫坐的地方,為五開間單檐方形攢尖頂宮殿,保和殿是皇帝宴請諸公、舉行殿試的地方,為九開間重檐歇山頂,形制規模略次于太和殿。
6
太和殿之後,随着軸線方向,引入内廷,内廷正門是五開間殿宇式大門乾清門,坐落在白石雕須彌座上,前面圍繞以白石雕欄杆,門兩側建有八字影壁,影壁上琉璃花飾的絢麗色彩,門前橫街式的空間,高牆下低矮的九卿房、軍機處、井亭等建築,增添了一些生活氣氛,不像外朝那樣嚴肅。
7
乾清門的北側與庭院中高起的甬道相連接,直達乾清宮,明代清初這裡是皇帝的寝宮,清代雍正皇帝将寝宮移至養心殿後,這裡成為接見外國使者的場所。
其後的坤甯宮在明代清初是皇後居住的地方,後把西側作為薩滿教的祭祀場所,東側作為皇帝結婚的洞房,兩宮都是九開間重檐庑殿頂式建築,隻是後者較前者進深略淺,并在清朝改變了門窗樣式。
位于兩宮之間的交泰殿是三開間方形單檐四角攢尖頂的建築,兩宮一殿的建築建築體量較外朝的三大殿略小,三者同建在一層高台基上,整個布置和前朝很相似,像是把前朝縮小了以後,又在中軸線上重複排列了一次。
8
坤甯宮以北是帝後的禦花園,中軸線由北延續到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再到門外50多米高的景山(明稱萬歲山)。從内廷宮殿間隙處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景山映襯在藍天上清晰的輪廓線。
而從景山上俯視,紫禁城一片閃爍發光的黃琉璃瓦盡收眼底,它也是全城的至高點,宮殿的中軸線到此結束。
但是作為北京城的中軸線并未結束,而是向北延伸到景山之後,直到與之遙相對應的、矗立在百姓平房之中的高大的鐘樓和鼓樓,這一條軸線自永定門開始,至此結束,全長7.5公裡。
9
嫔妃、皇太子居住的東西六宮和東西五所,居于從屬地位,陪襯在内廷中央軸線兩側。它的布置沒有中央軸線那樣跌宕起伏的變化,而是以相同的空間,相同的建築連續的重複。
東西六宮每宮的平面都呈方形,宮門設在南面中央,内有前後兩殿,除景陽宮、鹹福宮兩所外,其餘都是五開間、歇山式、有鬥拱的黃琉璃瓦屋頂建築,兩殿左右各有配殿,形成兩個院落,類似一般居民四合院形制。
三座宮重複縱列,兩座宮橫向并列。由于其中儲秀宮、長春宮在清晚期慈禧太後居住時改建過,現在看起來和六宮不大一樣。
10
東西五所也是類似四合院布置,平面呈長方形,兩進院落,北端一排後照房,建築規模小于東西六宮,每五所并列,位于東西六宮之後,由于西五所在乾隆時期改建過,所以現在看起來不是完全不一樣了。
11
位于外朝東側的文華殿,原本是太子讀書處;西側武英殿原為皇帝召見大臣商議政務的便殿,兩者的主要殿座布局大緻相同,都是用較高的紅牆圍成矩形庭院。
主殿居中,為前後兩座單檐歇山頂建築,坐落在高台基上(武英殿前後兩殿中間相連呈工字形),台基向南凸出月台,主殿左右有配殿,宮門位于南面正中。
12
故宮内的齋宮、奉先殿、毓慶宮等宮殿,正座都是前後兩殿,僅在兩殿分開或連接,及左右配殿的設置等有些變化。文華殿、武英殿由于後來改變使用,才在原院落的周圍又增建了庭院。
規格較高的甯壽宮和慈甯宮也基本按這個布局,隻是在主殿東西兩側不設配殿,周圍繞以門庑。
養心殿因清雍正以後成為皇帝的寝宮,也召見大臣,清晚期又是慈安、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重建以後布局較為特殊。
13
紫禁城内,除外朝内廷的宮殿之外,由于宮廷奢侈生活的需要,還有許多其它類型的建築。較大的花園有四處,每座花園各具特色,坤甯宮後禦花園(明稱宮後苑)是為帝後設計置的。
園内建築十分華麗,有齋、堂、亭、疊山、水池,但都是均衡對稱或是左右呼應的布置,可能在中國園林中是唯一的例子。
甯壽宮西花園(俗稱乾隆花園)具有中國自然山水式園林的風格,布置了四組意境不同的景區,疊有連綿起伏的假山,建有亭台樓閣,但是由于缺水,僅能汲取井水,注入褉(XI)堂亭内的流水渠,點綴于山景之中。
建福宮西花園的風格與甯壽宮西花園相似,在溥儀搬出紫禁城前夕毀于火災。慈甯宮南花園是為太後太妃設置的,宗教氣氛很濃,園中樓館建築裡都供奉有佛像,建有亭子、花壇、水池。古樹交柯,花木扶疏,比較空曠甯靜。
14
在長春宮、重華宮内都建有戲台,以暢椿閣為主的一組建築是乾隆年間專為演戲看戲建的。戲台位于南部面北,分福、祿、壽三層。後面有扮戲樓,北部閱是樓,内設寶座面對戲台,皇帝在此觀戲。東西有圍房,是王公大臣們聽戲的地方,中間圍成一個庭院。
15
宮内許多樓閣專供皇室進行宗教及祭祀活動,花園内的建築裡大多供有神佛,英華殿是明代專為供佛建的;南面是英華門,庭院内隻有一座正殿,殿前有一座方亭,亭内有乾隆皇帝的詩碑。
以雨花閣為中心的一組建築建于清代乾隆年間,閣三層在柱頭上飾獸面,具有喇嘛教建築的裝飾風格;用龍作建築的構件及裝飾,又是沈陽故宮常用的手法。
閣前東西各有一座樓,閣後西北角有一座樓,北面有一座建有殿的庭院;這一組建築是專為供佛及喇嘛唪經等大型活動用的場所。
16
從曆代宮殿建築來看,很早在禮制上對宮殿的建置情況就有一些記述,但後代并不一定遵循這些傳述,各朝的宮殿各有特點,而明清宮殿建築附會古制,師承設計必有來曆的設計思想最為突出。
例如宮城在都城中的位置,附會匠人營國的規定;宮門之上建城樓,城隅有角樓,大體上附會傳說的三城門隅制度;宮城内重要的建築也多是依據古代儀禮傳統而設置的;這不僅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且同使用功能相結合,給以美得藝術加工,三者緊密而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17
古制外朝有天子五門三朝,還有天子九門之說,宮殿深邃,門自然也多;明清宮殿的中軸線上,共有八個廣庭,五座南向的宮門,這五座宮門不完全與傳說中的臯、庫、雉、應、陸一一對應,隻是其中的午門和乾清門與傳說中的雉門、陸門的形制和地位有些相似。
各宮門内的廣庭,不僅是為創造氣氛而設的,太和門、乾清門都曾作為禦門聽政處,在舉行禦門聽政時,皇帝和侍臣侍衛在宮門上,百官立于門前丹墀(chi)内,呈奏聽旨,庭院就成為露天的會場,在舉行大典如皇帝即為。
皇帝大婚,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三大節時,太和殿前後丹陛和丹墀内,陳設儀仗,文武百官按固定位置面北站立,行跪拜禮,向皇帝朝賀,舉行筵宴時,丹陛丹墀内。
東西朝房前廊又都是官員的席位所在,南北宮殿的台階上設樂隊,酒馔過後表演舞樂節目,中軸線上宮殿庭院中沒有一棵樹,鋪砌得平整規矩的磚和中央巨大條石的禦道,是地面上唯一的裝飾。
18
紫禁城内的金水河,是按照“帝王阙内置金水河,表天河銀漢之義也,自周有之”的古代傳說而設置的。河水從金方(西方)來,至巽(xun)方(東南方)出,流經半個紫禁城。
這條按古制設置而且規定流向的河,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不僅是宮城内做大的水源,救火及建築工程都用金水河的水,而且又是宮城内最大的水渠,全部南北及東西方向的下水道口都設在河幫上,同時它又給宮城景觀增添了風采。
金水河要流過外朝三座宮殿,重點是橫穿太和門内廣庭部分;為顯示河的特點,不用直線而采用曲線,為與規整的環境協調,不用自然變化的曲線,而用幾條對稱的弧線,河正中設五座橋,橋的前端随河的彎曲不在一條直線上。
中間的橋為皇帝通行專用,突出在前,兩側是為文武官員設置的,依次退後。皇帝通行橋的石欄杆望柱頭雕龍雲紋,官員通行橋的欄杆望柱頭雕二十四氣,河中部寬,兩端漸窄,由于兩端要穿過東西朝房的地下,這樣利于施工,也顯得有變化。
武英殿門前金水河的處理形式與太和殿門前不同,因為武英殿等級低于太和殿,故僅建三座橋;金水河流近文華殿時,轉向北流經文華殿西側,從文淵閣前地下穿過,然後在東三座門前再現。它一路有曲有直,往複循環,有時地上,有時地下,河上設有多座橋梁,具有豐富的藝術效果!
微信搜索關注:明清家具研習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