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人們常說:“師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話也是農村流傳的俗語語。其中,“師徒不同桌”又有的地方說成是“師徒不對坐”。
這些話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太了解,或者理解不全面。有的人按照古代禮儀來理解,結果發現其中的漏洞頗多,與現實生活相差甚遠,不能自圓其說。因為,古代一些寫在紙上的禮儀,包括一些書本和家族家規,并沒有這種明文規定。也就是說,要到曆史的故紙堆裡,去找出這些規矩是不可能的。
那麼這些說法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實際上,這些說法與其說是禮儀文化中的規矩,不如說是農村酒席文化的規矩,是農村人在酒飲的過程中的一些經驗之談。形成規矩後,被人們所接受,并得到普遍公認後,用俗語固定下來,在農村流傳,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農村的一種禮儀了。
1、“師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指受邀請的重要酒席在農村,“師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些規矩,主要指師徒、父子、叔侄同時出席一些重要酒席,而且是有飲酒的酒席,比如壽宴、婚宴、喪禮酒席、喬遷宴等。平時在家裡吃飯,一般的待客酒席也就沒有這種說法了。
現在有一些人喜歡拿《紅樓夢》中宴席的場景描述,來與現在農村宴席來對比,認為農村的這些規矩,應該就是那些規矩的影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比如,賈母吃飯的時候,寶玉和黛玉可以坐下來一起與賈母進餐,而她的兩個兒媳邢夫人和王夫人,包括兩個孫媳王熙風和李纨,隻能在兩邊站着,侍候賈母吃飯。
農村大多是普通人家,不像這些官宦富貴人家那樣,日常生活場面大,生活奢華,仆人衆多,規矩又多又講究,對農村來說,參考價值不大,是另外一回事。農村人家吃飯,因為生活比較簡樸,多是小家庭,講的是一家團團圓圓,家庭成員都圍坐在一起吃飯。
舊時代的農村,也有一些比較富裕的人家,過着大家庭式的生活,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也就是數代都沒有分家。這些人家往往有幾十口,吃飯時得分幾個桌子,但也隻男人與女眷分開坐,沒有父子不能同坐一個桌子之說。
再說,兒子陪父母吃飯,也是孝道的體現。比如,過去很多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兒子分家後,逢年過節,在節前要請父母吃飯,還有父母生日時,在過生日前幾天也要請父母吃飯。這種家宴,當然是兒子家辦的,父母在兒子家吃飯,兒子不陪,又有誰陪呢?這種情況下,父子不同桌才是失禮。
不過,家裡來了客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不同的地方,習俗也不太相同。有的地方家裡來了客人小孩不能上桌,主要是過去農村生活水平不高,家裡的孩子又多,來了客人肯定要炒點好菜招待,讓小孩子上桌子,孩子不懂事,不講客氣,也不知禮讓,筷子不留情。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吃不愁,好菜讓孩子吃他們還不想吃,要罵着他們吃,想辦法要他們吃。因此,現在家裡來了客人,吃飯時,不讓孩子上桌的家庭幾乎沒有了。
有的地方家裡來了客人,女人不能上桌子,隻能在廚房裡吃飯,而且要等客人吃完飯後,她們才能吃,但是,家裡的男人必須上桌子,包括兒子,否則就是不講禮貌。同時也是為了鍛煉兒子接人待物的本領。俗話說“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在舊時的農村,這句話指的就是家裡的男人。家裡來客,女人不上桌的規矩,是封建時代留下來的歧視婦女的陋習。如今,這種習俗在一些偏遠的農村,一些老人仍然還有這種講究,年輕人已經抛棄了這種陳俗陋規。
然而,從這裡也可看出,在家裡設宴招待來客時,父子是可以同桌。在一些農村,父子同桌陪客人,說明客人很尊貴,實際上這也是過去一些地方家庭的待客之道。
“師徒不同桌”的說法,與“父子不同席”的說法是一樣的。隻要不是重要宴席,平常大多都是同桌吃飯。
過去,農村師徒之間,大多是手藝中的師徒關系。做手藝的人通常又稱為“吃百家飯”的人,手藝做到哪裡就吃到哪裡。一般來說,過去農村人對手藝人的招待比較客氣,特别是對給家裡蓋房子的工匠,比如木匠、磚瓦匠、石匠等,一般都是好酒好菜招待。這種情況下,由于人不多,也就一桌,師徒也就坐同一桌。
因此,“師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指的不是日常生活中不同坐在同一張桌子,而是指在重要宴席上,農村俗稱為“大場合”,擺的酒席不過至少在數席以上。
2、“師徒不同桌,父子不同席”是為了避免酒席上的尴尬農村的酒席,一般由執事人(有的地方稱總管)來安排,除了代表主人到每桌酒席陪客的外,按照從上到下,或者從裡到外的座位安排順序。通常是先娘舅家的客人,其次其他貴客或遠客,最後才是村裡人。村裡人又有安排順序,先是長輩,後是後生,最後是婦女和小孩子。
這充分體現了我國農村好客之道,農村雖然有“來者都是客”的說法,可又說天大地大,娘舅為大,娘舅及娘舅家的來客坐上座(謙讓的除外),是理所應當的。貴客、遠客被視為“外客”,也應得到尊重。村裡的人,不管是自己家族,還是其他家族的人,通常被視為“自家人”。
既然是“自家人”,現實生活中,村裡人的酒席的座位,一般不是很講究,并不嚴格按照規矩來(也無法按照規矩來),可以随便一點。比如,村裡人可以按照先來後到,坐滿一桌後就可開席(八仙桌每桌8人,圓桌每桌10人,通常抱在懷裡的小孩子也算在内)。再如,有的人家裡客人多,家裡又受到場地、設施等條件限制,容納不了這麼多的人。通常将村裡來赴酒席的人,分成兩批和三批。
如此,如果父子一同去赴席,就有可能坐在同一桌。在過去農村的酒席中,通常是喝酒的人坐在一起,不唱酒的人坐在一起,喝酒的大多是男人,不喝酒的大多是女人。因此,酒席上大多是男人坐在一起,女人坐在一起。父子都是男人,對于喝酒來說,好像有遺傳一樣,父親能喝酒,兒子也能喝酒,父親喝不了酒,兒子酒量也不行。
在農村,吃酒席時,父子同坐一桌,在規矩上沒有明确禁止,也沒有違反哪種禮儀。一般的地方規矩,父子同坐一桌不能同時端杯飲酒。其中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酒席無父子。意思是說,當酒喝到一定程度時,由于酒精的作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到時候,有可能鬧出父子之間相互稱兄弟的笑話。這樣,洋相就出得大了,也是多尴尬的事,不符合農村傳統倫理,農村人就認為臉面丢盡。不讓父子同坐一桌酒席,也就是為了防止這種醜态發生。
也就是因為如此,很多農村的傳統規矩,父子同桌,父親可以喝酒,兒子不能端杯,趕緊吃完飯,到一邊老實呆着。
再說,酒席上有酒禮,喝酒時喝的是氣氛,要相互敬酒,還要猜拳,父子同席,喝起酒來就會礙手礙腳,不但父子放不開,其他的人也放不開,喝酒也就沒有了氣氛。古話說:“酒逢知己千酒飲”,通常來說朋友之間才算“知己”,過去農傳統觀念中,父親在兒子面前,大多是一副嚴肅的面孔,沒有父子是朋友的說法。當然現在有了,主要是新思想觀念的影響。
二是父子不能同時喝醉。按照農村的說法,父子出門,隻能一個人端杯,通常來說隻能父親喝酒。這就像現在一家公司的老總一樣,到外面參加宴會,手下的人不能都喝酒,不然大家都喝醉了,誰來照顧?同樣的道理,如果父子同桌,按照過去農村酒席上的規矩,隻要端了杯,就身不由已了。倘若父子都喝醉,就沒人照顧。
外出赴酒宴,“父子不同席”的規矩,實際上也是告訴兒子,父子出門,兒子有照顧父親的責任,不能看到席上的酒,隻顧自己喝,把什麼都給忘記了。
還有的說,父子不坐在同一酒席,是在父親喝酒的時候,自己趕緊吃完飯,站在一邊聽從父親的召喚,酒席上拼酒的時候,給父親承擔一些,免得父親喝醉。過去很多農村,都存在拼酒和鬥酒的陋習。
喝酒的人坐到一起,什麼“三多吉慶”(敬灑或共飲三杯)“四季發财”(四杯)、“五子登科”(五杯)、“六六順”(六杯)、“月月紅”(十二杯)等,一個個喝得鑽桌子底,在地上打滾,有哭爹娘喊娘的,有笑個不停的,有滔滔不絕說話的,也有昏昏睡去的。有的人喝多了找不到家,就睡在路邊,有的人喝多了,有人把他送到家裡,他又返回原地。可以說是醜态百出。
不過,現在的農村,拼酒和鬥酒的陋習正在消失,人們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即便有少數人喝,也隻是喝“養生酒”(适量的酒),酒席上大多數的酒沒有人動。
三是一些農村的傳統禮節
由于這種說法在農村流傳已久,“父子不同席”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種傳統禮節。我國農村的一些傳統禮節,一般是沒有道理可講的,要求人們這樣做,人們隻能遵守,否則就是不講禮節,被人們诟病。
至于“師徒不同桌”,其中的道理與“父子不同席”是一樣的。我國農村傳統,把“師”稱為“師父”,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這既說明徒弟對師父的尊重,也說明人們把師徒之間的關系,與父子關系是一樣的。這裡也就不再贅言了。
3、“師徒不對坐”的多種說法
“師徒不對坐”與“師徒不同桌”在意思上有所不同了,後者不一定是傳統禮節,但前者卻是傳統習節。“師徒不對坐”說明有一些地方并不在意師徒同桌進餐,或者同桌吃酒席,而是在同坐一桌時,既不能坐師父的上面的座位,也不能與師父平起平坐。
在農村,過去大多用的是八仙桌子,分上邊位置(主位、上位),左邊位置,右邊位置,下邊位置,共四個方位的位置,每個方位的位置坐兩人,一桌酒席就坐八人,因此農村稱這種四方桌子為八仙桌。“師徒不對坐”,在過去農村,講的就是師徒同坐這種八仙桌。
為了讀者便于理解,這裡舉一下有具體方位的實例:農村正屋坐北朝南,正屋堂屋的大門朝南開,在堂屋擺酒席,面朝大門為尊,也就是北面兩個座為尊,即上座,又有“尚左尊東”的說法,即北面兩個位置,北面東側的座位為尊,通常為主客坐位,西側的為主人位置。如果上座都是客人,比如坐的是兩位舅舅,年紀大的坐東側,年紀小的坐西側。然後是東西兩面的位置,又分為東上座位,東下座位,西上座位,西下座位。這兩邊的位置,分量僅次于上座位的坐東上座位,再次的坐西上位,以此類推。南面為末席。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如此,師徒不能一起坐北面(上面)的位置,叫并排而坐。同一桌席中,一個坐東上座位,一個坐西上位,或者一個坐東下位,一個坐西下位,農村俗稱“對坐”,也就是坐這些位置的人,都是輩分、身份、年齡、地位等相當的人,因此,師徒隔了輩分的人,不能這麼坐。如果這樣坐着,那就是平起平坐,不講師徒規矩。但是,如果師父坐首席,徒弟坐末席,位置也是相對的,但這種位置不叫“對坐”。
另外,有一些地方對手藝人比較尊敬,在做事的人家吃飯時,主人安排師徒坐上面的位置,在師父也讓徒弟這樣坐,師命難違,也可以并排坐在上座。但是,如果是椅子,徒弟要把自己的椅子往後挪一下,如果是二人凳,徒弟要把自己坐的這一端往後挪一點。這樣做的意思是不能與師父并肩而坐,徒弟坐在師父的後面。
不過,農村俗語說,“十裡不同風,五裡改規矩”,不同的地方對酒席座位的排序不同,說法也不太一樣,但是,在舊時農村禮儀之中,師徒之間不能平起平坐這種規矩則是一種普遍的共識。
後來,随着農村桌子的演變,比如,很多人家的桌子由八仙桌演變為圓桌,長條桌,人們将這種桌子稱之為“新式桌子”,在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除了仍然講究主座客座的順序外,基本上沒有了“師徒不對坐”的說法。
4、“叔侄不對飲”的意思“叔侄不對飲”通常指的是農村宴席中的飲酒。這句話中的“對飲”,意思解釋兩人舉杯共飲,通常是一些文人墨客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書面解釋。可在農村,“對飲”則是相互敬酒。
清楚了“對飲”在農村的含義,這句話也就不難理解了。過去農村的酒席文化,與傳統禮儀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舊時,晚輩見了長輩要行禮,長輩見了晚輩就不用行禮,否則就不符合禮節。同樣的道理,在農村的酒席上,晚輩給長輩敬酒,長輩一般不回敬。
“叔侄不對飲”這句話,在農村還有多種說法。
人們認為,如果叔侄在别人家的宴席上,在沒有人陪同飲酒的情況下,叔侄兩人一起舉杯喝酒,給人的觀感就是吃相難看,按農村人的說法“好像前世沒有酒喝一樣”,容易遭到村裡人的鄙視。
一些農村人認為,叔侄兩個在家裡也好,在外面也好,最好不要一起喝酒,如果兩個喝醉了,容易失态,到時就會沒大沒小,有失體統。
還有一些地方說法,認為“叔侄不對飲”與“父子不同席”的意思是一樣的,前面已經說了,這裡也就不再贅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