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的武先生将兒子輝輝送到當地一所叫做晨楓教育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的學校,希望戒除孩子的網瘾。
6月2号,他将孩子送了過去,6月5号,他來到學校看孩子,見到孩子的一瞬間,武先生當場就崩潰了。孩子目光呆滞,門牙掉了一顆,短短幾天,孩子為什麼成了這個樣子?
輝輝說,他身上的傷是學校教官打的。他去的第一天就被好幾個教官按在地上打,第三天他想喝水,教官不讓,還讓他到旗台邊懸空站着,過了十幾分鐘,輝輝跟老師說他快堅持不住了,老師踢了他小腿肚,他就摔到旗台上,牙齒也磕掉了。
學校負責人卻說,孩子是因為不睡覺,在宿舍哭鬧,才被叫出去站着,老師當時去辦公室拿東西還是幹什麼,老師一離開孩子就跑,因此站立過程中教官就踢了孩子的腳後跟,然後被絆倒了。
事情發生後,輝輝家人報警,警方已經立案調查。
本來被孩子上網就已經搞到心焦的武先生,又增添了新的煩惱。
大家可能會說,之前都有那麼多案例了,怎麼還會有人送孩子到這樣的學校?
我想一來是武先生實在沒有辦法,病急亂投醫,找到了這家冠以“心理成長基地”的學校,希望通過心理疏導來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二是這家教育機構的宣傳詞,大大抓住了家長的心:孩子沉迷網絡、厭學、逃學、叛逆不聽話、早戀。看看,哪一個詞不是家長心中的痛?
坦白講,這樣的成長基地,如果真的能用心理學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進行調整,針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并加上對家長日常教育的指導,那是正路子,沒有問題。
相比于單獨處理孩子玩遊戲的問題,基地确實有優勢。年齡相仿的青少年在一起,包括興趣的開發、人際關系方面的訓練、自信心的提升等,群體促進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靠體罰來進行暴力控制,那就和“心理成長”一點邊都沾不上了。即使孩子在這樣的基地屈從于暴力,離開後依然還會沉迷遊戲——因為暴力并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孩子可能還會增添新的創傷,那是來自成年世界的威壓,會激起年輕人的各種負性反應。
所以家長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面的宣傳所蒙蔽。
可是,想找真正能幫到孩子的基地,太難了。那麼,對于被孩子折騰到走投無路的家長來說,找不到理想的基地來調整孩子,就沒辦法了嗎?
以前文章中說過對孩子玩遊戲的經典三問:
第一問:“孩子玩什麼遊戲你了解嗎?”
第二問:“有沒有問過孩子在遊戲中學到了什麼?”
第三問:“你知道孩子在遊戲中尋找什麼嗎?”
昨天一個成天打遊戲的初中生告訴我:打籃球比玩遊戲有意思多了!當然,如果不能打籃球,我就隻好打遊戲了。
之前和幾個五年級小學生談話,他們都因為玩遊戲被家長揍過。
有一個孩子在談話中神情激動地說:他們天天一下班就玩手機,玩得比我們厲害多了,我都想揍他們!
其餘同學紛紛附和,“控訴”父母雙标要求。
不過,這幾個五年級的小學生也說過類似前邊那個初中生說的話:“我們幾家離得近,每周都聚會,玩其他的也挺有意思的。”
這都是孩子們的心聲。不需要一提到孩子玩手機時間長就貼上“網瘾”的标簽,能不能試着多了解了解孩子,看看他們到底缺了什麼?想要什麼?
有些家長說,這些我都問過。
我說,問過之後呢?
沒了。
問過之後,就要想辦法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和孩子一起讨論,看看怎樣進行調整。這一點最難。
隻要條件允許,大多數人都想玩遊戲。接納了這個觀點,就可以理解孩子,心平氣和地來談。這時再嘗試把玩遊戲這個事情進行正向轉化,也許雙方都不那麼痛苦了。
所以,其實還可以在經典三問的基礎上多加一問:
家裡是隻許大人玩手機,不許孩子玩遊戲嗎?(喔,不要說你在忙公事,在孩子看來,不停地看手機,就等于在玩。)
當然,以上方法越早用效果會越好。如果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還是需要借助真正專業的心理輔導來提供幫助的。
#心理師賦能行動# #心理咨詢師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