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代縣雁門關故事

代縣雁門關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7:37:51

----史話三晉之山陰篇

提及雁門關,首先想到的是“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是曆史上最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也是交融草原文明和中原文化的紐帶,稱之三晉咽喉,勢控中原。

與雁門關唇齒相依的廣武城,正是雁門咽喉。有“欲圖雁門,首取廣武”之說。

代縣雁門關故事(談古論晉山陰故事)1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裡并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

坐落在山陰縣城南八十裡的這兩座廣武古城,雖然僅僅是山陰縣兩個小小的村子,但是在中華古代戰争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不大的地域範圍内,集中着三個國家級文保單位:萬裡長城山陰段、廣武漢墓群和雁門咽喉雙廣武。

廣武得名說法有三。

其一得名于李牧之孫李佐車。“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千古名言就是出自與他。曾被封為“廣武君”,其封地即今天山陰廣武,著有《廣武君略》兵書一部。。當年大名鼎鼎的韓信曾以師事之,給出“百戰奇勝”的良策,方使得收複燕、齊之地。因為“廣武君封地”,故而得名廣武。

其二因地理位置處于軍事要沖,為“廣聚武将”之地,取名廣武。

其三為當年飛将軍李廣曾于此築城布防,北擊匈奴武功卓著,所以名為廣武。

不管是哪個原因,這個地方就是伴随着戰争的狼煙烽火而來。

代縣雁門關故事(談古論晉山陰故事)2

舊廣武城始建于遼金時期,是目前國内現存的唯一遼金城池。明代包磚,坐落于雁門關下白草口,為雁門關前防禦重點。

新廣武城為戰國時期趙國修築的勾注塞,秦漢時期在此設置廣武縣。西漢時在此設置陰館縣,意為雁門山之陰的館舍。後因多次被水沖毀,明代才于高處重新築城,即為新廣武。

所以又稱之“新廣武不新,舊廣武不舊”。

舊廣武位于西陉出口,為雁門關四口中的廣武口或者北口。新廣武地勢更為險要,又名廣武營,稱南口。

因其在雁門關外,轄十八隘口。

明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雁門關隘口十八,東為水峪、為胡峪、為馬蘭、為茹越、為小石、為大石、為北樓、為太安、為團城、為平型;西為太和、為水芹、為吊橋、為廟嶺、為石匣、為陽武峪、為玄崗、為蘆闆口,各有堡。正德十一年,都尉史李铖增,築之堡十有一于北口,在關東者七,在關西者四。又能通敵要路,鹹斬崖挑塹,間以石牆。雁門關東西兩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設十八隘口,整體布防可概括為兩關四口十八隘。”

代縣雁門關故事(談古論晉山陰故事)3

遼時,置河陰縣,因在桑幹河之陰而得名。廣武城屬遼,雁門關屬北宋,咫尺之間的對抗演繹出“楊家将”的悲壯......

而今天的廣武漢墓群,在當地老百姓的口中,卻是當年楊家将與遼兵交戰時候所設置的“謊糧堆”。

後經發掘,不僅僅是漢墓群,還有北魏時期的文物出土......

金代因有重名,改為山陰,即複宿山之陰而得名。這是今山陰縣名的由來,雖經過短暫改為忠州并入金城縣,很快又恢複建制,一直沿用至今。

代縣雁門關故事(談古論晉山陰故事)4

今天的舊廣武城保存完好,為明洪武年間包磚,除城牆外觀為明代特點外,主體構造仍為遼代。設東、南、西三面城門,沒設北門。原有門樓和甕城,今城樓均已不在,甕城也僅有南門留有遺存。西門外的護城河依舊,似乎在講述着明代作為軍事要塞,即可禦敵又可屯兵的軍事作用。

新廣武僅留存幾十米的城門洞和少量城牆。新廣武因地勢險要在明代曾設重兵把守以拱衛雁門關。當年的廣武營常備有一千多匹戰馬,負責東西百餘裡長城的防衛。因狀若簸箕,甕城如鬥,有“金鬥銀簸箕”之稱。

新舊廣武城與雁門關辰齒相依,一直到了清代,才結束了作為雁門咽喉的軍事使命,作為屯兵據點轉向了商旅驿站。

舊廣武城西南有座小城遺址,當地人稱“六郎城”,傳說為當年楊六郎曾于此操練兵馬。現已是斷壁殘垣、破磚爛瓦滿目荒涼了。

當年古雁門關的别稱稱之為“鐵骨門”,又名鐵裹門。也就是西陉關遺址所在,站于上極目遠眺,群山連綿起伏,雁門腳下的廣武雙城靜靜守護......

“荒荒大漠天,落日古城邊,關有秦時月,村餘漢代煙......俯仰情何極,遺蹤吊昔賢。”

代縣雁門關故事(談古論晉山陰故事)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