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上萬名老師和教研員現場觀摩
課前教學設計
課堂精彩演繹
課後深入反思
名師精準點評
示範性教學優質課堂
提升教學質量
從容促進教改
初中組課例
阿長與《山海經》(節選 )
魯 迅
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别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隻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隐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我們那裡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于不知道她姓什麼。
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于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雖然背地裡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隻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4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
……
感受卑微生命内心深處的那份慈愛與純善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全景再現
執教: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黎丙成
點評: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 程一凡
【教學設計】
教學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變化。
2.品析文章語言,理解作者情感内涵。
教學重點及難點:
品析文章語言,理解作者情感内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堂導入
無錫有一個名人叫“阿炳”,我是來自成都的“阿炳”。很遺憾,阿炳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們讀課文不能留遺憾,我們需要找到文章的那雙“眼睛”!
教師導問:這個題目包含“阿長”“與”“山海經”三個詞語,在預習過程中,哪一個詞語最讓你感到疑惑不解?
教師引導學生,逐層分析“與”字。
二、課堂第一個部分
“與”字連接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概讀課文,把握情感起伏)
主要教學活動:
1.導問:請用一句話概括“與”字連接的故事。
明确: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如果學生概括“阿長為我買《山海經》”,先不作評價,後面分析到稱呼的不同情感内涵,再進行糾正。)
2.過渡導問:這篇文章,魯迅先生寫了有關阿長的許多内容,題目為什麼不是“阿長與長毛”“阿長與福橘”“阿長與‘大’字”,而是“阿長與《山海經》”呢?這個故事有何獨特之處?
(1)引導并明确:首先來看作者介紹了有關阿長的哪些内容。
出示文章有關阿長的八個方面内容,請學生用“讀到一個───的 ─── ”句式來分别歸納。(提醒學生,後面的空格稱呼在“長媽媽”“阿媽”“阿長”中進行選擇,在學生回答交流中明确稱呼背後的情感,并随機闆書。)
教師出示有關“阿長”的内容:
① 稱呼的由來。
② 喜歡切切察察,打小報告。
③ 睡相不好,擺成“大”字。
④ 規矩太多,元旦硬塞福橘。
⑤ 一肚子煩瑣的道理。
⑥ 講長毛的故事。
⑦ 謀害了我的隐鼠。
⑧ 給我買《山海經》。
小結:身份卑微,行動粗俗,本質純善。
(2)畫出情感變化曲線圖(橫坐标,事件;縱坐标,好惡度)。(請一個學生上黑闆畫曲線圖。)
明确:(曲線圖略)“講長毛的故事”“買《山海經》”是讓我又生發敬意的事件,比較二者背後不同的“敬意”。
3.品析“買《山海經》”部分。
(1)學生自由朗讀相關段落,請學生勾畫有關描寫“阿長”的内容。
(2)分析描寫有關“阿長”的内容。
①神态描寫:高興地說道。(比較前面寫吃福橘的内容,比較兩處“高興”的不同)
②語言描寫: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分析阿長為什麼不說艱辛的買書過程)
再分析側面描寫(從“我”的角度)。(如前面填空概括階段已經分析,就不再作分析了)
明确:慈愛,質樸。
小結:這份慈愛不是一般的慈愛,而是來自一個卑微的被忽視生命的真誠内心,無論作者如何對待阿長,阿長一如既往地用關心呵護作者,所以難能可貴,讓作者深深懷念。(在“與”字下面書寫“懷念”)
三、課堂第二個部分
“與”字隐含了一份怎樣的情感?(細讀課文,再悟作者情感)
主要教學活動:
1.承前導問:既然題目是概括了文章的重要事件,那題目完全可以改為“阿長買《山海經》”,為什麼還要阿長“與”《山海經》并列在一起?(适當點撥當時魯迅的童年環境)
2.分析兩處“閑筆”。
①和其他書比起來,《山海經》有什麼特别的意義?(分析文章閑筆之一,關于買其他圖書的文字)
明确:打開了封閉世界的一扇神奇之窗。(闆書:打開窗)
②長媽媽呢?引導分析文中“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分析文章閑筆之二,關于遠房叔祖與長媽媽的比較)
明确:寂寞童年少有的溫暖。
2.總結:《山海經》讓我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神奇,阿長讓我感受到人際交往的溫暖。他們對于“我”的人生都有積極而長遠的影響,溫暖了我的一生。
引導學生得出作者情感:感動。(在“與”字下闆書“感動”)
3.分析作者46歲時的情感,引導學生分析文末兩段。
①要求學生自由朗讀文末兩段。
②導問:你從中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确:懷念,自責,遺憾……
要求學生聯系具體語句分析。
③出示作者創作《朝花夕拾》的背景。重點明确:人到中年,多病,事業受挫,流言……
④再次回到題目導問:既然作者情感如此濃烈,為何還要用最貶義的“阿長”做題目?
(或者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結尾不改為“高貴而神聖的天堂啊……”)
引導明确并小結:大量的事情是來自當時被稱為“阿長”的保姆所做,作者獲得的這種仁愛發自一個被無視的、孤苦而卑微的底層生命,具有更強烈的震撼力,這樣的題目更充滿了作者的遺憾自責之意。(在“與”字下闆書“自責”)
四、課堂第三個部分
“與”字帶給我們一點怎樣的思考?(研讀課文,體會人性之美)
主要教學活動:
1.出示孫紹振教授評價《阿長與山海經》之語:魯迅在小說中寫過一系列的農村下層人物,受到他歌頌的很少。但是長媽媽卻享此殊榮,從這裡可以看出,魯迅對于下層小人物,尤其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也并不僅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能概括完全的,至少在特殊的情境下,魯迅還為下層小人物所感動,似乎可以用“欣其善良”來補充。
2.教師小結:在這篇文章裡,魯迅不再是一個激昂的鬥士,而是一個溫情脈脈的孩子。阿長質樸的愛和人性中善良的光輝閃耀在魯迅的靈魂深處,讓他在回顧46年人生曆程時呈現給讀者一個真實真切的阿長,也呈現了一個真摯真誠的自己。
3.師生共讀最後兩段。
五、闆書設計
……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無錫有一個名人叫“阿炳”,我是來自成都的“阿炳”。(聽衆笑)很遺憾,無錫的阿炳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們學習課文不能留遺憾,我們需要找到這篇文章的“眼睛”!
讓我們一起來看題目“阿長與《山海經》”。“阿長”“與”“山海經”三個詞語當中,你在預習的時候,最關注的是哪一個詞語呢?
生:阿長,因為她是這篇文章的主人公。
師:哦,你關注的是題目所提示的文章主人公。還有其他看法嗎?
生:“《山海經》”,因為它最能表現阿長對作者的情感。
師:你覺得《山海經》凝聚了阿長對作者的情感。大家和他們倆的看法一樣嗎?
(學生紛紛點頭。)
師: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把這個題目當中有一個詞語忽略了。
生(齊):與。
師:大家都沒有關注它,那我們今天就從這個“與”字出發,看能不能走進這篇文章,走進“阿長”。
二、概讀課文,把握情感起伏:“與”字連接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一)概括:什麼故事?
師:同學們,讓我們快速地閱讀課文,看一看這個“與”字連接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
(學生自由閱讀。)
師:阿長與《山海經》之間到底有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阿長送《山海經》給迅哥兒。
師:哦,原來“與”字連接的故事是“阿長送《山海經》給迅哥兒”。這篇文章隻寫了這個故事嗎?
生:不是,還有其他事。
(學生紛紛說其他關于“阿長”的故事。)
師:哦,還有其他事。那為什麼題目不叫“阿長與長毛”“阿長與福橘”“阿長與‘大’字”,而偏偏要叫“阿長與《山海經》”呢?大家思考過這個問題沒有?
生:我覺得因為“買《山海經》”這個事情讓阿長不再被作者憎惡了,同時讓作者對她産生了新的敬意,所以作者用這個題目。
師:你是單獨地就這個事件來進行分析的,但是作者在這篇文章裡不止寫了有關阿長的這一件事情。沒有比較就沒有結論,還是讓我們先看看作者寫的其他有關阿長的事情吧。
……
【教學反思】
魯迅的“阿長”與我的“《山海經》”
周國平說:一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可稱為幸福。
或許,這句話可以為自己執拗地熱愛語文課堂作一個美好的注腳。記憶如同落花,拾取時已經飄零,開放的刹那存于回憶。這一次的“語文報杯”賽課,從準備到最後結束,過程過于緊張和短暫,也許正如那靜夜悄放的昙花,開放過後,讓人回味良多。
一、備課
25日下午一點,第四次抽簽。出手,打開,第十一節賽課《阿長與<山海經>》。
篇幅太長,閑筆太多,文意太深,語句太平……散文闆塊裡最難啃的骨頭,人教版放在八年級,蘇教版放在高二。
這篇文章,來之前就認真讀過。初讀,最強烈的是魯迅式的調侃;再讀,是魯迅不易察覺的深情和柔軟。反複讀了之後,那份穿越時光而來的悲憫和遺憾更是愈發強烈起來。想起長媽媽,就想起年少時聽過的那首歌:我用自己的方式悄悄愛你,你對我的付出毫不在意……
1926年的魯迅,困頓不堪:多病,紛争,失業,輾轉……那一段日子裡,他想起了童年的諸多往事,想起曾經陪伴過自己的那麼多人。幾十年時光的醞釀,讓他充滿柔情地寫了他們。人總是在最柔弱的時候,喜歡回憶。回憶裡似乎有無窮無竭的力量,供現實困頓的人汲取。生命中那麼多經過的人,魯迅偏偏最為看重“阿長”這朵早晨的“花”。這個身份卑微、外在粗俗的女子用内心最大的純善打動了魯迅。
……
【名師點評】
巧選教學突破口 生成推進活思維
──《阿長與<山海經>》點評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程一凡
黎老師執教的《阿長與<山海經>》一課,以其新穎獨特的視角,靈動自如的課堂駕馭,紮實的教學功底,輕松愉悅的對話,生本的教學理念,赢得了評委老師和聽課老師的好評。這堂課看點很多,下面僅談幾點。
一、教學視角: 新穎而有張力
教學怎樣抓點,顯示出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功力。教學視角的确定又反映了一個人的教學理念。黎老師在這樣一篇經典課文的教學思考中,通過反複的閱讀、解讀,有了新的發現。避開常規的教學角度,抓住标題──《阿長與<山海經>》,在“阿長”“與”“山海經”上着力,尤其是教學中許多教師和學生最易忽略的“與”字,将“阿長”與“山海經”串聯起來,引導學生探究“與”字連接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與”字隐含了一份怎樣的情感,“與”字帶給我們一點怎樣的思考。教師借助這一視角來帶動全文的學習,不僅新穎,而且具有學習的張力,找到了一個教學的突破點,具有探究的價值,避免了老生常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給聽課者不一樣的思考,同時也反映出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二、教學推進:問題驅動
……
三、教學特點:對話生成教學内容
……
四、背景材料:适時穿插
……
五、教學效果:多層面收獲
……
掃二維碼 觀看視頻課堂
歡迎宣傳、訂購
(定價:初中組63.00元)
發行熱線:0351- 6378037、6378118、15534043930(微信同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