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hù)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産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系,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彜語支民族的曆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彜族火把節”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産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