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手術機器人發展曆史

手術機器人發展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4:18:26

手術機器人發展曆史(打破國外壟斷成都造)1

李耀在接受媒體采訪。

手術機器人發展曆史(打破國外壟斷成都造)2

80後海歸創客李耀。

和創客們激情飛揚的表達欲不同,人群中的李耀,顯得穩重内斂。

4月9日,由他在成都創辦的公司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本輪所籌資金将重點用于支持公司完成博恩思全系列微創手術機器人的注冊認證以及商業化上市前的準備工作。4月17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耀表示,目前微創手術機器人已完成了動物實驗,正在完成注冊認證相關工作,最快2019年産品将正式面世。

80後海歸創客緻力于外科機器人研發

80後的李耀,是典型的海歸創客。李耀從四川大學畢業後即出國深造,先後成為美國馬裡蘭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員,目前擔任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訪問科學家。2012年,李耀受邀回國。彼時,醫學技術已經高速發展。從微創到介入,到無創,從超聲、核磁共振成像到術中導航定位,從傳統器械到能量器械,以及護理、康複機器人的出現都表明,醫學自動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在美國,從2000年開始,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橫空出世為契機,聰明的手術機器人正不斷解放醫生的工作,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

傳統手術,對醫生既是體力的挑戰,也是精力的挑戰。醫生必須手持器械完成手術。而借助手術機器人,醫生隻需坐在控制台上,通過觀看手術畫面,對手術機械臂上的微型器械進行控制,即可實施手術。

在國外工作多年的他,敏銳地覺察到這一節點的到來。2016年,李耀在成都高新區天府軟件園成立公司,緻力于精準外科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及臨床應用。同時,公司也在美國矽谷設立了研發機構,聚集了一批世界頂級機器人及生物醫學工程科學家團隊。

在開發前期,他們走訪了國内大量醫療機構,實際調研一線醫生對醫療機器人的需求,力求打造一款符合國内醫生手術習慣的專科醫療機器人。為了近距離接觸到醫生的工作,他還專門跑到醫院手術室“跟台”,一台手術下來,可能要站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這一跟,就跟了好幾年。

“每一個醫生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們希望能盡可能多地聽取醫生的建議。”李耀說,産品的設計最終要以用戶為導向,為解決醫生和患者的痛點“對症下藥”。 通過多年微創手術的跟蹤,結合臨床大數據,特别針對國内微創外科臨床需求,由他們自主研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微創外科機器人即将面世。

打破國外壟斷2019年産品有望面世

來自美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國内主流手術機器人。數據顯示,其在2016年全年的銷售額為27億美金,同比增長13.4%。淨利潤為7.36億美金,同比增長25%。2017年的調查顯示,全球最忙的3台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都在中國,已做4萬餘例手術。

和國外的機器人不一樣,李耀所研發的手術機器人,重點關注腹腔鏡外科。“微創手術并不容易掌握,醫生看到病患身體内部情況是與手部操作的方向相反的。”李耀說,“就像珍珠奶茶,明明看到‘珍珠’在左邊,但吸管需要向右才能喝到。所以,醫生需要手、眼、腦的高度配合。”機器人手術将醫生的視野與手術的操作匹配統一,大大降低了手術操作的難度。”

特别是針對微創手術專科化臨床需求,他們重點突破人機交互控制核心技術,實現了機器人外科與傳統微創外科手術設備的有機融合,讓微創外科更加智能、精準。“每台手術都包含海量實時數據,如術中影像、生命體征、醫生操作以及手術器械等信息。”李耀說,智慧的“手術大腦”通過深度學習掌握外科數據,為醫生提供更精準的決策與手術輔助,從而提升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

作為微創外科的發展趨勢,目前全世界已有33個國家、800多家醫院成功開展了60多萬例機器人手術,手術種類涵蓋胃腸外科、肝膽外科、泌尿外科等學科。據預測分析,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未來5年複合增長率能穩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金。

談到下一步發展,李耀透露,由他們研發的國産自主知識産權手術機器人有望在2019年面世。“未來3-5年,我們希望實現人工智能機器人在微創領域的核心布局,包括前端診斷、影像、術中、術後及整個服務體系建設。”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想玲

原标題:打破國外壟斷 “成都造”手術機器人有望明年面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