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為了在新一輪人才争奪戰中赢得先機,武漢市出台了大學生最低年薪标準:專科生4萬元,本科生5萬元,碩士生6萬元,博士生8萬元。這不僅遠遠高于當地的最低工資,總體水平在同類城市中也位居前列。在此之前,武漢已經承諾,大學畢業生可以低于市場價20%買房和租房。
求賢若渴,當然好。如果能夠符合市場規律,就更好了。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裡,這樣的做法是需要擊節叫好的,政府有所作為,用心良苦,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讓創新不被高房價所累,可謂皆大歡喜。然而,這樣的認知帶有前現代性的印記,因為它極易跌入一種常見的曆史陷阱,“好心辦壞事”。
強扭的瓜不甜,工資就是市場經濟裡的“瓜”。它既不是領導說了算,也不是老闆說了算,而是整個市場機制、全部供求關系出清的結果。2016年初,彼時的财政部長樓繼偉說,我國工資過去八年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産率兩三個百分點,使我們的競争力越來越不足。這是不讨人喜歡的真話,因為工資增長是政治正确,居于道德高地。但工資如果剛性增長,而不是适配于充滿彈性的勞動力市場,增長将無法持續,甚至下降。
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眼裡,最低工資是個典型的“好心辦壞事”制度,其初衷看似是為了保護工人利益,保護工人不受剝削,但最終的結果,如果這個最低工資被人為拔高,勢必會制造出更多的失業。原理也不高深,對企業而言,超過市場出清價格的工資水平是難以承受的,但因為最低工資的強制性,其隻好減少雇傭工人,同時将那些已經雇傭并受最低工資和合同法保護的工人,在合同結束時立馬解雇。特别是,這些被解雇的工人大多是一些不熟練工人,是工人中的最弱勢群體。相應地,對工人而言,特别是對那些勞動技能較差的不熟練工人而言,其獲取收入的能力最低,因而也最迫切渴望獲得收入,但最低工資制度導緻企業減少用工,使得這些人即使想得到低于最低工資的收入也不得,如此也就更談不上什麼改善生活。這個道理也适用于大學生的最低工資,由此帶來弱勢大學生的失業,并非天方夜譚。
大學生一樣要經曆市場的檢驗,能者高薪,庸者低薪,市場效率使然。如果一上來就不加區别地将一個群體特權化,享受政策傾斜和福利倒灌,很可能激發的不是人才麋集,也可能導緻逆向選擇。
我們理解當地政府的雄心和苦心,但任何政策,隻有内嵌于市場化導向之中,借力打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沒有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沒有一個友好型的營商環境,強行拔高的工資政策無法堅挺,最後反而損傷政府的公信力。
精彩回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