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遊牧為主的,逐水草而遷徙,一般在春、夏、秋三季住一種易于支撐和拆卸的氈房。氈房上部為穹形,下部為圓柱形,四壁有網狀的搭成整個氈房的骨架,再用制成的圍住,外包白氈,氈房内,靠門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後半部分住人和待客。
氈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積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環形的,上面是圓形的屋頂。氈房的骨架是上的木做的;外圍的是用芨芨草編的;橫豎交錯成菱形的圍牆也是用細紅柳木做的;連接的材料是和;門框和門用松木制作。除此之外,要用大量的氈子和毛繩,整個氈房不用一枚釘子。牧區的哈薩克族一年要搬十幾次家,除冬季外,一年三季都要住這種氈房。這種氈房不僅具有便于攜帶、堅固和輕便等優點,而且拆卸和安裝也很容易,一般兩個多小時即可"蓋"起來,所以很受牧民的歡迎。
整個氈房看起來用的東西不多,但建造一個氈房得花很大力氣。因為所有的建材全部是用手工加工而成的。就拿作為牆籬的芨芨草來說,都要長短、粗細一緻,每根都繞有紅、黃、綠、白、黑等色毛線,并要排成美麗、和諧的圖案。一座氈房幾乎要用上千根芨芨草,這得花多大工夫啊。
氈房的大小是根據房牆的多少來定的。一般的氈房多用六塊氈牆。每塊房牆寬約2~3米,高約1.7~2米;如果人口多,經濟條件好,可建造8~10塊房牆的氈房。普通的氈房造價現在達到四五千元。
氈房的設計者和建造者,不僅使氈房輕便耐用,而且富有濃厚的特色,紮圍牆用的彩色主帶,寬約20~40公分。全部是用五顔六色的毛線織成的,花紋美麗大方。這種彩帶主要用于捆房牆和房杆的接頭處,不僅起到使氈房牢固的作用,而且使氈房顯得"富麗堂皇"。房門制作的也很講究,并雕有花紋和繪有圖案,吊在門上的氈子也用彩色的,繡出各種的圖案,顯得大方又富有藝術感染力。
也許有的氈房在外表看,不怎麼起眼,但在内部卻布置得大方、合理,,試想在一個隻有30多平方米的氈房内,既要有"客廳""卧室",又要有"""庫房"。要安排得好是不容易的。氈房的門一般朝東開。氈房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後半部分住人、待客。有時三代人要住在一個氈房裡,他們也會安排得很好。進門左上方是兒子和的床位,床前挂有緞幔;正中上方擺被、褥、衣、箱等物;右上方是主人的床位,有的還設有特制的床,一般不允許晚輩在上面坐卧,正中的衣物箱子前,鋪有華麗的氈子和地毯,是客人坐的席位;右下方擺有食物和飲具;左下方放置牲畜用具和,正中央的天窗下放鐵皮爐。氈房的四周幾乎擺滿了東西,中間還留有很大的空隙,一般來十幾位客人也不顯得擁擠,有時在氈房裡舉行賽歌會、音樂會和舞會,可想而知這草原上的"白宮"容量有多大。
随着國家實施退牧還草和定居,哈薩克族氈房在生産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下降,已不再是牧民放牧流動的家,牧民也隻有在婚喪嫁娶、家庭聚會、節慶等活動時才會使用氈房,為保護這一優質遺産資源,阿克塞開展氈房文化進校園、組織了氈房搭建活動,組織傳承人為遊客講解氈房文化,與旅遊結合做氈房民俗體驗等活動,讓氈房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百年非遺,匠心造物,看非遺故事,感受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