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道之源易經講解

大道之源易經講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7 05:16:16

大道之源易經講解(易經大道之源)1

文:唐寶民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中國古代思想、智慧的結晶,是古代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易經》共有三本,《周易》是傳世的一本。《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文王出生在今陝西岐山,後來被商纣王囚禁在羑裡(今河南安陽湯陰的一個縣城,位于湯陰縣北兩公裡處)。被囚的日子裡,文王編着了《周易》。

内容範圍極廣

《易經》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伏羲八卦;二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叠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認為六十四卦已包含宇宙萬物,每一卦都有卦辭;後有孔子做傳——又稱《易傳》《十翼》。《易經》的發展在夏朝時期産生了《連山易》,在商朝時期産生了《歸藏易》,在周朝時期産生了《周易》。由于時間的原因,《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隻剩下《周易》。《周易》現存版本主要有兩種:通行本與馬王堆帛書本。影響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宋朱熹《周易本義》。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與傳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現存最早的别本。

大道之源易經講解(易經大道之源)2

文王畫像

《周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由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主要内容為:

1、伏羲依照“河圖”的啟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周易》典籍的核心内容。

2、《周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對象,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

3、以《周易》規律為源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包含了“對立統一”“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

4、“無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

所謂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兩兩相重而得,“八卦”則是由“陰”“陽”二爻三叠而成。《周易》中的“陰”“陽”,分别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與“—”。古人用陰陽範疇來表現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衆多概念,在“陰”與“陽”的基礎上,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種不同形狀,分别命名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應的象征,稱為“八卦”。接着,再将“八卦”兩兩相叠,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劃組合體,即“六十四卦”。

大道之源易經講解(易經大道之源)3

《周易》是一部論變法的書,《周易》的變法序列是用形象表達出來的,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憑心靈的任意創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礎及其實踐這個認識環節。易的主要意思是變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雙邊關系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并附以卦爻辭作簡要說明。《周易》是建立在“陰陽一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其對于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确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确的預測。受遠近諸事物變化的啟迪而揣度天地萬物變化的奧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質和規律達到把握萬事萬物基本運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是作卦畫的初衷,顯示了《周易》屬于形象思維性質的最最原始的本質屬性(見《陰陽系統論》)。《周易》的形象思維之所以能構成應有的體系,在于它不是簡單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維的特點,在于它表達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質的客觀實在性。所謂客觀實在性,是說《周易》的六十四卦畫序列屬于以天象為坐标的陰陽動态變化,而不是主觀的臆造或雜亂無章的拼湊。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實在的本質,拼湊的形象更會出現無法彌合的代溝,難以體現出客觀的邏輯。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畫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盡管有它物化的基礎和模式,但并不是原原本本的複寫或依葫蘆畫瓢,而是用間接、科學、抽象的形式來表達。《周易》發源地——安陽羑裡城有例為證,《周易•系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既是演繹八卦的基本程序,也是将一般的感覺和表現升華為理性形象的表達過程,用陰陽運氣學的語言來诠釋這句經文,就是說《周易》所要探讨的事物或現象就是“太極”,太極内在相互對立的陰陽兩方面就叫做“兩儀”,陰陽兩儀各自内在的矛盾利害因素就構成了“四象”,把這個矛盾利害的基本因素按照辯證否定觀進行推理、就有八經卦(用三爻組成的卦)所表達的基本卦象。隻有表達形式的抽象性,才有可能達到“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之目的,才有可能将其用有聲的文字表達出來反射出對陰陽運氣學說的導源作用,一個活生生的運氣思維邏輯的始版(見《人體生物節律學》)。《周易》運用簡單卦符系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間的抽象關聯,比之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其奧妙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于“易”的解釋,有以下幾種說法:

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日月為易,象征陰陽。

3、日出為易。台灣學者陳鼓應就持此種論點。

4、易是占蔔之名。

5、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

6、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7、易即是“道”,是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随着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

大道之源易經講解(易經大道之源)4

文王拘而演《周易》

關于“易”,有研究者總結了《周易》的三大原則,即變易、簡易、不易。所謂變易,就是說: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是不變的。萬物皆流、無物常駐。所謂簡易,是說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和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東西,但無論多麼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和知識夠用了、能夠了解它們以後,它們在我們眼中,就會成為平平凡凡的事物,因而是再簡單不過了。所謂不易,是指萬事萬物雖然随時随地都在變化,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是永恒存在的。“變易”與“不易”,講的其實是對立統一的矛盾——變化中存在着永恒,永恒中包含了變化。世間的萬事萬物就存在于這種對立統一的變與不變中。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

關于書籍性質,有以下幾種說法:

1、蔔筮書。

《周易•系辭上》具體介紹大衍之數的蔔筮法,卦爻辭中有大量的吉兇占語。史書認為《周易》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為蔔筮書。宋朱熹《周易本義》持此種觀點,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說。

2、哲學書。

莊子認為:“《易》以通陰陽。”陰陽問題是中國哲學基本問題,所以,有學者認為《周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

3、曆史書。

認為《周易》是講述人類進化發展的曆史。另有學者以為《周易》講述的是商周的曆史,或認為是奴婢起義史,或認為是用諧音隐文體和蔔筮外形寫成的一部特殊史書。一般認為,《周易》是占筮書,但其内容涉及曆史、社會、制度,範圍極廣,且蘊涵一定的哲理,而《周易》傳文則是哲學著作,所以《周易》含有蔔筮、哲學、曆史、科學等多種成分。

一般認為,《周易》是占筮書,但其内容涉及曆史、社會、制度,範圍極廣,且蘊涵一定的哲理,而《周易》傳文則是哲學著作,所以《周易》含有蔔筮、哲學、曆史、科學等多種成分。

研究流派紛呈

“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周易》研究流派紛呈,《周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蔚為大觀。《周易》的内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周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周易》裡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2004年,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甯先生在“2004文化高峰論壇”上做了題為《〈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的報告,楊振甯先生歸納出了《易經》對中華文化的三方面影響:第一,《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中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第三,《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楊振甯先生說:“我是研究物理學的,沒有研究過曆史學、考古學、語言學、語音學、美學、哲學等等。可是對于中國文化的成因,我近年來發生了興趣,所以大膽地今天在這個場合跟大家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上面這幾句話可以說是用今天的語言來描述到底《易經》的精神是什麼:濃縮化、分類化、抽象化、精簡化、符号化是《易經》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我認為貫穿到了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化裡面每一個角落。”

《易經》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積澱起來的精神遺産,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标志,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個命題, 集中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實質,是中華民族不斷進取、包容萬事萬物精神的真實寫照,并高度概括出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本文首刊于《東方文化》雜志2017年第3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