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就要迎來我國民間傳統的中元節了,它是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因此也叫它為“七月半”。
在我國民間中元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其重要程度絲毫不亞于清明節。特别是在南方地區,好多地方對中元節都是極其重視的。
既然有中元節,那肯定也有上元節和下元節。沒錯,在農曆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就是“上元節”,而在下半年的農曆十月十五日就是“下元節”,不過目前其知名度和重視程度遠不如中元節和清明節了,在很多地方現在都有過下元節的習俗了。
而中元節到了,在這個傳統節日期間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祭祀祖先和“燒包”了。那中元節燒包的“封面”應該怎麼寫呢?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何很多人都是在七月十四日就燒包了呢?有什麼說法嗎?
中元節“燒包”的包封如何寫?中元節在我國民間也稱為“鬼節”,民間的說法是到了七月初一開鬼門,閻王爺會把去世之人的鬼魂放出來,算是給他們放一個假,這樣他們就能回到陽間看看自己的親人。而親人們在中元節期間,也會為他們準備豐盛的祭品,并且會焚香燒紙,以此來祭祀從陰間回來的先人。
不過在我的家鄉這邊,中元節是從七月初十這天才開始的。當天的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會做好各種豐盛的美食,擺好供桌,然後拿出先人的牌位放在供桌上,在牌位下還會擺上各種水果、小吃和新鮮的飯菜等,這一天也被稱為“接老客”。
之後的幾天每天都要早、中、晚三餐準備新鮮的飯菜和酒水等來款待故去的親人們。并且在供奉的時候還有很多的講究,比如必須要先洗手作揖上香,所做的飯都要先人們第一個吃,就連嘗一下也不可以。而供飯完後需要燒化紙錢。
當然了,除了用新鮮的飯菜供奉以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習俗,那就是燒包。就是準備一個大紙袋子,在裡面放入很多的紙錢,然後把它包好了。而這個“封包”也叫“包袱”,為了讓先人們能收到自己親人燒的包,就要在封皮上寫上先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燒包者的姓名及時間等。
這看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因為這在課本上學不到,老師也不會教,所以還是有很多人會寫錯。尤其是在過去農村讀書的人少,好多人不會寫字。所以當需要寫封包的時候,村裡識字的老先生就會很忙,可能從早寫到晚也寫不完。
不過現在的條件不同了,多數人都上學會識字了,因此基本都是自己寫了。其實些封包也很簡單,隻要搞清楚了收包的先人和燒包的後人之間的關系,然後再按規定的稱呼寫包就可以了。
這裡隻要注意下面幾點就可以了,第一個是包袱的封皮上的文字都是直排的,并且是從右到左列内容。
其次是對先人稱呼,如果是新亡人還沒有滿三年,一般都是在“故”字前面加一個“新”字,在“故”字之後就是先人的稱呼和姓名,而不同關系不同輩分的寫法不同。這裡需要注意,如果是男人則稱“考”,而女人則寫“妣”。
因為古代是很注重輩分排名的,所以男先人常見的寫法是“某公某某”,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前面的“某”為姓,“公”為性别,而後面的“某某”則是名字。如果是女先人寫“某母某氏”。因為在古代很多女人是沒有姓名的,所以前一個“某”是夫家之姓,後一個“某”為外家之姓。
最後就是要寫清楚燒包人和收包人的關系,因為不同關系不同輩分的人稱呼也是不同的。同時要注意,還要在上面寫上具體燒包的時間、所燒包的數量。
尤其是有一點要注意,在包袱的背面還要記得寫上一個“封”字,意味着這個是經過送包人打上了封條,非收包人是不能打開的。在有些地方還會在這個“封”字上面蓋上印章。而在我的家鄉這邊則是塗抹上鴨血。
到底哪一天燒包好?關于七月半燒包的時間,在民間也是有說法的,有些地方是在農曆七月十三日就将封好的包燒給先人了,但是有些地方則是在七月十四,還有些會在七月十五日。
有些人就好奇了,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何提前就燒包了呢?關于哪天燒包,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但基本都是提前而不能推遲。在民間的說法是“十二銅,十三銀,十四金,十五後爛布筋”,意思是說從農曆七月十二就可以燒包了,但是最好的時間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日,過了十五就最好不要燒了。
聽村裡的老人說,因為燒包以後也是需要“郵差”送過去的,而農曆七月十五是鬼門關的日子,太晚了這樣先人就收不到包袱了。
後來聽一些外地的朋友說,他們當地燒包的日子還分民族,漢族的是在農曆七月十四和十三,而苗族的則會推遲到農曆七月十五日。看來各地的說法是有所不同的。
關于燒包,大家也要記住幾點。第一個是要現在在傍晚時分,有些地方會在天黑了以後才進行。其次是地點的選擇,一定要是在路邊,或者是路口,并且要注意就是燒包的地方不能靠近樹木或者是易燃品,防止發生火災。
最後一點就是燒包是祭祀祖先,也是中元節最後一個環節了。希望大家不要穿得過于鮮豔,在現場更不要随意地拍照,追逐打鬧哦!
中元節到了,在你的家鄉有哪些習俗呢?歡迎大家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