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母教的重要性是什麼意思

母教的重要性是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11:27:46

母教的重要性是什麼意思?古人比較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但在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古代中國有一個“君子不教子”或“易子而教”的禮儀法則最早涉及這個問題的,是《論語》《論語•季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母教的重要性是什麼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母教的重要性是什麼意思(母教是學者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1

母教的重要性是什麼意思

古人比較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但在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古代中國有一個“君子不教子”或“易子而教”的禮儀法則。最早涉及這個問題的,是《論語》。《論語•季氏》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

據說,孔子的弟子陳亢有一次問孔子的兒子伯魚:“子亦有異聞乎?”

陳亢與孔子是師生關系,伯魚與孔子是父子關系。陳亢疑心孔子、伯魚間因父子親情而另有傳授,所以提出這個問題。

伯魚回答說:沒有,但有兩次問及讀書的事情。一次是他一個人站在庭院中,我“趨而過庭”,就是很快地經過庭院。他問我:學《詩》了麼?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無以言。于是,我就退而學《詩》。

另一次也是他一個人站在庭院中,我“趨而過庭”,他又問:學習《禮》了麼?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無以立。于是,我又退而學《禮》。如果說有“異聞”的話,就是這兩次。仔細分析伯魚的回答,應該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伯魚“過庭方始受訓”,能看出父子關系并不親近,或者說體現了孔子和伯魚父子之間的疏離關系。

第二,伯魚受訓後,是“退而學”。雖然我們不能證實孔子曾經是否“易子而教”,但是,孔子未曾專門親授伯魚,隻是把伯魚作為衆多弟子中的一員,則是有依據的,這也就是“君子不教子”的意思。

第三,伯魚兩次見到孔子“獨立”,都是“趨而過庭”。一個“趨”字,生動地再現了伯魚對父親因敬而畏的心理特征,可見孔子和伯魚之間的關系,是相當森嚴而疏離的。

總之,伯魚回答話語中的三層含義,有一共同點,就是父子間的疏遠、隔離。所以,陳亢從中悟出了“君子遠其子”的道理。

君子為什麼不能親教其子?這個問題,在現存文獻中,最早是由公孫醜提出來的,孟子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孟子》中記載了孟子的一段話,意思是說,“君子不教子”,并不是棄子不教,而是易子而教。君子之所以不親教子,是因為“教者必以正”。這必然導緻父子之間因求其正而互相責備,這就會使父子間産生隔閡,傷害父子感情。而易子而教,正可避免這種傷害。

以善相責,這是朋友相處之道。父子之間以善相責,是最容易傷害感情的。父子之間不能以善相責,不能“事事欲論曲直”。雖然儒家也一再強調,父子之間要相互谏诤。但在提倡父子谏诤時,總是持着一種小心謹慎的态度。如孔子提倡要輕微婉轉地提意見。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被父親采納,也仍然要恭恭敬敬地,不要去觸犯他。

其實這裡面,父以善責子,倒也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子以善責父。這不僅傷害了父子的感情,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損父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威嚴形象。所以,在孟子看來,君子之所以不親教子,之所以要易子而教,主要是為了避免父子“責善”,特别是為了避免以善責父會導緻損壞父親威嚴形象的事情發生。

孟子之後,對“君子不親教子”加以解釋的,還有很多。比如班固就認為,父親之所以不能親教其子,是因為教學内容中涉及“陰陽夫婦變化之事”,這些事情是不能在父子之間讨論的。如《詩經》中描述的男歡女愛,《春秋》中記載的宮廷淫亂之事,的确是不便于在父子之間讨論的。如果在父子之間讨論這類問題,就有損于父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威嚴形象。

總之,在古代,“君子不教子”,一是為了避免父子“責善”,二是因為在教學中有不适合在父子間讨論的内容。所以,《三字經》中也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養子而不加以教育,這當然是父親的過錯。但教育子弟的具體工作,不是由父親來完成,而是落到老師身上。因此,在古代,或易子而教,或聘請老師教子,或者出外求師,父親基本上是不親自教育兒子的。

在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文學作品以及世俗生活中,體現出來的父子關系,不僅僅是“君子遠其子”的問題,而是父子疏離,甚至是對立、殘害。比如,在傳統家庭教育中,或者易子而教,或者由母親擔任。古今中外的許多偉大人物,也往往是由母親培養教育而成的,而母教也成為學者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父親即使加入家庭教育,也常常是作為孩子的對立面存在的,如《紅樓夢》中的賈政與賈寶玉的關系就是如此。

總之,在傳統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是消隐的,是不作為的。有意思的是,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主人公大多也是孤兒角色,如《雪山飛狐》中的胡斐,《連城訣》中的狄雲,《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神雕俠侶》中的楊過,《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天龍八部》中的喬峰等。他們或者幼年喪父,或者父親下落不明,或者是私生子。在他們的成長曆程中,父親角色多是消隐的,師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父親角色的職責。這種現象,也與傳統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消隐一樣,說明了父親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不作為問題,都體現了“君子遠其子”的傳統禮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