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喜歡看《熊出沒》,但常常是一集還沒看完,表情就變得呆呆的。問他這集講了什麼,他張口結舌說不出來。語言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孩子就會說:“光頭強老砍樹,老打熊大熊二。”每次問每次都這麼回答,隻能權當看個熱鬧。看熱鬧未嘗不可,但每天看電視就那麼點時間,光拿來看熱鬧未免太可惜了。就像方便面,偶爾在深夜裡或火車上吃一次還行,可天天當主食就不好吃了。這和動畫片的内容設計有極大關系。如果動畫片找不到孩子的興奮點、沒有設計和生活相關的内容,就純粹成了看熱鬧。
兒子喜愛的動畫片有《倒黴熊》、《企鵝家族》、《花園小尖兵》、《變形警車柏利》、《愛探險的朵拉》、《巴布工程師》……每次看不同的動畫就像是一次新的探險。既然可供孩子觀賞的優秀動畫片如此之多,家長大可不必讓電視台裡的光頭強刷屏。使用智能電視的動畫選項,或者幹脆裝一個網絡播放機,都能讓孩子有更多更快樂的選擇。
陪兒子看了《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第一季,不光兒子愛得不行,連我這個媽媽也看得如癡如醉。鐵路沿途的美麗風光、火車燒煤、換軌道、拉車廂那些日常工作、火車頭之間的友誼和摩擦,托馬斯和他的夥伴們的那些事,成了近期我們母子之間交流最多的話題。
《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
“秋天已經來到多多島了,草原由綠色的短草變成了咖色的泥土。托馬斯拉着車廂經過的時候,一輛拖拉機正在工作……”,聽到片頭這段話,連我都不禁被這優美的字句深深吸引,忍不住功利性地想:“要是我小時候常聽這個長大,沒準作文會寫的更好”。“大火車頭高登常常自吹自擂,說自己天生就會認路。其實大家都知道,路線是由信号員控制的。”語言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此,舉重若輕之間就把事情講明白了,把“信号員控制”(現實)和“高登的吹牛皮”(動畫片的想象力)融合得那樣自然。試想,如果我們把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常常聽到這樣優美、富有邏輯的字句、而另外一組孩子每天則是不絕于耳的“惹我光頭強、揍你沒商量”、“你們這兩頭熊,給我等着!”……你覺得哪組孩子的知識、性格和審美傾向發展的更理想呢?
孩子的知識體系和性格發展當然不隻取決于此,但動畫片客觀上對孩子的行為絕對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特别是父母陪伴少、生活情景體驗有限的孩子,很多語言和行為都是參照動畫片來體會和學習。所以,動畫片對培養認知、塑造性格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遇到幼兒家長,我常向他們推薦動畫片《富蘭克林和他的朋友們》。小烏龜富蘭克林是個好孩子,他也有着所有這個時期小孩子的一些特點或者小毛病:開始有了小小的自尊心,不喜歡别人給他起外号;也開始有了小小的占有欲,不能接受自己最好的朋友抛下自己去和别人玩。這類優秀的國外動畫片中自然蘊含了一些西方的育兒智慧,就比如小富蘭克林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再養一個寵物”,媽媽一邊刷碗一邊心平氣和地回答:“孩子,我明白,但你也知道,不是你所有的要求我們都要答應你。”媽媽說得合情合理,拒絕的态度既明确又顧及了孩子的感受。小富蘭克林手指對戳戳,便不再說什麼了。顯然,母子之間這種談話方式早已經形成了習慣,因而西方孩子很少有稍不如意便撒潑打滾的現象。
《富蘭克林和他的朋友們》
還有個情節讓我特别難忘:
小夥伴們一起建造了一個樹屋,一向天馬行空的小海狸突發奇想,編了一段有點繞口的口令,要求大家都要背出口令才能進入樹屋。其他小夥伴都很快背下來了,唯獨剩下了功課一向不大好的小熊。隔天,小熊和富蘭克林來到樹屋下,海狸要求他們背出口令才能進入。小熊又沒能背出,沮喪的他站在原地很是尴尬。小富蘭克林馬上仗義執言:“可是他來的路上背得很流利!”(為朋友說話)小海狸也并非不近人情,馬上說:“那他可以作為客人進來!”(必要的妥協)小熊聽了卻并不接受,他說:“不行!規矩就是規矩。”說完便到一旁繼續背口令去了。
這是一個很短暫的場景,卻讓人有很多回味。小夥伴們自己動手做創造性的遊戲,并嘗試建立遊戲規則。富蘭克林能在朋友尴尬的時候伸出援手,小海狸知道照顧夥伴的情緒适當退讓,小熊知道規則對于大家的重要性所以嚴格遵守。很多時候,生活中有益的習慣、重要的規則都并非大人苦口婆心教導就能起效的,需要孩子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摸索、認識和積累,在人際交往中獲得自信、獲得快樂,并增長知識,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國産動畫片中,我和孩子都喜歡看奇奇顆顆系列《恐龍世界總動員》,雖然畫面沒有《熊出沒》那麼精美,但絕對是難得的幼兒科普動畫。這部動畫片展現了大量白垩紀時期恐龍的日常生活。小鲨齒龍之間的搶食風波、鲨齒龍和新獵龍作為近親卻因為食物毫不退讓、霸王龍為保衛領地拼死一戰、小三角龍因為大意成了食肉恐龍的美餐、多角戟龍利用自己最重要防禦武器擊退了食肉恐龍、盔龍警衛員為了保衛整個龍群誓死抵禦霸王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那些數十億年前恐龍世界的百态,讓人大開眼界,在科普的同時也讓孩子體會到一些“正能量”。
《恐龍世界總動員》
《倒黴熊》
托馬斯小火車動畫片的成功,是英國工業技術和文化的完美結合。就如美國研究航天技術鼎盛時期,大量的航天飛機、太空動畫片出現在熒屏。如今的火車當然是不需要燒煤了,美國也不再造航天飛機了。但那些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經曆的磕磕絆絆、那些哪怕拌過嘴卻能會心一笑的友情、那些我們不曾去過的廣袤世界,才是我們要讓孩子去發現、去體會的。這也正是作為人類能夠感知到的最美妙的過程,它的名字就叫做“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