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稱上谷、保州、保府,又名靴城,河北省轄地級市,國務院批複确定的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保定與北京相伴而生,保定之名取自“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自古是“北控三關,南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曆來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門”。本文将探讨曆史時期保定的地名及區劃演變過程。
春秋燕國
春秋時期,保定地處燕國與中山國邊境。
戰國燕國
戰國時期,保定仍屬燕國與中山國邊境。
秦代恒山郡
戰國中後期,日益崛起的秦國對東方諸侯過展開統一兼并戰争,并将郡縣制度推廣到全國地區。秦代時,保定屬恒山郡。
西漢冀州中山國
西漢王朝建立後,在地方行政上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度,并推行郡國并行的體制。西漢中後期,又在郡縣以上增設州牧(刺史部),逐漸形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體制。西漢時期,保定屬冀州刺史部,中山國。
東漢幽州涿郡
東漢時期,地方行政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依舊推行郡國一體的制度,保定屬幽州刺史部涿郡。
曹魏幽州範陽郡
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國家陷入了長期的戰亂與分裂之中。三國時期,保定屬曹魏幽州刺史部,範陽郡。
西晉冀州高陽國
三國後期,長期維持聯盟關系的吳蜀兩國相繼走向衰落,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漸瓦解。而曹魏在“高平陵政變”後,朝政被司馬氏掌控,西晉王朝建立後,再次實現了南北統一。西晉時,保定屬冀州,高陽國。
北魏瀛洲高陽郡
西晉王朝在完成統一之後,朝政迅速走向腐敗,“八王之亂”後,西晉在内耗中走向滅亡。内遷的少數民族在黃河流域紛紛建立民族政權。北魏時期,保定屬瀛洲高陽郡,地名清苑。
隋代河間郡
南北朝後期,南朝逐漸走向衰落,北朝在東西分裂之後,西魏(北周)集團由弱轉強,掌握了統一戰争的主動權。隋朝建立後,再次開創了大一統的局面,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威脅中央,隋代重新實行了郡縣兩級行政,保定屬河間郡,清苑。
唐代河北道莫州
唐王朝建立後,在隋代郡縣制度的基礎上,增設道級行政區,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保定屬河北道,莫州。
北宋河北東路保州
北宋建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地方軍政與财政力量進行削弱。地方行政上實行路、州、縣三級行政,保定屬河北東路,保州。
金代中都路保州
靖康之變後,北宋王朝滅亡,黃河流域被金朝占據。金代繼承了北宋與遼朝的地方行政,保定屬中都路保州,地名清苑。
元代中書省保定路
元朝建立後,因行政疆域空前遼闊,在地方行政上增設行中書省,由此開創了後世行省制度的先河。元代時,保定屬中書省,保定路。
明代北直隸保定府
明代初期,統治者對元代的行省邊界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由此産生了衆多新的行省,同時為了顯示與前朝的不同,改稱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明代時實行兩京制,保定屬北直隸保定府。
清代直隸保定府
清代初期,大部分制度都沿用了明朝的體制,對行省邊界再次進行了調整,基本上奠定了後世行省邊界的基礎,保定屬直隸(京師)保定府。
相關資料來源于《中國曆史地圖集》與《中國地名沿革對照表》,談曆史地理,說人文教育,歡迎點贊與關注楊帆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