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爸小啟:
兒童是我國古詩詞創作的特定對象,在描寫鄉村風光、田園生活的詩詞中,兒童以各式各樣的形态出現:
有尋常兒童,也小兒無賴;有短笛橫吹的牧童,也有追黃蝶、放紙鸢的玩童。這些兒童天真無邪,活波可愛,各自精彩,各自經典。
下面,請大家與果爸一起,夢回童年,重溫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兒童詩”。
一、“籠統”的兒童詩
賀知章: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四明狂客”賀知章早年離開家鄉杭州蕭山,37歲中進士後,一直在外地為官。樹高千丈,落葉歸根。86歲那年,賀知章自知去日無多,便告老還鄉,沒多久常眠故裡。
賀知章這首描寫自己久客異鄉、重返故裡的感懷詩,記叙了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
在兒童,這隻是随口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往心口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
全詩妙就妙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傷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别有境界,耐人尋味。
楊萬裡: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裡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裡作為詩人,他十分勤奮,一生創作了兩萬多首詩,與尤袤、範成大、陸遊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
他作為官吏,他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罷官後長期村居,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寫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風趣。這首詩運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鮮明。
詩人描寫住宿在位于浙江省德清縣的新市鎮,一個姓徐的老人家開設的客店客店外油菜花盛開金燦燦,一些兒童在籬笆旁玩耍。這些兒童追撲着翩翩飛舞的蝴蝶,而黃色蝴蝶飛進黃色的油菜花中,他們分不清哪是蝴蝶,哪是黃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
這首詩把春天寫得活靈活現,特别是後兩句,對兒童和黃蝶的動态描寫使這幅春景圖栩栩如生。詩人用簡潔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歌頌了大好的祖國山河。
高鼎: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村居》(清)高鼎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古代的學生伢真好,放學了書包一丢就可以出去玩。他們放飛的是風筝嗎?不不,這分明是快樂的童心啊!玩歸玩,學歸學,玩物尚志可就不行了。
春光如詩似畫,讓人如癡如醉,娃兒們千萬可别虛度喲。朱熹那首勸學詩,可千萬不要忘了:“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二、童子詩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尋隐者不遇》(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唐朝苦吟詩人賈島為寫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路反複推敲,不意頂撞出行的朝廷高官韓愈,韓愈幫他落定“敲”字,并大力提攜他,引出一段詩壇佳話。
賈島這次是去大山深處拜訪一位隐士,不料隐士出去了,隻有一個小學童在家。小學童懵懵懂懂,非常可愛,他告訴賈島,反正就在這深山老林裡,可是雲遮霧罩的,師傅究竟去了哪兒,他也說不清楚。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兩句詩看似簡單直白其實非常有意境,足以令人遐思迩想。
三、牧童詩
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晚唐詩人杜牧才華橫溢,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以區别李白杜甫并稱的“李杜”。
清明節,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傳統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一人,漂泊在他鄉的旅途上,内心的感受無疑是很孤獨、凄涼的。
無邊的鄉愁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春雨,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怅,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自已。
顯然“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他要舉酒消愁,一旁的牧童便指點出隐藏在遠處那片杏花林裡的酒家。
這首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刻意雕琢造作之痕。特别是結句使人感到意境悠遠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無愧于流傳千古的名句。
雷震: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村晚》(宋)雷霆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宋詩與唐詩中的不少寫景之作,都是詩中有畫。但唐人詩中之畫,多為妙手天成;宋人卻更多是有意為之。
雷霆是四川眉山人,宋甯宗嘉定年間進士。這首詩應當是作于宋度宗年間,為詩人晚年隐居,遊覽農家之時。
詩人帶着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他十分滿足與羨慕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們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
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在雷霆創作此詩之前,張舜民《村居》詩有“夕陽牛背無人卧,帶得寒鴉兩兩歸”句,與這首詩比,畫面中少了個天真爛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烏鴉,以顯出村晚的蕭瑟。
同樣的農村景色,因詩人的心情不同,攝取的畫面便不同,一是充滿情趣,一是惆怅落寞。
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袁枚是清朝乾隆時期的著名詩人,與趙翼、蔣士铨并稱乾隆三大家。
這首《所見》,不拘束于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與此同時,該詩還描繪了一副和平、甯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俨然“歲月靜好”的模闆。
四、小兒詩
胡令能: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785-826年),河南鄭州中牟縣人,家貧,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
傳說詩人夢人剖其腹,以一卷書内之,遂能吟詠。《全唐詩》僅存四首,其中《小兒垂釣》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兒垂釣》是胡令能到農村去尋找一個朋友,向釣魚兒童問路後所作。
這首詩描寫蓬頭垢面的小兒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路人向他招手,想向他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
該詩情節描寫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認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其藝術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詩。
蘇轼: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蘇轼這首詞是他這個豪放派掌門的非典型作品,描繪了五口之家在鄉村的生活情态,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甯、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向往。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說的是還沒有勞動能力的小兒子,一副貪吃貪玩、無憂無慮的可愛模樣。
“最喜小兒亡賴”這句中的“亡”字是個通假字,有的版本則直接為“無”。很顯然,這裡的無賴并不是不講道理的地痞惡霸,而是頑皮、相當可愛的意思。
果爸小思詩:
與兒童有關的古詩詞,除了上述入選了語文課本的以外,當然還有許多佳作。品讀這些古詩詞,讓我們能夠感受童真的可愛,領悟生命的美好。
從1990年開始,聯合國以每年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日”。
關注兒童,關注世界兒童日,讓我們一起聚焦兒童成長,呵護美好未來。
在世界兒童日到來之際,閱讀、溫習與兒童有關的古詩詞,自然更有意義。
關注果爸,詩與遠方,皆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