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0 13:14:24

百年前,日本京都學派漢學家青木正兒欣喜于中國傳統風俗民情的豐厚與可愛,也為一些因社會轉型而慢慢消失的傳統民俗惋惜,因此産生了将這些寶貴的風土人情繪成圖譜的念頭。這就是不久前首次被引進國内的《北京風俗圖譜》。一張張制作精細的圖譜,觀察并呈現了20世紀初的北京風俗,也聯通了過去與現在的民衆生活。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百年前的珍貴圖譜)1

臘月畫棚

彩色版《北京風俗圖譜》共117幅圖,其中“歲時”一章集中呈現了當時北京民衆的主要年俗活動,讓今天的我們一窺百年前民衆生活的底色

大正時期,憧憬中國風物的趣味成為日本知識人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許多文人名士多次遊曆中國,親密接觸中國文化。1920年代,日本京都學派漢學家青木正兒為了“把中國作為中國來理解”,三次遊曆中國并留學燕京,親身體驗了中國的風土人情。雖西學東漸之風日盛,但當時的中國在曆史洪流裹挾之下仍無力改變浮沉坎坷的國運。不過青木正兒在感受近代中國的人與文化時,始終留存着一絲溫和。出于對中國文化本質的共鳴,他欣喜于中國傳統風俗民情的豐厚與可愛,也為一些因社會轉型而慢慢消失的傳統民俗惋惜,因此産生了将這些寶貴的風土人情繪成圖譜的念頭。1925至1926年,在日本東北大學的資助下,青木策劃圖譜主題并聘請中國畫師劉延年繪制。經反複修改,圖譜不僅細緻記錄了彼時的北京風俗,還融入了豐富的人物神情動作以及富于時空特點的背景環境。因此,這些有了鮮明場景感的畫作更多了幾分真實感與人情味。圖譜也展示了一些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而在文本中疏于提及的細節,為今天的我們了解過去提供了重要佐證。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百年前的珍貴圖譜)2

祭祀竈神

不過青木将畫作編撰成書的打算直到幾十年後才實現。在漢學家内田道夫撰寫解說的基礎上,日本平凡社先後出版了《北京風俗圖譜》的單色版和彩色版。不久前我國首次引進出版的彩色版《北京風俗圖譜》共117幅圖,分歲時、禮俗、居處、服飾、器用、市井、遊樂、伎藝八帙。其中涉及年俗的圖制主要集中在“歲時”一章中,其他章節偶有零散佐證。這些年俗圖譜生動呈現了當時北京民衆在家庭空間和社會空間中的主要年俗活動。借由這些泛着煙火氣的圖像,我們得以溫習那時已然變化着的北京年俗。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百年前的珍貴圖譜)3

接神爆竹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百年前的珍貴圖譜)4

門聯春神

年俗中蘊涵着不變的生活邏輯。我們或許不需追求複刻千百年前的表象風俗,而應始終堅守那些使年有了“年味兒”的精神内核

在熙來攘往、張燈結彩的表象之下,青木正兒勾勒的舊京年俗中隐藏着人們兼容并蓄的生活方式與張弛有度的生活智慧。年俗中融入了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體系中的習俗,是為迎合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的集體訴求。家庭成員共同參與迎神祭祖,既重申了長幼尊卑的倫理秩序,也能強化同宗共祖的家族觀念,還增進了彼此情感聯系。迎新歲,逛廟會,人們帶着喜慶在公共空間内完成了與親友鄰裡的社會交往。家庭與社區内部的秩序與人情在年俗之中得到有效維系。同時,規模盛大的年俗活動也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狂歡。傳統社會等級規範嚴格,民衆生活循規蹈矩,終歲辛勞。借由送竈儀式,人們進入了辭舊與迎新的時間,一種打破單調日常生活節奏的群衆性狂歡氛圍開始蔓延。經過豐富年俗的調節,人們已于狂歡中疏解身心,能順利進入新一年按部就班的生活節奏。可見民衆生活中始終蘊涵着自洽的邏輯。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百年前的珍貴圖譜)5

廠甸年節

失傳的中華民俗圖(百年前的珍貴圖譜)6

元宵燈市 本版圖片均來自《北京風俗圖譜》, 【日】青木正兒 編,劉延年 繪,東方出版社

在曆史發展的進程中,人們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也必然不斷變化。傳統年節在新的生存空間中既有傳承也有變化。當年畫春聯通過超市或電商銷售時,當阖家團圓享用年夜飯大餐時,當微信拜年代替名刺互賀新年時,我們過年的方式變化了,但集體的情感需要依然還在。自洽的生活邏輯仍然在新衣的包裹之下如常運轉着。我們或許不需追求複刻千百年前的表象風俗,而應始終堅守那些使年有了“年味兒”的精神内核。年之所以是年,是因為其中蘊含了集體的心願,這心願是家庭團圓,是物質富足,是健康平安;是因為其中傳達了共同的情懷,這情懷是慎終追遠,是樂觀向善,是傳承有序。而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也正是因為許多如“年”一樣的公共文化無聲地塑造着我們群體性的文化身份、民族性格。(劉倩)

(本版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在讀博士生)

【臘月畫棚】

臘月十五之後,繁華熱鬧的街巷中會出現臨時支搭席棚或借歇業店鋪的空房懸售年畫的景象

進入臘月,各種年節儀式活動紛至沓來,年畫成為必買年貨之一。此時,鄉販會沿街叫賣一些畫工粗糙的年畫。臘月十五之後,繁華熱鬧的街巷中會出現臨時支搭席棚或借歇業店鋪的空房懸售年畫的景象,即“畫棚子”。20世紀上半葉,畫棚漸少,隻在天橋附近才能見到。畫棚所售多為畫工較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圖案多是花鳥山水、侍女嬰戲、戲曲傳說等。鬧市之中還有賣風筝的鋪面、賣細花的貨攤和“書春”的門臉兒。風筝是北京年節之中應時的風物,種類不勝枚舉,造型栩栩如生。據說放風筝曾是八旗子弟競相比賽的活動,也是兒童過年時的娛樂之一。因此購買風筝的人絡繹不絕。賣細花是将由絹、燈心草、紙、蠟等材料制成的細花飾物和蝴蝶絨球擺放在兩個二尺左右的紙箱裡售賣,深受市井兒童和婦女喜愛。貧苦文人每屆臘月之初在繁鬧街市的鋪門前貼上寫着“書春”“借紙學書”等字的紅黃紙帖來招攬寫春聯的生意。春聯或當衆書寫或在家寫好,一般寫着“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這類寄托着民衆訴求的内容。臘月二十五後,書春的生意日漸忙碌,銷路甚暢。

【祭祀竈神】

送竈之時,人們開始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也得以暫時從神明的規範下逃脫出來

依北方習俗,與民衆生活最為貼近的竈神會在臘月二十三日升天向玉帝報告人間各家戶一年來善惡功罪,七天之後才返回人間。為了讓竈神“上天言好事”,送竈時家中要掃除爐竈,并把竈神像供在桌前,奉上糖、豆等各類祭品。女不祭竈是北京特殊習俗。因此圖中女仆立于門外,女主人則躲在内室呼喚着身旁正津津有味地觀察家中身着禮服的男性長輩們在擺滿祭品的神龛前羅列而拜的幼童。祭拜之後,人們在鞭炮聲中把舊神像或“竈馬”與阡張、紙元寶一起燒掉,恭送竈王上天。此時進入置辦年貨預備過年的階段,街市上早有許多賣新衣玩具等年貨的攤販。人們效仿神明也逐漸暫停工作,學校放假,戲院“封台”,官府“封印”。送竈實際上意味着歲終之時逐漸到來,竈神當年的監管工作已基本結束,人們開始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也得以暫時從神明的規範下逃脫出來——一場全民狂歡便從嘈雜的鞭炮聲中開始醞釀。難怪老舍會說“小年差不多就是新年的‘彩排’”了。

【接神爆竹】

在人們迎神下凡的儀式裡打頭陣的便是爆竹了——取禳災驅鬼、迎接吉祥之意

爆竹應該是年節裡最引人注意的事物了。自祭竈後,諸神(如竈神、财神、福神、貴神、喜神等)紛紛回到天宮,不再過問人間俗事。至新年來臨,竈神和其他諸神又一次“下界降吉祥”。在人們迎神下凡的儀式裡打頭陣的便是爆竹了——取禳災驅鬼、迎接吉祥之意。于兒童而言,放爆竹是更具有娛樂性的事情。“姑娘愛花小子要炮”,男孩子在大人監護下一手持香點燃“二踢腳”和“挂鞭”時,另一手不忘捂住耳朵,頗有童趣。接神儀式在置放了諸神之像的天地桌或接神桌前舉行,由家中長者主持。主人身穿禮服點上炷香後下拜,并視情形在不同時間将供桌上神像取下與紙元寶等物一同燒掉。接神桌上有序擺放的寶塔形貢品即蜜供,是一種面粉做的點心,可提早從白雲觀等廟觀處訂制,再由廟觀在接神祭祀的日子送上門來。填倉節後人們互相饋送這些蜜供,稱為“送供尖”。迎回神明後還須出門完成拜神儀式,之後再拜家廟、拜父母,用敬神崇祖的禮俗來恭賀新年。

【門聯春神】

當人們從書春鋪子和神紙攤上帶回春聯和神像時,也是把吉祥與希冀帶回了家

大年初一,人們走出家門走谒親友,即“賀新年”。見面時須依禮行禮,并互道“新禧”。因為婦女自初一到初五不能出門,所以畫中外出拜會親友的衆人全是男性。他們或作揖于長輩,或拱手賀新歲,或告辭前請安,人人面含微笑,友好謙恭。在其身後,一座大門上貼着一對保家護院的立式金瓜門神和一幅“瑞日芝蘭光甲第,春風棠棣振家聲”的春聯,門楣上貼有一排用來邀引财源的紅色镂空“挂錢”。豐富的色彩交相輝映,渲染出一幅辭舊迎新的畫面。梁實秋回憶幼時家中年俗時說:“自己心中想要獲得的,寫出來畫出來貼在牆上,俯仰之間仿佛如意算盤業已實現了!”當人們從書春鋪子和神紙攤上帶回春聯和神像時,也是把吉祥與希冀帶回了家。

貼春聯門神是年節中不可或缺的儀式性活動。這與中國人對門由來已久的精神信仰有關。《廣雅·釋诂三》中有“門,守也”的記載。對于普通住宅而言,門是外部世界與家内世界的界線。古人相信,将神聖物件置于門上可求得祖先、神靈對房屋及主人的庇護。為保家宅平安,古人在一對薄桃木闆上繪上圖案或字符制成“桃符”懸于門口,後将傳說中的“神荼”“郁壘”當作門神繪于桃符上,懸挂于入戶門楣處。胡浩然詞中“荼壘安扉,靈馗挂戶”一句即道此俗。随着曆史發展,文武官員、曆史英雄等形象也跻身為門神,成為民衆祈福求吉的符号。門神形象與功能的轉變是門神信仰世俗化的佐證,也是民衆日常生活需求的反映。

【廠甸年節】

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廠甸會舉辦京城規模最大的廟會

廠甸即位于北京和平門外的琉璃廠甸。琉璃廠自明朝初期就商貨彙集,清朝時逐漸成為買賣文玩字畫的重要文化街市。廠甸附近有火神廟、呂祖祠、土地祠等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因此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廠甸會舉辦京城規模最大的廟會。《帝京歲時記紀勝》記載過此時的熱鬧景象:“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遍笙歌,寶馬香車遊士女。”廠中建有海王村公園,為兒童遊戲之地,如噗噗噔兒、風車及輕氣球等兒童玩具和糖葫蘆之類的小吃都成為銷量甚佳的商品。此時的露天茶桌也熱鬧非凡,其中有與父母同逛廟會來此歇腳的兒童,有或買報或邊抽煙邊聊天的茶客,還有衣着豔麗身姿婀娜的年輕女子,而茶役則在分布如井田的茶桌之間穿梭。圖中北京民衆衣着款式新舊混雜,身穿西式服飾的人有之,留發辮穿長褂的人也不在少數。可見西風東漸下移風易俗也非能一蹴而就。

【白雲開廟】

正月十六後無廠甸可遊,人們蜂擁至白雲觀。正月十七、十八日為白雲觀廟會極盛之時

逛廟會是北京的春節習俗。由于正月十六後無廠甸可遊,于是人們蜂擁至白雲觀。白雲觀始建于金,原為太極宮,長春真人丘處機曾停留于此。每年初一白雲觀開廟招攬遊人,直至二十日。正月十七、十八日為白雲觀廟會極盛之時。道教認為正月十八是天上神仙降臨之日,他們或幻為遊人,或化為乞丐,有緣遇到的人能夠祛病延年。有許多黃冠道士趺坐于廊下,以求得遇;民衆也争相來此讨尋福澤,因而車馬尤盛水洩不通,謂之“會神仙”。此外還有“打金錢眼”的活動。遊人用銅錢遙擲觀内一石橋附近的幾枚大錢,擊中者新年便會交好運。不過擲錢者多,擲中者少,橋下銅闆不可數矣。十九日為“燕九節”,亦熱鬧非常。白雲觀規模頗為宏大,觀内還設有老人堂,為年老道士所居,其中常有年過百齡之人,其床前盆筐中常堆滿了喜舍的錢。

【元宵燈市】

在紅火美麗的彩燈裝飾與映襯之下,由舊年向新年的過渡儀式也基本完成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宵,是春節中最後的盛大節日。正月十五觀燈源于古代對太一神的祭祀,後與佛教燃燈習俗結合,延續至今。明清時北京的燈節最為盛大。從十三日到十七日,家家戶戶都懸挂燈籠。燈市曆史源流悠長,唐代便有了記載,宋代汴梁的燈市已經熱鬧非常。元宵燈市搭有燈棚,其中貨物從玉器珠寶到日常用品應有盡有,不過各色燈彩應是燈市當之無愧的焦點。它們多以紗絹玻璃等材料制成,做工精細,造型别緻,種類豐富,如四方燈、六角燈、八角宮燈以及長方形的對子燈。燈彩主題多樣,有植物花卉,有古今故事,也有供人猜玩的謎語。各式構思精巧的煙火花炮也是元宵不可缺少的元素。元宵前後,男女老幼都出門賞燈彩,觀煙花,看雜耍。在紅火美麗的彩燈裝飾與映襯之下,由舊年向新年的過渡儀式也基本完成。至此以後,春節的熱鬧氣氛開始消散,人們就要從狂歡之中平靜下來,慢慢回歸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