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人處世的六個定律

為人處世的六個定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7 23:19:13

《六事箴言》是清代文人葉玉屏所撰的一部彙集前賢先儒言論精華的語錄體著作,收錄了自秦漢到明清150多位人物的言論。在甄選的150多位先賢中,既有朱熹、王守仁等一代鴻儒,又有諸葛亮、範仲淹、司馬光這樣的名臣,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六事箴言》言簡意赅,至約至精,凝結着豐富的人生經驗、精辟的哲理和深邃的思想。它既是前人立身處世的經驗總結,也是給後人的一份彌足珍貴的人生教科書。

《六事箴言》全文

為人處世的六個定律(讀懂六事箴言何理不可明)1

一、持身

1. 顔之推曰:有學問者觸地而安。

2. 孫思邈曰:膽欲大則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3. 林逋曰:誠無悔,恕無怨,和無傷,忍無辱。

4. 心可逸,形不可不勞;道可樂,身不可不憂。

5. 為善易,避為善之名難。

6. 畏能止禍,足能止貪。

7. 程母候夫人曰:人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

8. 張文節曰:人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9. 盛濤曰:士人夫行己,正如室女,當置身法度中,不得受人指點。

10.程明道曰:治怒為難,治懼亦難。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懼。

11.富貴驕人,固不善,學問驕人害亦不細。

12.欲當大任,須是笃實。

13.克勤小物最難。

14.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力小任重,恐終敗事。

15.程伊川曰:隻觀發言之平易躁狂,便見德之厚薄,所養之深淺。

16.邵康節曰:事須安義命,言必道心脾。

17.司馬溫公曰:君子以儉為德,小人以侈喪身。

18.吾生平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敝,以矯俗幹名。

19.吾無過人者,但生平所為,未有不敢對人言者耳。劉元誠問盡心行己之要,公曰:“其誠乎”問行之何先,曰:“自不妄語始”。

20.張無垢曰:倉猝中,患難中,處事不亂,未必才識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胸中一亂,何以臨事?古人平日欲熔養器局,正謂此也。

21.胡文定曰:治心修身,以飲食男女為切要。從古聖賢,自這裡做功夫。

22.人須是一切世味淡得方好,不要有富貴相。

23.範忠宣曰: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24.朱晦庵曰:莫說要待頓段工夫方做得,如此便磋過了,隻今便要做去,斷以不疑鬼神避之,需者,事之賊之。

25.隻據而今地頭,立定腳根做去,栽種後來根株,填補前日欠缺。

26.思慮應接亦不可廢,但身在此,心合在此。

27.身心收斂,則自然和樂,不是别有個和樂,才整肅自和樂。

28.隻是一個“敬”字好,方無事時敬于自持,及應事時敬于事,讀書時敬于讀書,自然該貫。

29.明理則氣自強,膽自大。獨坐不是主靜,便是窮理。

30.人于日用間,閑言語省說一兩句,閑人客省見一二也濟事。若渾身都在熱鬧場中,如何得進?

31.黃魯直曰: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純不欲雜。

32.汪信民曰: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33.羅景綸曰: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周公論壽,必歸無逸。

34.王伯厚曰:處百患而求平安者,其惟危懼乎?故《乾》以惕無咎,《震》以恐緻福。

35.方蛟峰曰:富莫富于蓄道德,貴莫貴于為聖賢,貧莫貧于不聞道,賤莫賤于不知恥。

36.楊敬仲曰:學者涵養有道,則氣味和雅,言語閑靜,臨事而如無事。

37.許魯齋曰:人精神要使在當處,于不當用處用了,殊可惜也。

38.薛文清曰:英氣最害事,渾含不露圭角,最妙。

39.二十一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40.發言須句句有着落,不脫空方好,人于忙處,或妄發,所以有悔,惟心定則言必當理,而無妄發之失。

41.呂近溪曰: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42.呂叔簡曰:殃咎之來,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43.得罪于法,尚可逃避;得罪于理,更沒處存身,隻我的心便放不過我。是故君子畏得甚于畏法。

44.把念頭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45.當可怨可怒、可辨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的涵養。

46.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此是千古嚴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此是千古嚴刑。

47.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48.不善之名,每成于一事,後有諸長不能掩也,而惟一不善傳。君子之動,可不慎欤?

49.接人要和中有介,處理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50.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機要缜密。

51.聖人常自視不如人,故天下無有如聖人者。

52.為宇宙完人甚難,大都是半節人。前面破綻,後來修補,隻看歸宿處成個甚麼人,以前都饒得過。

53.心術以光明笃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直切為第一。

54.學者說話,要簡重從容。循物傍事,便是說話中涵養。

55.隻競夕檢點,今日說得幾句話關系身心,行得幾件事有益世道,自謙自愧,恍然獨覺矣。

56.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裡作用。古今得福,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

57.聖人不作無用文章,其論道則為有德之言,其論事則為有見之言,其叙述歌詠則為有益世教之言。

58.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59.忍激二字,是禍福關。

60.一身德性用事則治,氣習用事則亂。試檢點終日說話,用幾句恰好的,便見所養。

61.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貴以下士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62.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厭妻子,然後謂真學實養。

63.慎言動于妻子仆錄之間,檢身心于食息起居之際,這工夫便密了。

64.實處着腳,小處下手。

65.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66.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隻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俱照,萬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靜屬水,動屬火也。

67.高忠憲曰:惡念易除,雜念難除。

68.陳白沙曰: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治偏,緩能制急。

69.鄒忠介曰:口談性命理,身落世間行,此學道所忌也。

70.劉念台曰:一誠立而萬善從之。

71.陳世寶曰:“信步行将去,從天分付來。”此古人名言也,然餘嘗改之曰:“順理行将去,從天分付來。”如此則理正辭順,為無弊矣。謂之信步,則有荒唐不檢之患。

72.玉華子曰:萬象皆能奪人之神,惟儉足以禦之。

73.《贈言錄》曰:樂莫樂于日休,憂莫憂于多求。

74.王道焜曰:氣象要高曠,不可疏狂;心電要缜密,不可瑣屑;趣味要沖淡,不可枯寂;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75.讀書不獨能變化氣質,且能養人精神,蓋收攝身心,漸令向理,處事酬物,自然安穩。

76.陳繼儒曰: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度。

77.夏寅曰: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學可惜,此日閑過可惜,此身一敗可惜。

78.徐官曰:謙者,有而不居之意,而卑屈之可羞者,則謂之賤;儉者,止而不過之意,而鄙啬之可恥者,則謂之吝。

79.孫仲元曰:範文正公《黃齑賦》,開侯淡泊明志,王曾志非溫飽,才是家教。

80.陸桴亭曰:人能常知此身之責,常念此身之重,則自不淫于色。

81.切莫做識得破、忍不過的事。

82.範文正公每夕必念一日所行之事,與所食之食能相準否。準則欣然,否則不樂,明日必求補過。此可為吾人飲食之法。

83.《座右編》曰: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耳。

84.馮夢龍曰:居局内者,常留不盡可加之地,則伸縮在我。

85.高道淳曰:俗情濃酽處淡得下,俗情勞擾處閑得下,俗情苦惱處耐得下,俗情牽纏處斬得下,方見學識超越。

86.錢蔚宗《最樂編》曰:熱鬧場中,人向前我落後;是非窩裡,人用口我用耳。

87.嘗愛古人近河,不肯枉使水,其一段不忍暴殄之心,直與天地生機相接。

88.鄭思肖曰:古人重立身,今人重養身。

89.《擎庵進善集》曰:古人以奢為恥,今人以不奢為恥,真可謂不如恥。

90.群居閉口,獨坐防心。

91.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

92.事當快意時須轉,言當快意時須住。

93.鄭思野曰:心平則氣和,志堅則力定。

94.魏環溪曰:昔人雲:每想古人無一在者,何念不灰?餘曰:還想古人至今尚在,何志不奮?

95.聞譽慮其或無,聞毀慮其或有,是為己之學。

96.程漢舒曰:人看得己貴重,方能有恥。

97.看他人錯處,時時當反觀内省。

98.熊勉庵曰: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未到處常存好心。

99.治生莫若節用,養生莫若寡欲。

100.史搢臣《願體集》曰:富貴家宜學厚,聰明人宜學愚。

101.貧賤時眼中不著富貴,他日得志必不驕;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一旦退體必不怨。

102.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納,皆學問得力處。

103.德于常看人勝于我者,則愧恥日增;境界常看人不如我者,則怨萬日寡。

104.凡遇不得意事,試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涼爽。

105.“盡其在我”四字,可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亦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106.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107.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

108.王郎川《言行彙纂》曰:喜時之言失信,怒時之言失體。

109.張楊園曰:土薄則易崩,器薄則易壞;酒醇厚則能久藏,布帛厚則堪久服,存心厚薄,因壽夭福禍之分也。

110.尹少宰會一曰:方寸中有一時靜機,便有一時生機。

111.崔南有曰:人心靜則萬事可做。

為人處世的六個定律(讀懂六事箴言何理不可明)2

二、持家

112.匡衡曰:宴好之私不形于動靜,情欲之感無介于儀容。

113.馬援戒兄子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114.虞翻與弟書曰:長子容當為娶婦,遠求小姓,足使生子。天之福人,不在貴族,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115.文中子曰:童仆稱恩,可以從政矣。

116.柳玭曰:為家以正倫理、别内外為本,以尊祖睦族為先,以勉修身為要,以樹藝牧畜為常。守以節儉,地以慈讓,足己而濟人,習禮而畏法,可以寡過,可以靜攝而無擾擾于前矣。

117.餘見名門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儉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孫頑率奢傲以覆墜之。成立之難如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

118.張橫渠曰:教小兒先要安詳恭敬。

119.司馬溫公曰:某事親無以逾于人,能不欺而已,其事君亦然。

120.孝之大綱有四:一曰立德,二曰承家,三曰保身,四曰養志。

121.孝道何盡?及時為貴。毋使親年日短,而悔吾心之未盡,毋使子力日裕,而傷吾親之不逮。

122.劉忠定曰:子弟甯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

123.範忠宣公戒子弟曰: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124.胡文定與諸子書曰: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

125.楊大年曰:童稚之學,不止記誦。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入之言為主。

126.呂榮公曰:孝子事親,須事事躬親,不可委之使令也。

127.人生内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鮮矣。後生初學,隻須理會氣象,氣象好時百事自當。氣象者,詞令容止,輕重疾徐,足以見之矣。不惟君子小人于此區分,亦貴賤壽夭之所由定也。

128.前輩說:後生才性過人者不足畏,惟讀書尋思推究者為可畏耳。

129.“恩仇分明”,此四字非有道者之言也;“無好人”三字,非有德者之言也,後生戒之。

130.朱晦庵曰:後生初學,且看《小學》書,是做人底樣子。

131.居家之病,曰飲食、曰土木、曰争訟、曰玩好、曰惰慢,有一于此,皆能破家。其次貧薄而務周旋,豐餘而尚鄙啬,事雖不同,其終之害,或無以異。

132.張敬夫曰:為人父者,當修身以率其子弟,身修則将有不言而威、不令而從者矣。

133.黃魯直曰: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

134.賈文元迥訓子侄曰:古人厚重樸直,乃能立功立事,享悠久福。

135.士人所貴,節行為大。軒冕失之,有時複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

136.劉忠肅教子弟,先行實後文藝,每曰: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号為文人,無足觀矣。

137.羅氏《訓世編》曰: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生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生驚怖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不可使吾親生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

138.許魯齋曰:事親大節,自是養體養志,緻愛緻敬。四事中緻愛敬尤急。

139.李仲常戒子孫曰:凡物之罕得者,我獨有之,必有奇禍。

140.張氏訓子别的因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懼成人,知羞恥成人,知艱難成人,否則禽獸而已。

141.王文成曰:子弟美質,須令晦養深厚,天道不翕聚而不能發散,花千葉者無實,為英華太露也。

142.呂叔簡曰:人子之道,莫大于事生,百年有限之親,一去不回之日,得盡一時心,即免一時悔矣。

143.血氣調于喜歡,疾病生于惱怒,壽親之道無他,一“悅”字盡之矣。

144.閨門之事可傳,而後知君子之家法;近習之人起敬,而後知君子之身法。

145.高忠憲曰:子弟能知稼穑之艱難,詩書之滋味,名節之堤防,可謂賢子弟矣。

146.歸子慕戒子奉世曰:人能親近賢者,雖下才不至堕落。

147.顔光衷《迪吉錄》曰:勿謂親心之慈,我可自恕;勿謂世道之薄,我猶勝人。

148.溫節孝曰:遠邪佞,是富家教子第一義;遠恥辱,是貧家教子第一義。

149.朱方伯訓子潮遠曰:安貧讀書,守禮修身為上。一個“謙”字一生受用不盡;兩個“勤儉”字,子孫享用不了。

150.陸桴亭曰:教家之道,第一以敬祖宗為本,敬祖宗在修祭法,祭法立,則家禮行而百事舉矣。

151.士大夫家每好言家法,不言禮法。法使人遵,禮使人化;法使人畏,禮使人親。隻此一家五霸之辨。冬溫夏清,昏定晨省,是事父母小節。能讀書修身,學為聖賢,使其親為聖賢之親,方盡得孝子之分量,以身孝父母,不若以妻子孝父母。以身孝父母,容有不盡之時;以妻子孝父母,更無不到之處。子曰:“父母其順矣乎?”一句煞有意味。

152.閨門之中,最難是敬。古人雲:夫婦相敬如賓。又雲:閨門之内,肅若朝廷。此處能敬,便是真工夫,真學問。

153.《自警編》雲: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

154.父子之間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嚴,繩之以理,則長無不肖之悔。

155.王心齋曰:教子無他法,但令日親君子,涵育熏陶,久自别。

156.孫征君曰:士大夫教子弟,乃第一要緊事,童蒙時便宜淡其濃華之念,子弟中得一賢人,勝得數貴人也。

157.陳德言曰: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158.湯潛庵曰:教子弟隻是令他讀書,有聖賢幾句話在胸中,時借聖賢言語,照他行事開導之,便易有省悟處。

159.陸清獻公示子弟曰:讀書做人,不是兩件事。将所讀之書,句句體貼到自己身上來,便是做人的法,方叫得能讀書人。

160.熊勉庵《功德例》曰:堂上之命宜遵,室中之言莫聽。

161.史搢臣《願體集》曰:處兄弟骨肉之變,宜從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遊之失,宜剀切不宜含糊。

162.子弟少年,不當以世事分讀書,但令以讀書通世務。

163.人之于妻也,宜防其蔽子之過;于後妻也,宜防其誣子之過。

164.父母教子,當于稍有知識時,見生動之物,必教勿傷,以養其仁;尊長親朋,必教恭敬,以養其禮;然諾不爽,言笑不苟,以養其信。

165.門内罕聞嬉笑怒罵,其家範可知;座右多書名語格言,其志趣可想。

166. 陸象山當家三年,自謂于學有進,此正可想。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全是孝友真切處,莫作鹽米零雜細碎觀也。

167.魏叔子曰:人處家,無數世親戚、數世通家人往返周旋,自是德衰行薄。

168.王朗川《言行彙纂》曰:問祖宗之澤,吾享者是,當念積累之難;問子孫之福,吾遺者是,要思傾覆之易。

169. 張楊園曰:子弟雖肆詩書,不可不知稼穑之事;雖秉耒耜,不可不知詩書之義。

三、居官

170.馬廖曰:百姓從行不從言。

171.隽不疑曰:為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後樹功揚名,永終天祿。

172.龔遂曰:治亂民如治亂繩,不可急也。

173.卓茂曰:律設大法,禮順人情。

174.諸葛武侯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175.方膺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

176.胡威對武帝曰:臣不如父,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

177.文中子曰:聞謗而怒者,讒之囮也;見谀而喜者,佞之媒也。

178.魏鄭公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179. 崔仁師曰:凡治獄,當以仁恕為本。

180. 徐有功曰:失出人臣之小過,好生聖人之大德。

181.劉晏曰:論大計者,不可惜小費。

182. 辛元馭曰:兒子從官者,有人來雲貧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聞赀貨充足,衣馬輕肥,此惡消息。

183.歐陽公曰:凡治人,不問吏才能否,設施如何,但民稱便,即是良吏。

184.論相道,當以持重安靜為先。

185.程明道曰:職事不可以巧免。

186.劉安禮問臨民,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問禦吏,曰正己以格物。

187.羅從彥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為本,正直則朝廷無過失,忠厚則天下無嗟怨。

188.呂正獻公曰:為政去其太甚者。人才實難,當使之自新,豈宜使之自棄?

189.呂本中曰: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愛百姓如子孫,處官事如家事,然後能盡吾心。

190.當官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心無不中。

191.當官處事,但務著實。

192.範蜀公曰:仕宦不可廣求人知,受恩多,難立朝矣。

193.朱晦庵曰:民雖衆,畢竟隻一個心,甚易感。

194.古之名将,皆慎重周密,如吳漢、朱然,終日欽欽,常如對陣。要做大功名底,越要謹密,未聞粗魯闊略,而能有成者。

195.呂東萊曰: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犯義。

196.士能寡欲,安于清淡,不為富貴所淫,則其視外物也自然進退不失其位。

197.李文定曰: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體,君子無入不自得者,正以磨挫驕奢,不至居移氣、養移體也。

198.真西山曰:忠臣必廉,廉者必忠。

199.想古今事,未嘗無所本。諸葛武侯生平所立事業奇偉,然求其所以,則開誠心、布公道、集衆思、廣忠益而已。蓋此四者,乃武侯事業之本,而誠之與公又其本也。

200.秦觀曰:禍莫深于窮治。

201.王伯厚曰:延平先生論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節義、厲廉恥為先。

202.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亂,故以叢脞為戒kkd久不用則蠹,政不常修則壞,故以屢省為戒。多事非也,不事事非也。

203.熊勉庵曰:催科不擾,催科中撫字;刑罰不差,刑罰中教化。

204.邵伯溫曰:常聞之先輩曰,凡決人,有未經杖責者,宜謹之,恐其或有所立。

205.許魯齋曰:人要寬厚、包容,卻要分限嚴,分限不嚴,則事業不可立,人得而侮之矣。魏公素寬厚,及至朝廷大事,凜乎不可犯也,所以為當世名臣。今人寬厚者易犯,威嚴者少容,于事業之際皆有病。

206.吳草廬曰:縣之于民最近,今之福惠所及,最速莫是官若也。

207.方以勤曰:近民必立威,立威必殃民。

208.薛文清曰:為政通下情為急。為官最宜安重,下所瞻仰,一發言不當,殊愧之。守官最宜簡外事,少接人,謹言語。

209.正以處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以處事,此居官之七要也。

210.居官常知不能盡其職,則過人遠矣。

211.劉忠宣曰: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獨當戒利,亦當遠名。

212.五文成曰:用兵何術?但能養得此心不動,乃術耳。凡勝負之決,不待臨陣之下,隻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

213.楊一清曰:當今為政之務,在省事不在多事,在守法不在變法,在安靜不在紛擾,在寬簡不在煩苛。

214.呂叔簡曰:為政以維持世教為主。世教不明,風俗不美,隻是策勵士大夫。

215.變民風易,變士風難;變士風易,變仕風難;仕風變,天下治矣。

216.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217.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起敝。

218.用三代以前見識不迂,就三代以後家數而不俗,可以當國矣。

219.無以小事動聲色,亵大人之體。

220.守令于民先有知疼知痛,如兒女一副真心腸,甚麼愛養事業做不出?

221.居官隻一個快性,自家讨了多少便宜,左右省了多少負累,萬民省了多少勞費。

222.見利向前,見害退後,同功專美于己,同過委罪于人,此小人恒态,而丈夫之羞行也。

223.情有可通,莫于舊有者過裁抑,以生寡恩之怨;事在得已,莫于舊無者妄增設,以開多事之門。

224.一人入獄,中人之産立破;一受重刑,終身之玷莫贖。

225.富貴者,乃成敗禍福之大關,不可不慎。

226.鄒忠介曰:植人猶植物,有植松柏者,有植桃李者,桃李可悅,松柏可材。

227.今日世界,能言者為次,惟默默調停為上。顯而有名者,從名根起念;隐而濟世者,從蒼生起念。

228. 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229.邱瓊曰:民訟于心,甚訟于口也;民忪于天,甚訟于官也。

230.刑獄者,求其出而不得然後入之,求其生而不得然後死之,在我有誠心,則在人無遺恨矣。

231.後世農不必勸也,能無擾之足矣。

232. 陸樹聲曰:祿位者,勢分也;官守者,職分也。士大夫之視勢分也宜假,其視職分也宜真。

233.蔣楚珍曰: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然必以仁為本。

234.安民者何?無求于民則民安矣;察吏者何?無求于吏則吏安矣。

235.《陳眉公集》曰:士大夫當有憂國之心,不當有憂國之語。

236.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237.未用兵時,全要虛心用人;既用兵時,全要實心活人。

238.漢人取吏,曰廉平,平則能在其中,廉能者,後世不熟經術之論也。

239.王文祿曰:有官守者,必念人之望我者衆,不可不勤。

240.陳明卿曰:論人當于有過中求無過,用刑當于無生中求有生。

241.顔光衷曰:天下最親者惟守令,大約教化為上,寬仁次之,綜核又次之。嚴于禦吏而寬于禦民,亟于揚善而勇于去奸,庶幾得蒙至治之澤雲。

242.彭執中曰:住世一日,則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則行一日好事。

243.陳德言曰:遇事甯緩詳無急遽,甯忍耐無發洩,萬事俱從忙裡錯,昔人謂居官于清、慎、勤之外加一“緩”字,真藥石之言也。

244.錢蔚宗曰:天下事皆當頋日後不當循目前,惟救荒隻頋目前不當慮日後。讀書要有進步,做官要有退步。

245.《昨日庵》曰: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246.潘府曰:居官之本有三,薄奉養,廉之本也;遠聲色,勤之本也;去讒私,明之本也。

247.薦賢當惟恐後,論功當惟恐先。

248.魏環溪曰:儉,美德也,仕路諸君子崇尚尤急。去一分奢侈,便少一分罪過;省一分經營,便多一分道義。

249.熊勉庵曰:今日居官受祿,須思當日做秀才時,又須思日後解官時。思前則知足,思後則知儉。

250.士大夫不貪官、不愛錢,卻無所利濟以及人,畢竟非天生聖賢之意。

251.風俗,天下之大事;廉恥,士人之美節。為政者當以扶綱常、正名分、重道義為第一。

252.朝廷立法不得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253.刑罰當寬處即寬,草木亦上天生命;财用可省時便省,絲毫皆下民脂膏。

254.為政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

255.積德累功,莫若居官為易,所謂順風之呼,響應自捷,往往有一善而可當千百善者。

256.前輩教人居官,廉不言貧,勤不言勞,愛民不言惠,鋤強不言威。事上緻敬,不言屈己;禮賢下士,不言忘勢,庶于官箴無忝。

257.做官做到去之日,做人想到死之日,便當留一二好事與人間。

258.蔡文勤曰:平日誠以治民,而民信之,則凡有事于民,莫不應矣;平日誠以事天,而天信之則凡有禱于天,莫不應矣。

259.王朗川《言行彙纂》曰:清貴容,仁貴斷;頻怒徒足損己,文過豈能欺人;處忙更當以閑,遇急便當從緩;分數明可以省事,毀譽忘可以清心。

260.居官不可作受用之想,天之生我異乎衆,與以治世之職,是造福于世之人,非享福之人。

261.人到福貴,不獨天道忌盈,一身受用太過,亦減子孫福澤。

262.王戆恩曰:仕宦人不可無官體,不可有官氣,躬為民表,而亵越已甚;偶踞高位,而妄自尊崇,其失均耳,即居鄉亦然。

為人處世的六個定律(讀懂六事箴言何理不可明)3

四、居鄉

263. 張湛告歸,望寺門而步,主簿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輕。”公曰:“《禮》下公門、式路馬;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父母之國,所宜盡禮,何謂輕哉!”其居鄉詳言正色,三輔以為儀表。

264.楊玢緻仕歸,舊居多為鄰裡侵占,子弟欲詣府訴,公批狀尾曰:“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子弟複不敢言。

265. 範文正公曰:“吳中宗族,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均是子孫,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自祖宗來,積德百餘年,始發于吾,得至大官,若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于地下,今何顔入家廟乎?”于是恩例俸賜,嘗均于族人,并置義田宅雲。

266.公自政府居鄉,搜得絹三千匹,錄親戚及闾裡知舊,散之皆盡,曰:“宗族鄉黨,見我生長,幼學壯仕,為我助喜,我何以報之?”

267.藍田呂氏曰:凡鄉之約四:一曰德業相勸,二曰過失相規,三曰禮俗相交,四曰患難相恤。

268.朱晦庵曰:吾侪無望于複古,則風俗更教誰變?

269.葉夢得曰:釣弋亦何足為樂?人生天地間,要與萬物各得其欲,非但适一已已也。

270.劉宰每月旦必治湯餅,會族人曰:今日之集,非以酒肉為禮也。尋常宗族不睦,多起于情意不相通。每月必會飲,有善相勸,有過相規;有故相牴牾者,彼此相見,亦相忘于杯酒從容間,豈小補哉!

271.楊翥鄰家構舍,侵其甬,溜墜其庭,公不問,曰:“晴日多,雨日少也。”又侵其址,曰:“普天之下皆王土,再過些兒也不妨。”

272.陳幾亭曰:士奢民奢,士儉民儉。

273.鹿太公正每日出入,安步闬中,即往返百餘裡,亦止一仆一騎,無異布衣時,曰:“吾幸未憊,庶與裡闾故舊遇諸途,何可使其引避?”

274.溫節孝曰:但願親戚人人豐足,甯我隻貧自守。若使一人富厚,九族饑寒,便是極缺陷處,非大辱,不能周族其間。

275.湯潛庵曰:士大夫居鄉,興學立教、變風俗是第一要務。

276.魏環溪曰:恭謹忍讓,是居鄉之良法;清正儉約,是居官之良法。

277.士君子進不能表率一國,退不能表率一鄉,皆足贻誦讀羞,與溺于詩酒者,相去一間耳。

278.史搢臣《願體集》曰:疏族窮親無所歸,代為贍養,乃盛德事也。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親。

279.治家嚴,家乃和;居鄉恕,鄉乃睦。

280.王士晉《宗規》曰:尊尊、老老、賢賢,此之謂三要。矜幼弱、恤孤獨、周窘急、解忿競,此之謂四務。引申觸類,為義田、義倉、義學、義冢,教養同族,使死經生無失所,皆豪傑所當為者。

281.唐修曰:富貴居鄉,被人侵侮,往往有之,然畢竟是我好處,若使人望影遠避,無敢拾田中一穗者,雖是快事,然其人可知矣。

五、處事

282.陸象先曰:天下本無事,隻是庸人擾之,始為煩耳。

283.夏忠靖曰:處有事當如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若先事張皇,則中無主矣。

284.薛文清曰:聞事不喜不驚者,可當大事。處大事不宜大厲聲色,付之當然可也。

285.王文成曰:凡處事宜視小如大,又須視大如小。視小如大見小心,視大如小見作用。

286.切莫為力量所不能為之事,亦是治生一訣。

287.呂叔簡曰:應萬變,索萬裡,惟沉靜者能之。是故水止則能照,衡定則能稱。

288.君子應事接物,赢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便好。若應酬時勞擾,不應酬時牽扯,極是吃累底。

289.當急遽冗雜時隻不動火,則神有餘而不勞,從容而就理。一動火,種種不濟。

290. 事見到無不可時,便斬截做去,不要留戀。兒女之情,不足以語辦大事者也。

291.義所當為,力所能為,心所欲為,親友挽得回,妻孥勸得止,隻是無志。

292.先衆人而為,後衆人而言。隻一個耐煩心,天下何事不得了?天下何人不能處?

293.于天下之事者,智深勇沉,神閑氣足,有所不言,言必當;有所不為,為必成。

294.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

295.處天下事,隻消得安詳二字,雖兵貴神速,也須從此二字做去。

296.天下無難處之事,隻消是兩個“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隻消得三個“必自反”。

297.隻拏定一個“是”字做,便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底道理。

298.高忠憲曰:天下事敗于邪見之小人、無見之庸人、偏見之君子。君子見一偏,遂與小人、庸人等,可不懼哉!

299.陳明卿曰:一念不及物,便是腐腸;一日不做事,便是頑漢。

300.陸桴亭曰:昔人有言,天下甚事不因忙後錯了?世儀道,天下甚事不因怒後錯了?氣一動時,不可不即時檢點。

301.《贈言錄》曰:處事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凡事必使有可加,酒飲微醺花半開,此言足法。

302.張楊園曰:米鹽妻子,庶事應酬,以道心處之,無非道者。

六、處人

303.王昶曰: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身:己有可毀,彼言當矣;無可毀,彼言妄矣。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報焉?

304.衛洗馬曰: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幹,可以理遣。

305.文中子曰:多言不可以與遠謀,多動不可以與久處。

306.南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

307. 隰子曰:察淵中之魚者不祥,夫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

308.陳希夷曰:開口說輕生,臨大節決然規避;逢人稱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309.王文正曰:為人不當收恩避怨。

310.尹師魯曰:恩欲歸己,怨将誰歸?

311.邵康節曰: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

312.君子與小人處,為小心侵淩,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如此便有道理出來。

313.王素曰:人材難得,無事之時,當為朝廷愛惜。

314.朱晦庵曰:朋友之交,責善所以盡我誠,取善所以益我德。

315.趙忠肅曰:自古欲去小人者,急之則黨合而禍大,緩之則彼将自擠。

316.李文定曰:人不必待仕宦、有職事才為功業,但随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也。

317.吳明卿曰:韓魏公說到小人忘恩負義欲傾己處,詞氣和平如道尋常事。

318.袁君載曰:古人言,“施人勿念,受人勿忘”,誠為難事。

319.張忠定曰:詢君子得君子,詢小人得小人。

320.陳龍川曰:已無他心,而防人之疑,是自信不笃也。

321.子猶曰:理外之事,亦當以理外置之。

322.許魯齋曰: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

323.夏忠靖曰:某幼時,有犯未嘗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則自熟。殊不與人較量,何嘗不自學來?

324.薛文清曰:覺人詐,不形于言,有餘味。

325.待下固當謙和,而無節儀納其侮,所謂重巽吝也。惟和而莊,則人自愛而畏。

326.君子以莊敬自持,則小人自不能近。

327.小人有功,當優之以賞,不可假之以柄。

328.在古人後議古人事易,處古人地為古人之事難。

329.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至誠以感人,猶有不服,況設詐以行之乎?

330.呂叔簡曰:臨事肯替人想,是第一學問;為人辨冤白謗,是第一天理。

331.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之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332.聽言觀行,是取人之道;樂其言不問其人,是取善之道。

333.柔而從人于惡,不若直而挽人于善;直而挽人于善,又不若柔而挽人于善之為愈也。

334.論理要精詳,論事要剀切,論人須帶二三分渾厚。厚德之士,能掩人過;盛德之士,不令人有過。

335.古之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今人卻以其所不能者病人。

336.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與小人處,一分計較不得,須要放寬一步。

337.禍莫大于不仇人而有仇人之辭色,恥莫大于不恩人而詐恩人之狀态。

338.兩人相非,不破家亡身不止,隻回頭認自家一句錯,便是無邊的受用;兩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隻溫語稱人一句是,便是無限寬舒。

339.餘行年已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妙:不與居積人争富,不與進取人争貴,不與矜節人争名,不與簡傲人争禮,不與盛氣人争是非。

340.君子不辱人以不堪,不愧人以不知,不傲人以不如,不疑人以不肖。

341.《陳眉公集》曰: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内人少他不得,則天亦少他不得。

342.看中人看其大處不走作,看豪傑看其小處不滲漏。

343.天下容有曲謹之小人,斷無放肆之君子。用人宜多,擇交宜少。

344.袁了凡曰:一事而關人終身,縱實聞不可開口;一言而傷我忠厚,縱閑谑而宜慎言。

345.尤翁曰:凡非禮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而禍立至矣。

346.王懋曰:君子之治小人,不可為已甚。擊之不已,其扱必酷。

347.劉真長曰:小人不可與作緣。郭開符曰:小人當遠之于始。馮夢龍曰:能為不近人情之事者,其中正不可測。

348.高道淳《最樂編》曰:人用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吾以誠感人;人使氣,吾以理屈之,天下無難之事矣。

349.《擎庵進善集》曰:言語之犯忌猶淺,詞色之觸怒最深。

350.惜人得用,惜财得使。急中好救人,難中好救人。一時濟人以德,百世濟人以書。

351.彭澤王氏曰:惠不期多,期于當厄。尤西川曰:讓古人是無志,不讓眼前人是無量。

352.《昨非庵》曰:富貴之家,常有親戚往來,便是忠厚。

353.《贈言錄》曰:見人好學,多方贊成;見差錯,多方提醒;見人豐顯,則談其緻富之由;見人苦難,則原其所處之不幸。

354.《座右編》曰:凡人行已,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雖孔子亦以敬鬼神、事大夫、畏大人言,況下此者乎?

355.魏環溪曰:世間第一種可敬人,忠臣孝子;世間第一各可憐人,寡婦孤兒。

356.李文貞曰:以父母之心為心,無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為心,無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為心,無不愛之民物。

357.史搢臣曰:小人固當遠,亦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

358.待小人宜寬,防小人宜嚴,容得幾個小人,耐得幾樁事,過後頗覺心胸開豁,眉清爽。

359.一座中有好以言彈射人者,吾宜端坐沉默以銷之,此謂不言之教。攻人之惡無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思其可從。

360.天下事未有理全在 我,非理全在人者,但念自己有幾分不是,即我之氣平;肯說自己一個不是,即人之氣亦平。

361.見人作不義事,須要勸止之,知而不勸,勸而不力,使人過遂成,亦我之咎也。

362. 待富貴之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之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

363.魏叔子曰:事後論人,局外論人,是學者大病。

364.唐翼修曰:面贊人之長,未必深感,惟背後稱人長,則感之深;面責人之短,未必深恨,惟背地言人短,則恨之深。

365.彭定求曰: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财放寬一步,自有餘味。

注: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