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是指文化環境不同的個人或團體,與另一不同的文化模式相接觸,融合成為同質的文化單位而言;也是社會學所稱社會互助的另一方式。換言之,同化的内容是文化,同化的過程是本國的文化,吸收外來的文化,而與之結合。或相反的,使外來文化消滅,而與本國文化相符合。在同化過程中,個人或團體因與另一文化團體直接生活在一起,采納其态度與價值,思想的模式,行動的習慣。概言之,采納其一切生活方式,與之形成共同的文化生活。同化的結果,是個人或團體放棄其固有的文化,吸取了另一種文化為新文化,故同化為社會接觸的最後産物。同化的目标,非迅速可以達成,須經過潛移默化的程序,對所接觸的外來文化,認同一緻,才算真正同化。達成同化的重要條件:第一,要有直接而親密的社交關系。第二,要有共同的語言關系。例如夫妻、父母、子女、朋友、師生間,容易引起同化作用。其他如團體對團員、政黨對黨員、教會對教徒、統治者對被治者,亦可産生同化的效果。但有時因種族的觀念、傳統的偏見,使同化的進行,産生了阻力。要打破這種阻力,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異族通婚:可以消除種族偏見,促進同化。第二是教育:可以改變思想和态度。第三是團體的共同生活:可以融合行為的認同。堅強的同化力量,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過程
不同的文化群體間的同化經曆了一個由表及裡、由局部到全部融合的過程。被同化的群體起初并未意識到同化群體文化的優越,隻是後來迫于外力而不自覺地模仿。同化速度開始比較緩慢,被同化群體一旦意識到所接受的文化優于原來的主體文化,就被迫放棄自己的文化模式與傳統,積極學習同化者的文化,整個同化進程即可加快。
途徑
主要有:①文化傳播。文化傳播不受國界的限制,通過各種渠道向外傳播。國情相近、能滿足接受民族需要的文化,同化進程短,傳播效果好。②異族或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通婚。這是同化的另一種途徑。無論是男方或女方,加入新的文化群體之後,因原來的文化群體的人數較少,很快被同化。③移民。一個定型的文化群體或民族,整個遷入某一社區,與其他文化群體或民族平等聚居,遷入者将在很長時期内保留自己的文化,同化速度很慢。如果遷入者打破原來的文化群體,零散分布在各個地區,與其他民族聚居,他們将很快被同化。④入侵。入侵者把自己的文化強加于被入侵者,借助外力強制同化對方。這會産生兩種結果:如果入侵者文化高于被入侵者,同化将加速進行;如果低于被入侵者,經過兩種文化的反複較量,入侵者最終會被同化。
心理學
當外部刺激作用于圖式時,圖式總是從已有水平出發來理解新的知識和經驗,圖式對輸入的刺激加以選擇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夠被納入現有的圖式中去,這個過程稱作同化。即在兒童發展中把環境因素納入機體已有的圖式或結構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就是當兒童在整個心理發展過程中,遇到與自身原有圖式相吻合的經驗時,就會加以同化。反之就會打破原有圖式來順應新環境。
學習者新學習的材料與他腦中原有的知識存在邏輯關系,發生相互作用,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
更多地适用于教育心理學。而且他的同化思想就是他有意義言語接受理論的核心思想。奧蘇貝爾認為認知結構是有一定層次性的,他按照新舊觀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聯系的方式,提出了三種同化模式。
1、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範圍較低的新概念或命題,歸屬到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範圍較高的适當概念或命題之下,從而獲得新概念或新命題的意義。
2、上位學習:又稱為“總結關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題具有較廣的包容面或較高的概括水平,這時,新知識通過把一系列已有觀念包含于其下而獲得意義,新學習的内容便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觀念産生了一種上位關系。
3、組合學習:當學習的新概念或新命題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觀念既不産生下位關系,又不産生上位關系時,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組合關系,這種隻能憑借組合關系來理解意義的學習就是組合學習。
總結
總的來說,奧蘇貝爾的思想可能來源于皮亞傑,因為它們都是認知學派的人物,但是皮亞傑是早期的,屬于古典認知學派。而皮亞傑的理論不僅僅是雲用于教育心理,更多的是用于兒童發展心理中。
語言學
同化:語言學中,語流中兩個鄰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個受到另一個的影響而變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是語流音變得一種。
語流音變:音位和音位組合的時候,或者由于受鄰音的影響,或者由于說話時快慢、高低、強弱的不同,可能發生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叫語流音變。常見的語流音變有:同化、異化、弱化、脫落。
生物同化
同化是生物體代謝當中的一個重要過程,作用是把消化後的營養重新組合,形成有機物和貯存能量的過程。因為是把食物中的物質元素存入身體裡面,故謂「同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