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
《濟南的冬天》課文解析
整體把握
冬天是美的,而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有一種純淨的、獨特的美。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都給人一種充滿溫情的、充滿想象的美的享受。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緻,使作品有了一種神韻,一種悠長的韻味。下面就全文的整體亮點作幾點說明。
首先,全文布局精心,層次井然。開頭一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與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溫晴”,贊譽它是個“寶地”。
這是貫串全文的主線,其中“溫晴”是一個關鍵詞,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第2段開始,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個重要的過渡句,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
在分寫山水之前,先給人對濟南的總體觀感,用拟人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緊扣住這一點,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第6段寫冬天的水色,作者極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一句話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
其次,全篇多用比喻和拟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意味無窮。比喻的突出例子,如把濟南比作“小搖籃”;把山坡上小村莊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畫”,把整個冬天的濟南比作一塊“藍水晶”,無一不小巧秀麗,用來比喻濟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處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個性化更明顯,如把濟南老城說成“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把濟南周圍的一圈小山寫得很有溫情,“它們全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駁的色彩,說成“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秀美動人。
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說“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這些都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冬天裡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第三,情景交融是本文寫作的又一個特點。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大緻有這樣幾種寫法:一是直接抒發感情,如開頭寫“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結論,既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又顯得情真意切。
後邊還有“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愛”,“那些小山太秀氣”蘊含着“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情意。二是創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這是張小水墨畫”,在優美的意境中,表達作者贊美的真情。
三是虛實結合,展開想象,抒發熱愛之情,如“樹尖兒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等,不但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喜愛的心情。
第四,不用華麗詞語,全是經過提煉的自然、活潑的日常語言,純淨而優雅。作者選用詞語,十分精妙。如“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隻等春風來把他們喚醒”“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遣詞造句非常傳神。
關聯詞的運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況且”進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補充、追加新理由; “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有所增益補充。這裡“況且……還”連詞和副詞配合,起關聯作用,恰當地組合了要說的意思。
素養提升
本課與《春》一樣,都是寫景抒情的優美散文,也要以揣摩、品味語言為基礎,繼續訓練賞析景物描寫的能力,激發、培育學生的形象思維,體會老舍散文語言中所特有的濃厚情味,體會語言表達的技巧。
首先,訓練學生賞析景物描寫的能力。本文的景物描寫集中在課文的第4、5、6段,主要描寫了濟南周邊的山和濟南城中的泉水。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一些精彩語句,體悟寫景句和比喻句的表達效果。試看如何品味課文中的寫景句:
一是查找直接寫景句。例如寫山景的,“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兒雪”,屬于遠景描寫,突出黑白對比的顔色。
又如寫水景,“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兒熱氣”, “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屬于近景描寫。這些逼真的描寫,給人以真切、細緻而鮮明的印象,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通過朗讀、默讀,激發他們的形象思維,讓他們腦海中産生一幅幅遠景、近景的畫面。
二是查找比喻句、拟人句。例如寫山景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樹尖兒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 “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又如寫水景, “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些描寫,通過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間接地表現景物給作者的主觀印象,傳達出特定景物的神韻。可以讓學生細讀,體會這些語句濃厚的文學意味,培養學生的文學感悟力。
其次,訓練學生賞析抒情性語句的能力。本文的情感色彩與《春》不同,抒情方式也很有特點,可以引導學生認真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試看如何品味這類語句:
一是查找間接抒情語句。例如“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寫濟南冬天的特點,其實包含着作者的主觀感受,隐隐傳達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之情;“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此處寫濟南人面上含笑,仿佛讓讀者看到作者自己的幸福的笑容。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讀到這裡,好像聽見作者由衷地贊美“美極了”。
二是查找直接抒情語句。例如“濟南真得算個寶地”,“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再加上一些語氣助詞(“呢”“呀”“吧”等),直接地表達出作者對濟南深厚而強烈的贊美之情。
可以引導學生分類找出這些間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語句,認真朗讀,反複朗讀,體會句中之意、語中之情,體會一個大作家優雅、高尚的情懷;另一方面也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和審美情懷。
有關這方面的問題,還可參閱“整體把握”和“問題探究”中的相關解說,以及“教學設計”中的“感受人文情懷”的解說。
問題探究
1. 從這篇課文,可以向老舍這樣一位文學大家學習什麼?
今天的中學生讀這篇課文,可以感受到老舍對濟南山水的熱愛之情,感受到一個大作家的溫潤情懷。
你看,作者眼裡的濟南冬天是“溫晴”的,是“慈善”的,周邊圍住的小山把濟南放進一個“小搖籃”中,濟南人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就是下點小雪,也讓濟南的小山變得“太秀氣”,況且濟南的水還“冒着點兒熱氣”,整個天地“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從這些描寫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溫暖和明亮。
因此學習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受到一種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再有,老舍是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散文卓然自成一家,寫景狀物、寫意抒懷無不精妙,遣詞造句無不妥帖,這也值得學生借鑒學習。
2. 文題“濟南的冬天”有怎樣的命意?開頭結尾是怎樣呼應的?
文題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作者正是要寫出冬季濟南景物的特色。
最後的“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是全文的結束語,抒發了作者對“冬天”這個特定時令裡的濟南的總的觀感,意思是:這澄澈而又溫潤的,秀麗明淨的,就是冬天的濟南啊!
這樣的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餘地。
3. 除“思考探究”習題之外,還有哪些值得分析揣摩的語句?
(1)“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風,便覺得是奇迹;”——這一開篇的語句讀起來好像有些陌生,仔細品味,很靈巧,有趣味。作者有意模仿人們日常随意說話時的口語,在主語“冬天”前插入一個“像我”的短語,以突出“我”的感受,也讓人覺得親切自然。
(2)“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兒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在“可是”前省略了一些話:在中國的北方,冬天理應是日光慘淡、寒風呼嘯的,冷得叫人害怕。兩相比較之下,更凸顯出濟南冬天的溫和。
(3)“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尖白了,為什麼會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注意“一道”這詞兒。與前文“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的描寫聯系起來理解,緊連的、綿亘的山脈積了雪,遠遠看去自然就成了鑲在藍天上的一道銀邊。這一描寫句激發讀者的想象。
(4)“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既有與老天商量的口氣,怕秀氣的小山被大雪壓垮,又有一種贊許的口氣,流露出作者對濟南山水的熱愛之情。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
圖片/Unsplash
收集/謝冉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