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是一種源自《山海經》的上古異獸,這種生物在神話傳說中尤為多見,它們既像魚又像人。有關人魚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在上古時期曾經相當流行。通過觀察《山海經》描述的幾種人魚形象,我們會發現:人魚這種上古異獸的長相其實是猙獰而怪異的,很難讓人聯想到現代神話傳說裡像“美人”一樣的人魚族。它是如何從上古異獸變成“美人”的?從《山海經》到《博物志》,再到明代志怪小說《洽聞記》,我們來梳理一下人魚形象轉變的3個階段。
山海經上古異獸
第一個階段的人魚形象源自《山海經》。上古異獸大多是各種鳥獸魚蟲的集合體,《山海經》對于人魚這種上古異獸的塑造,也是同樣的套路。《大荒北經》、《北山經》和《海外南經》均記載,在上古時期的華夏北部沿海和南方沼澤叢林中,生活着數量衆多的人魚族。
例如,《山海經》記載的“赤鱬魚”、“橫公魚”、“鲮魚”、“氐人”和“魚婦”,都帶有人魚的顯著特征。縱觀這幾種人魚形象,有的像是異獸,有的像是原始部族,還有的具備龍和蛇的身體特征,像是一種上古神獸。
山海經記載的人魚
以《山海經》記載的“氐人”為例。《海外南經》記載,“氐人”是一個極其古老的上古氏族,他們圍繞着神樹建木的居住,是神人炎帝遺留的血脈。“氐人”之所以被稱為上古魚人族,是因為他們長着人類的五官,身體卻像魚類,有鱗片卻沒有手足。
傳說“氐人”作戰勇猛,身體健碩且面容猙獰,他們守護着神樹建木,具備與天神溝通的神異能力。現代專家大多認為,“氐人”并非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人魚族,而是一個崇拜魚圖騰的遠古氏族。“氐人”巫師在開展求神問蔔的活動時,會在身體上刻畫魚鱗,戴上魚頭面具,其形象酷似一種人魚。
山海經記載的“氐人”
再來看《山海經》記載的“鲮魚”,雖然這是一種上古異獸,但它卻是人魚族的遠祖。《海外北經》對“鲮魚”的描述是:上半身像人,下半身像魚,有手足四肢,在東海裡居住。
另外,《山海經》作者還認為,“鲮魚”這種上古人魚具有藥性,吃了它可以治療皮膚方面的疾患。我們可以看出,“鲮魚”是一種海洋生物,“人面魚身”的形象與現代神話裡的人魚有所不同。“鲮魚”多了兩條後腿,它走路時應該更像是在爬行,屬于一種上古異獸。
山海經異獸“鲮魚”
第二個階段的人魚形象源自《博物志》。真正與現代人魚相似的神話生物,到了晉代志怪小說中才開始正式登場。在這一時期,有關人魚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流傳最為廣泛,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鲛人,這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人魚。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一書中,記載了兩則鲛人與人類相戀的神話故事。
從《博物志》我們能發現,鲛人族具備4個基本特征:第一,鲛人的故鄉在海洋裡,也能在陸地生存,是海陸兩栖的神話生物。第二,鲛人都是女子,能與人類婚配,還會紡紗織布。第三,鲛人的眼淚落盤成珠,這就是寶物“鲛人之淚”的來源。第四,鲛人的外貌雖然超過了《山海經》記載的“鲮魚”,但與現代神話裡“美人”一般的人魚比起來,還是相差甚遠。
《博物志》記載的鲛人
第三個階段的人魚形象源自《洽聞記》。現代神話裡貌美無雙的美人魚,都是長着美女的面容,拖着一條魚尾。這種神話形象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其實,如“美人”一般的人魚源自唐代鄭常的《洽聞記》。這本志怪小說記載,在東海盡頭生活着一個上古族群——海人魚。海人魚的性别有男有女,男的英俊無比,女的美貌無雙。海人魚的身高大約五六尺,眼耳口鼻都和人類相同,皮膚潔白細膩,并沒有生長鱗片。
鄭常在書中還說,海人魚可以與人類結婚生子,他們性情溫順,所以從不傷人。東海沿岸的鳏寡漁民,因貧窮而娶不到老婆,就經常出海捕捉海人魚女子。她們可以被飼養在家中的水池裡,以供主人玩樂,所獲體驗與人類女子一模一樣。
神話傳說中的人魚
另外,明代另一本志怪小說《廣東新語》,為人魚族補充了另外幾種特性。這本書認為,人魚族女子全都是“美人”。她們的頭發是金黃色的,眼睛很大,面部像被煙熏過。另外,人魚喜愛玩鬧且愛笑,她們聽不懂人類的語言,這些形象特征已經非常接近我們腦海中的人魚了。
綜上所述,從《山海經》記載的“赤鱬”和“鲮魚”,到晉代出現的鲛人,再到明代出現的上古族群——海人魚。經過這3個階段,人魚形象完成了從上古異獸到“美人”的華麗轉身。在講求唯物主義的現代社會,《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異獸,以及以人魚為主角的神話傳說,都已經漸漸失去了可信度。在千百年後,人魚這種神話生物,還會存在于我們的認知和觀念裡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