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通訊員 張夢
“嘭”的一聲巨響,一團黃色火光從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底部噴出,緩沖發動機點火成功,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東風着陸場。
9月17日,在太空出差3個月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終于回到地球家園。
還未等搜救的直升機停穩,一個身着橘色搜救服的搜救隊員背起30公斤的裝具,往返回艙方向直奔,他就是新的開艙手馮毅。他也是神舟十二号航天員太空歸來看到的第一個地球人。
直播畫面截圖
觀察艙門,按下平壓氣閥,用安全帶固定艙門,準備工作完成後,馮毅第一時間和艙内的航天員對話,“你好,我要開艙門了,請注意一下!”
“好的!”航天員話音落下,馮毅就握着開艙手柄以逆時針方向開艙140度。
随着艙門緩緩推開,三名航天員終于又呼吸到了地球的空氣,第一眼就看到了等在艙門口的馮毅。
這是馮毅第一次開艙。為了這一天,他等了四年。
開艙手馮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供圖
什麼是開艙手?顧名思義,開艙手就是飛船着陸後第一個上前把飛船艙門打開的人。
“不過,不能說開艙就隻是開門。”馮毅告訴記者,在航天搜救領域,開艙絕對是個技術活兒,不僅要求全面掌握開艙技術,還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返回艙在返回地球過程中,與大氣發生摩擦,外殼産生高溫,導緻艙内氣壓和艙外氣壓不平衡。開艙時,要用特殊工具精準地插入鎖孔,通過減壓閥平衡艙内外氣壓。如果洩壓太快,航天員身體一下子适應不了;洩壓太慢,會耽誤航天員出艙時間。對開艙手而言,技術能力和心理素質缺一不可。
這項工作在神舟十二号任務之前,一直由李濤負責,他曾完成11次神舟飛船返回艙開艙任務,被稱為“神舟開艙第一人”。
“李濤是我加入航天搜救團隊後知道的第一位牛人,他是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曆次載人航天任務的開艙手,那是航天員返回地球後看到的第一個人。”馮毅說。
就在半個月前,馮毅得知自己将擔任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務的飛船開艙手,“這個崗位是我之前一直羨慕卻不敢想的崗位,沒想到今天我真的站在了這裡,非常激動。”
搜救演練資料圖,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供圖
他告訴記者,開艙手需要的不隻是掌握開艙技術,還要具備應對返回艙降落在不同地域的綜合處置能力。
此前,為了适應崗位需要,馮毅經曆了陸上、水上、空中搜救訓練。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大雪紛飛,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訓練場上總能看見他的身影。
除了體能、理論等基礎訓練外,馮毅還要進行無人機操作、直升機索降及抗眩暈訓練等30多個課目訓練,全面錘煉各項過硬搜救技能。
這其中,有一種特殊情況是處置返回艙掉入湖泊。馮毅是“旱鴨子”,卻主動請纓要求參加潛水訓練。
雖然有懼水的心理障礙,一下水就全身發硬,但為了能成為一名掌握綜合能力的開艙手,馮毅還是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長達一個多月的潛水訓練,他一場都沒落下。
疫情期間,場區内的遊泳館無法使用,他就到戈壁上的人工湖訓練。
9月的湖水,氣溫最低可達十幾攝氏度,而要想在溫暖的湖水中訓練,就必須接受正午陽光的炙烤。在同事的描述中,藍天下,驕陽透過雲層直刺脊背,火辣辣的;湖泊裡,他苦苦探索,經曆了一遍又一遍的喝“水”,終于掌握了遊泳的要領。
每次訓練,馮毅來得最早,走得最晚。一個月下來,他原本粗糙的皮膚迅速曬黑、爆皮,成為整個隊裡曬傷最嚴重的人。隊醫半開玩笑地跟他說:“你都老大不小了,還和一群小年輕拼啥勁兒,你喝‘水’喝飽了嗎?”
“努力不一定會有結果,不努力就一定沒有結果。”“沒有金剛鑽,就别攬瓷器活兒。”這是馮毅挂在嘴邊的話,也是他的信仰和态度。
正是憑借着這股拼勁兒、幹勁兒,馮毅完成了開艙手崗位一系列項目的訓練和考核,成為少數考取潛水證的人之一,他還額外考取了無人機操作證、吊車駕駛證、裝載機平拖證等。
最終,33歲的馮毅成為隊裡年輕同志佩服的“老大哥”、人人信服的分隊長。
搜救演練資料圖,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供圖
此次搜救任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隔5年再一次執行航天員返回搜救任務,也是首次在沙漠戈壁執行航天員返回搜救任務,馮毅的心理壓力不小。
他告訴記者,為了探讨開艙門技巧,他和隊員們從艙門構造、平衡艙壓等方面入手,反複琢磨,針對高溫、低溫、晴天、雨天、水中、陸地等不同環境反複練習,“經常一個動作一天練習上千次,開艙手柄都練壞了四五把”。
暑假期間,妻子帶着兩個女兒千裡奔波,從四川老家來到西北戈壁,一家四口難得團圓。然而,忙于訓練演練的馮毅,常常要到晚上八九點,才顧得上回家吃晚飯。
馮毅的同事告訴記者,看着丈夫工作如此忙碌,不忍給丈夫添麻煩的妻子隻待了四天,就帶着孩子返回老家。
“接航天員回家責任重大,組織信任我,我就必須完成好,不能有一絲閃失。”馮毅說。
9月17日,打開艙門,把航天員順利接出後,馮毅立刻跟調度指揮員李欣彙報返回艙準确落點位置。
配合地面分隊完成一系列處置工作後,馮毅的工作還沒有結束,他又踏上了護送航天員回家的新征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