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村莊中,汗水滴下種子發芽
遠山裡,忘我耕耘,希望在茁壯
央廣網特别推出系列報道《遠山的回響》
第三季《你好!新村民》
記錄鄉村振興的奮鬥故事
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車輛行駛在重慶市城口縣岔溪河河岸的彎彎山路,目光所及之處,林木幽深,崗巒險峻。河水穿過一座又一座山巒和村莊,仿佛沒有盡頭。
從縣城溯河而上,近一小時山路,才駛到沿河鄉中溪完全小學。
“餘老師,你回來了!”
“餘老師,我們都想你了!”
9月1日,是初秋開學第一天。教學樓前,二年級的學生們喚着他們眼前熟悉的餘盟老師,紛紛奔向他身邊。
餘盟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2021年,他本該就讀研究生,卻選擇保留學籍一年,前往偏遠山區的鄉村小學做支教老師。一年支教生活結束後,餘盟選擇再休學一年,繼續留在村裡任教。
支教期間,餘盟是老師,也是10個孩子的“哥哥”。同時,他還是學校周邊兩個村空巢老人的“孩子”,更是村民眼中如同家人一般的“新村民”。
想做些“熱愛且有意義的事”
九月,桂花的香味彌漫校園。操場上,23歲的餘盟正帶着學生們做遊戲。他戴着近視眼鏡,穿着運動上衣、藍色牛仔褲和白色運動鞋,依舊保留着學生模樣打扮。
歇息時刻,孩子們争相湧向餘盟的身邊,有的笑,有的鬧。他臉上挂着寵溺的笑容,挨個打招呼,看起來更像一位“大哥哥”。
2021年8月,餘盟原本要讀研,卻辦理休學,踏上了去支教的列車。他說,之所以選擇支教,主要因為大學期間曾有過兩次支教經曆,讓他收獲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純粹的感情,也看到了支教的意義,從此有了熱愛。
他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件熱愛且有意義的事,并為之全力以赴。”
同年8月31日,他從貴州到重慶,再從重慶坐了5個多小時的大巴到達城口縣附近,然後轉車,昏昏沉沉在車上睡了很久才到達學校。他回憶,最大的感受就是“交通極其不便”。
城口縣位于大巴山南麓,地處偏遠,四面環山,曾被列為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因交通閉塞,在重慶地區也被稱為離重慶市最偏遠的縣城。
近年來,脫貧攻堅給城口縣帶來了巨大改變,農民從山上破舊老屋搬到山下新房。但留不住人才的問題仍然制約着山村學校的發展,“很少有教師願意來,或者來了又走。”
目前,中溪完全小學(包括幼兒園)共有74名學生,僅有9名教師。該校副校長李興明表示,近年來,城口縣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建設,老百姓對教育認可度提升,教育責任感提高,對教育質量也提出了更高追求。但是,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人才留不住、進不來,仍是偏遠山區教育、醫療、經濟等發展瓶頸所在。“農村需要更多像餘盟一樣的人。”
作為年輕的支教老師,餘盟不僅要克服困難,還希望學有所用,為山區學校和農村帶去新的、有價值的東西。
從“天道酬勤”到“艱苦卓絕”
支教第一年,餘盟大學剛畢業,沒經過專業培訓的他擔任起一年級全科老師兼班主任。然而,最大的挑戰不在于工作強度,而是内在心理壓力,那就是對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
小男孩凡凡來自單親家庭,因父親常年在外務工,爺爺奶奶忙于農活,缺乏父母引導和關愛,内心孤僻。餘盟嘗試了多次,與凡凡還是無法深度交流。類似凡凡的情況,不止一個。作為一名老師,該如何幫助孩子們?
“走進他們真實的生活裡。”餘盟決定換一種方式。
放學後,他騰出時間陪凡凡等孩子吃飯、說話、玩耍;把凡凡他們當成弟弟妹妹,花很多心思引導鼓勵;為了規範寫字姿勢,為他們買坐姿矯正器……
堅持真的帶來了改變。第二學期,凡凡不再動不動就哭,而是笑容多了,也願意交流了,其他孩子也越來越開朗活潑。
餘盟為班裡學生買的坐姿矯正器(央廣網記者 陳智列 攝)
“下雨天,幫我們接送孩子,暑期常叮囑孩子安全防範,給我講健康知識。這個小夥子沉得下心,能吃苦、有愛心!”村民丁奶奶說,餘盟帶給孩子和村民的,遠超一位支教老師的本職工作。
教學場所并不隻在校園。
慢慢地,他和村民們熟絡了起來。走在村裡,他樂意與村民打招呼,村民也願意與他聊家常……餘盟來自貴州遵義,家鄉話與重慶話口音相近,交流更親近,完全看不出他是一個外鄉人。村裡人也逐漸熟悉了這個“新村民”。
餘盟到學生家中進行家訪(央廣網記者 陳智列 攝)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基礎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包括性格、心理、行為習慣。尤其對邊遠山區的孩子來說,很多方面都需要引導和關愛。”餘盟總結自己的支教心得。
支教第一年時,餘盟在辦公桌上放了一個寫着“天道酬勤”的擺件。他說,工作任務是可以通過勤奮戰勝的。第二年,他換上了“艱苦卓絕”。兩年間,他希望主動給自己加壓,不斷跳出舒适圈,接受更多挑戰,為這裡有需要的老人和孩子們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餘盟辦公桌上的擺件(央廣網記者 汪甯 攝)
腳下的光看得見,心裡的光也看得見
少了大城市的熱鬧繁華,守在僻靜的大山深處,仍有一種力量打動人心,那是愛和被愛的雙向奔赴。
蛋撻、火鍋、披薩、湯圓、烤雞翅、蒸包子……每到周末,餘盟變身“大廚”,為孩子們準備各種花樣的飯菜。在由宿舍陽台改造的簡易“廚房”裡,孩子們吃到了多道以前沒吃過的美食。
此前,餘盟并不會做飯,這一切的起源是 “彩紙計劃”。
“彩紙計劃”中,孩子寫下了對餘盟的感謝(央廣網記者 汪甯 攝)
農村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陪伴和關愛的缺失。餘盟希望挖掘他們真實的内心世界,帶去關愛和陪伴,留給他們一份溫暖的童年記憶。為此,他自創了“彩紙計劃”,即引導孩子在紙上寫下開心的事情、想對老師說的話、想表達的心願。餘盟通過紙條深入了解并幫他們實現心願。
那天,餘盟收到了班上小女孩若若寫的紙條:“奶奶每天回家都很晚,我放學回家沒有飯吃……”餘盟得知,若若的爺爺奶奶因務農種田,晚上經常七八點鐘才能到家,孩子很晚才能吃上飯。接下來的周末,他征求若若家人同意後,将若若接到宿舍,做了她愛吃的火腿炒飯。别的孩子聽說後,也紛紛“撒嬌”說想吃,餘盟便分批次“招待”他們,幾平方米的宿舍變成了孩子們的“食堂”。
今年9月開學的第一天晚上,女生寝室隻有文文和可可兩人。因為怕黑不敢睡覺,餘盟拿來玩具安慰鼓勵,并幫她們開好燈。當漆黑的夜色閃出光亮,他坐在宿舍門口的樓道裡,一邊守護陪伴孩子入睡,一邊把電腦放在凳子上工作……夜漸深,初秋的大山涼意更濃。突然,文文從門口探出頭來,向餘盟遞去一件衣服:“衣服給你!”
腳下的光是看得見的,心裡的光也是看得見的。餘盟沒想到,幾歲的孩子會如此細膩,“如果說自己影響着孩子,其實孩子也影響着自己。”
是廚師也是“UP主”,更是帶來愛的人
“餘老師很溫和、很溫柔”“餘老師是‘哄人’”的‘第一高手’”“我們不會的題,餘老師不會急,會慢慢地教”“我們渴了,餘老師給我們買水喝,那是他剛來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他是老師,我想說謝謝餘老師……”這是孩子們眼中的餘盟。
在副校長李興明眼裡,餘盟有很濃厚的教育情懷。他記得,在支教的第一個月,學校組織了一次“生命叙事”大型活動,餘盟講述了班裡10個孩子的所有情況,并針對每個孩子制定了不同發展方法與激勵措施,這份用心讓人欽佩。
在家長們心中,餘盟如同孩子的哥哥,讓人依賴和信任。
在老村民們看來,村裡多了一位有思想、有溫度、有想法的“新村民”。餘盟把新鮮的事物、新的理念講給村民聽,幫助村民解讀新的政策,耐心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困惑……
閑暇之餘,餘盟當起了“UP主”,在社交平台賬号上發些有關孩子們的視頻,但這些視頻幾乎都圍繞“關愛”展開,很少提及學習本身。他認為,年輕人要擁有更加先進、創新的理念和思想,要敢于做一些别人沒做過的事。
他說,關愛,是離愛最近的一個詞語,也是鄉村教育重要的必修課。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讓有技能的學生在某個領域更發光,讓不及格的學生盡可能進步,讓成績中等的學生找到瓶頸,然後去突破。他希望這些學生因自己的到來,而多一個關愛、并且持續關愛他們的人。
餘盟認為,鄉村教育振興,“振”的是信心,“興”的是理念。山區學校雖然學生少,但理念不能丢,“如何走出一條新思路?鄉村教師肩負着新使命,他們不僅是教師,更要成為'新鄉賢'。”
餘盟為學生做飯(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無數個雨天和周末,餘盟一遍又一遍用腳步丈量着從村裡到學校的距離。走在山環水抱的鄉間小路,擡頭望天,一座座山巒疊嶂中飄渺着白色雲霧,不斷遊走卻反複萦繞,純淨而靜谧。
時光飛逝,一年轉眼就過去了。2022年6月,餘盟即将完成支教,他也要去讀研了。
有天上課,餘盟翻開一名學生的作業本,看到一行字迹:“謝謝您,我的老師,雖然一周之後就再也見不到您了,但是我已經長大了,感謝您做我們的老師。”
“就在那時,我忍不住哭了,孩子們也哭了,我覺得應該留下來。”餘盟說,但這意味着他需要辦理休學,中斷學習。這一想法遭到餘盟家人的極力反對。
但餘盟沒有放棄。2022年8月,他再次回到學校。這一年,餘盟給自己設下新的目标。他說,要花時間讓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優秀、更有能力走出山村。要堅持關愛并持續關愛他的學生,分層訓練、因材施教,讓他們在各自方向都能找到自信。還要關愛村裡的“空巢老人”。繼續在社交平台上輸出一些有價值的視頻,引導更多人投身到鄉村教育和鄉村振興。
支教的經曆,也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未來規劃,他說,以前為應付各種考試、學習熱門專業,找到掙錢的工作而前行。未來,他想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投入到這個行業。“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鄉村紮根下來,而不是看到條件艱苦就離開。”
“找到自己熱愛的方向并全力以赴是終生的事。”餘盟說。
有網友看了餘盟的視頻後給他點贊,并發來私信鼓勵,表示深受鼓舞,也選擇了支教或去偏遠鄉村任教。
一位網友給餘盟留言:“看到你的視頻,熱淚盈眶,感謝你的付出!我以後也要像你一樣做一名鄉村教師,一定會用愛溫暖更多的孩子!”餘盟說,今年9月,這名網友真的去了湖南的一所鄉村小學,擔任三年級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她說我給她帶來了動力,而她的選擇也讓我更有動力。”
新學期,餘盟買了一部數碼相機。他有了新計劃,利用閑暇時間為村裡的老人們拍一些有意思、有意義的照片。“有的老人一輩子沒走出大山,甚至沒拍過一張像樣的照片。他們同樣需要關注和關愛,鄉村建設的完善也需要更多‘新村民’的到來。”
餘盟認為,新村民重在一個“新”字,思想要先進,并願意不斷去探索和思考。他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他會不斷加快自己的節奏和腳步,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像風走了萬裡,不問歸期。
他記得,很多學生曾在紙條上寫下的一個心願,那就是“想去看看大城市的超市和遊樂場”。預計2022年底,城開高速全線建成,它将改變城口縣城不通高速公路的曆史,補齊渝東北區域交通短闆,助力鄉村振興,拉動大巴山區經濟發展。
餘盟說,到時候,自己也希望有機會幫助孩子們完成心願,帶着他們走出大山,到城市裡好好看一看。
(文中孩子名字均為化名)
總監制:張軍 于鋒
編審:高陽
監制:王薇 趙淨 張岩 劉保奇
策劃:關宇玲 李雪南
記者:汪甯
視頻:陳智列 鄭平平
設計:張慧玲
來源:央廣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