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權謀年下文

權謀年下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09 05:02:18

權謀年下文(虎視耽耽正解)1

“虎視耽耽”又寫作“虎視眈眈”是常用成語,出自《周易·頤卦·爻辭》。原文為:“六四颠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無咎。”由于人們不能正确解釋《周易》,于是望文生義、以訛傳訛,結果把“虎視耽耽”的本義弄反了,一錯而成千古。

傳統解釋認為,“虎視耽耽”就是指像老虎準備捕食時,随時撲過去的那種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态,形容貪婪地注視着,随時準備掠奪。筆者認為,“虎視耽耽”的本義正好與傳統解釋相反,是指老虎耷拉着耳朵,眼臉微閉,精神松懈的休息狀态,多形容統治者威而不猛,無為而治的狀态。下面筆者從兩方面加以論證。

首先從造字規律上講。《說文》:“耽”,耳大垂也。《淮南子·地形訓》:“誇父耽耳,在其北方。”(《注》:“耽耳,耳垂在肩上。”《玉篇》:“耽,樂也。”(《傅》:過樂謂之耽。)《詩經·衛風》:“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耽”從耳從冘(yóu)。《說文·段注》:“冘,懈怠也。古籍内‘冘豫’,義同‘猶豫’。”“耽”的字根為“冘”,凡從“冘”的漢字皆表示放松、松懈的狀态。“冘”從木為枕,從水為沈,從心為忱,從絲為紞,從髟為髧,從目為眈,從耳為耽。“枕”是“卧所薦首者”,是人休息和睡覺時的用具,俗稱枕頭。“沈”同“沉”,是垂于水下的意思。“忱”是使人放松,心情愉悅的一種态度。“紞”是冕冠縣(懸)塞耳者,也就是帽子上懸垂于耳旁的縧繩。“髧”是指下垂的發辮。“耽”指耳大而垂。今人“耽”、“眈”混用,實際 上,“眈”應當是眼睑下垂,瞌睡或倦怠的樣子。既然“耽”的本義是耳大而垂,那麼“耽耽”就是一種松馳、休息的狀态,而不是一種關注、緊張的狀态。動物捕獵時,耳朵絕不會是垂落的狀态。而是雙耳豎立、兩眼緊盯,全神貫注的狀态。“虎視耽耽”的本義是指老虎垂耳斂目,放松休息的樣子。古人把君王喻為虎,“虎”一般喻指君王,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虎視耽耽”也寫作“虎視眈眈”形容統治者威而不猛,無為而治的統治狀态,也用來說明君不猛而民畏的狀态。

再從卦象上講。“虎視耽耽”就源自于《易經·頤卦》。《頤卦》之象也将證明,“虎視眈眈”的意思确實是千百年來一直以訛傳訛,傳錯了也用錯了。《頤卦》是由《晉卦》變化而來的。《晉卦》六五為君王,九四為近君之臣,故有君柔臣剛之象。自古“伴君如伴虎”,君柔臣剛則君臣關系不諧。《晉卦》六五為君王,居離體兼居坎體,《易》以“離為目”、“坎為耳”,故《晉卦》六五有豎耳張目,精神警覺之象。而九四為伴君之臣,受君王猜忌,在君王眼中就是有竊位嫌疑的鼠輩,故《晉卦》九四爻辭曰:“晉如鼫鼠,貞厲。”而當《晉卦》變為《頤卦》時,《晉卦》九四懼而下行,遂成《頤卦》初九爻。這樣《頤卦》六五君王便再無後顧之憂,也沒有了猜忌之心。同時,六五君王原居之離體和坎體也随之消失,說明六五君王豎着的耳朵也耷拉下去了,盯着的眼睛也斂閉起來了,精神變得松懈下來,故其爻辭曰:“虎視耽耽,其欲逐遂”。“虎視耽耽”是就君王(六五爻)而言,“其欲逐逐”是就懼而遠逃的伴臣(九四爻)而言。

以上兩點足以證明,“虎視耽耽”的本義确實是以訛傳訛了千古之久。知錯則應改,不可一直錯下去。緊盯不放,随時準備獲取的狀态完全可以用“鷹視矍矍”來形容。“虎”是君王的象征,不可濫用;“鷹犬”相當于言“爪牙”,是君王随從的象征。故侍機奪取不宜用“虎視耽耽”,而應用“鷹視矍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