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姐姐
“厭學”恐怕是家庭教育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
過去,在指導過程中,總有家長頭疼地問,我家孩子厭學,不願上學怎麼辦?
其實不止家長頭疼,孩子更頭疼。
因為沒有人比孩子自己更愛自己,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所以,今天,我想給孩子們講講,如果你有了厭學情緒怎麼辦?
一、你并非天生就厭學;
現在請你回憶一下,平時生活中,有沒有一些事情是你剛開始非常喜歡,但慢慢卻非常讨厭的事情。
比如:
本來特别喜歡吃紅燒雞翅,媽媽天天給你做,結果,吃厭了;
還有,學校跳繩比賽,本來你興緻勃勃地想要努力跳好,可是,别的小朋友都能一分鐘跳200個,而你怎麼努力也跳不到,是不是也會厭;
要是再加上爸爸媽媽老師不停地唠叨,批評,否定,是不是讓你更加厭煩。
如果有,你想知道為什麼嗎?
其實都是和以下三個原因有關:
厭學也是如此。
新字寫10遍不夠,要寫20遍,100道計算題不夠,老師還要寫200道,這些重複且枯燥的事情,對你來說,是不是毫無意義;
我已經很努力學了,可是物理像天書,怎麼也聽不懂;我已經很努力地在背單詞,可是記了就忘,怎麼辦?
可是爸爸媽媽看不到,總覺得你在玩,于是想盡各種辦法讓你學習,他們越催,你就越煩,越沮喪。
這些事情日積月累,多了之後,慢慢就變成了厭。
夏威夷的祖先曾說過一句話:“錯誤源自感染了過去痛苦記憶的思想”。
所以,現在你覺得做什麼都是錯,那還不如不做,反正做不好。
二、他戰勝了厭學情緒;
不過,你有沒有發現,班上有個同學,本來怎麼也學不好物理的,結果有一天突然逆襲,把物理學得特别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上個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很多人被迫下崗,這些下崗工作的情況和前面我們說的學不懂物理的同學一樣,受到來自家庭批評和指責,同樣也備受挫折。
你猜,他們會怎麼辦,會放棄嗎?
經過多年後,我們發現有些人卻有着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有一部分人,拿了補助,遊手好閑,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另一些人,則完全不同,從支起一個小飯桌開始,辛苦耕耘,慢慢地從一張桌子變成兩張,從兩張變成四張,最後,四張桌子變成了小飯館,日子紅紅火火。
你看,同樣是挫折,同樣是被周圍人不理解,但因為不同的選擇,他們最終的結果完全不一樣。
我曾經指導過的一個學習也是這樣,理解能力比較差,剛上初一,物理成績不好,一度非常痛苦,不知道怎麼辦好,但是,一個學期後,他的物理成績突飛猛進,我問: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說,本來我對物理已經不抱希望,但是,暑假的時候在家沒事,死馬當活馬醫,就把書本重新學了一遍,然後又在網上找了一些老師講的課,一下子全懂了,接着,他又補充到,這件事情對我意義不僅是讓我明白我有能力學會物理,還讓我懂得了,哪怕不擅長,隻要肯努力,一定可以挑戰不可能。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這些人可以做到,我是否可以像他們一樣挑戰不可能呢?
别急,心理學家其實已經幫我們找到了答案。
經過多年的研究,心理學家發現,那些能在逆境中走出來的人身上都具備這些特點:
心理學家把這種強烈動機的人稱為"A型動機“;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很想成為一個”A型動機“的人呢?
“A型動機”的人往往有着很強成就需要,正是這種成就需要促使他們努力地成長,追求進步。
三、願望小人VS行動小人
現在,請和我一起來做個小測試,看看你是否具備有"A型動機”的潛質;
接下來,我會說一句話,: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文題,我有一個願望,這個願望是______,請你完成這個故事。
請先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再繼續下面内容。
好,我們來回顧一下你的願望是什麼:
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改變世界;
讓父母和老師刮目相看
......
或者
吃不完的零食;
一天到晚玩遊戲;
不用寫作業;
......
這個答案反應的是你對成就的需要,當然這個答案沒有好壞,它隻是一種需求,這種需要是否能達到,。
但是,如果我問你,為了這個願望你做了哪些行動?
你可能會說:
我想學習的,但是我學不好;
我想改變世界,但成績不好,沒有希望;
我想吃零食,但爸媽不給買;
我想一天到晚玩遊戲,但爸媽會把手機扔掉;
.......
這就像你内心住着兩個小人,一個小人說咱們走,另一個小人說咱們不走,到底走不走呢?
誰也不讓誰。
願望小人說,願望很重要,行動小人說,太難了,做不到。
怎麼辦?
難受的還是你。
而"A型動機“的人一般都是那些能戰勝困難,并且持續行動的人。
那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教育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第十名效應“,一個班裡發展最好的,往往不是前幾名,而是處在中上遊的同學,他們即沒有優等生”想赢怕輸“的心理負擔,也沒有差生的自卑心理,他們是最容易成"A型動”的人,敢于拼博;
第一名1分鐘跳200個,第10名1分鐘跳150個,200個達不到,150個總可以吧,這個也是達标的,對不對,不用事事争第一,每個人都有自已的優勢。
咱們跳繩保持中等,算術做好一點就可以了;
這樣一想,畏難情緒是不是就沒有那麼重了。
2.邁出第一步,提高行動力;
解決了畏難情緒,接下來就是提高行動力。
給你講一個故事。
1984年,在日本東京國際馬拉松比賽中,一位不知名的日本選手田本一很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爆出一個大冷門。
記者圍着他采訪,問他一舉奪冠,是怎麼做到的,山田很淡定地說:“憑智慧戰勝對手”!
什麼是他的智慧呢?
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解開了謎底:
“每次比賽前,我都去坐在車先仔細看一遍比賽線路,畫下一路比較醒目的标志,比如第一個标志是郵局,第二個标志是路口,第三個标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标沖去,到達第一個目标後,我同樣的速度沖向第二目标,這這樣40多公裡的路程被分解這麼幾個小目标輕松地跑完了。
一開始,我并不懂這個道理,我把目标定在終點線的那面旗幟上,結果跑到十幾公裡時就疲憊不堪了,被前面遙遠的路程吓倒了。
分解目标,把目标分解到最小可行動單元是山田本一成功的秘訣。
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40公裡很遠,但是5公裡很近;如果你覺得5公裡仍然很遠,那改成50公裡怎麼樣?
背一篇課文很難,背一個自然段就簡單些,如果覺得背一個自然段還是覺得難,那就從背一句話開始怎麼樣?
隻要開始,相信我,你會背第二句,然後再背第三句,慢慢的,在不知不覺中,你就會把整個文章背完。
語文英語如此,數學,物理也是如此。
不信,試試看。
如果你玩過遊戲,你一定會知道,幾乎沒有遊戲讓你一上來就打大boss的,都是從小兵開始練起來,慢慢的,不在知不覺中,你發現你的能力已經大到可以打大boss了。
學習也是,如果一上來盯着滿分,盯着高考,你還敢學嗎?
學會分解目标,直到把目标分解到可以行動的第一步,相信我,你也會和山本田一一樣成功。
最後的話
厭學是一種正常的情緒;
重複、任務太難、周圍人不認可都會讓我們産生厭學的情緒;
如果你正遭受厭學情緒的折磨;
相信我,這樣的同學很多,你并不孤單;
同時,還要堅信,隻要降低期望,邁出第一步,你一定能戰勝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