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事業單位,大家第一印象就是穩定。事業單位既沒有像公務員那樣的權利和快速晉升通道,也沒有企業那樣可以不受管控的高工資、高獎金的分配,那麼剩下的隻有穩定了。但是事實上,這種穩定并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甜蜜。
在平時的話,事業單位人員基本上都不太滿意自己的工作和薪水,大家基本上都會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安慰自己。但是在疫情的特殊時期,還能按時足額的發放工資,這也穩定帶給事業單位人員為數不多的寬慰。
說起事業單位的工資,那可真是一言難盡,中部省份四五線城市自己每月拿着四五千的工資可能覺得還可以了,但是社會認知卻不這樣想。上次上次陪同一單位負責人去學校招聘,這個部門負責人單位一年産值能做到1000多萬,也算是一個年輕有為的成功人士了。但當畢業生問到工資每月才能拿六七千的時候,畢業生都很驚訝。按他們的想法既然你這樣成功,又是單位是領導怎麼就拿這點錢?像我們這樣剛畢業的到單位不是拿得更少了。在他們的眼裡,事業單位的工資應該都很高的,至少他們的心裡預期都是很高的。
但實際上事業單位有績效工資總量控制,工資水平很有限,中部省份大部分事業單位,可能你工作了十幾年工資也拿不到5000塊,這就是社會認知的偏差。
而且在事業單位的體制内,可能還存在幹多幹少一個樣,領導拿得多,專業技術人員被壓榨,管理人員工作摸魚等情況。本人也從事管理工作多年,對事業單位内部的分配制度的出現的問題也早就深惡痛絕,但是厭惡歸厭惡,在這種體制内你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事實上的确是工資倒逼你不斷消磨鬥志,逐步讓你被迫躺平,除非你很有魄力,放棄編制去企業高就,否則你就得适應這種分配不均的環境。
所以說事業單位的穩定環境,并不是一個良性循環的氛圍。比起工資的穩定,業務能力的穩定,他還能讓你的思維逐步僵化,讓你甘于普通平凡,最後你可能就會成為你現在所唾棄的那些不幹事錢卻不少拿一分的人,當然這樣的環境唯一的不足之處就是可能會讓你的血壓、血糖、血脂持續穩定上升。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還可以像公務員一樣穩定的财政撥款。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下一步趨勢肯定要改企的,在事業單位的體制下搞企業那一套,是永遠行不通的,實體負責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讓單位盈利可能并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标。
作為年輕人,從心裡來說,我是希望單位改企的,不破不立,隻有打破體制的溫床,才能放開手腳大有作為,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按勞分配,優績優效”,否則我們都隻能是體制内的“套中人”,被編制套牢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