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語文山居秋暝教案

語文山居秋暝教案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17 02:20:40

語文山居秋暝教案? 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語文山居秋暝教案?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語文山居秋暝教案(語文山居秋暝教案)1

語文山居秋暝教案

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3、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内容

講解《山居秋暝》。

教學步驟

一、課前引入、複習詩歌的知識。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我說它是\'寓靜于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雲起、鳥啼、花發,在别的詩人筆下,也許隻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鹭驚複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态,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夥,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說不是有點奇怪嗎?照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把王維的優秀山水詩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區别開來,認為他的詩\'豐缛而不華靡\'的原因之一。

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于秋色的描寫,說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在山中隐居的結論。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說。這裡要着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

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

\'庭風吹故葉,階露淨寒莎。\'(雍陶)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比較豁達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

\'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維在這裡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裡洋溢着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的幽靜基調并不抵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脍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态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詩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風格。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

\'岚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獨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也許他認為這樣才算是\'真實\'地寫出雁蕩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靜看得過分死闆了,認為隻有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隻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秀山水詩何以與衆不同。

在詩的結末裡,詩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願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并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四、體會自然之美,最強環保意識。

大自然充滿了和諧之美,人們了解自然,欣賞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現在我們缺忽視了對自然的保護,讓學生列舉人類破壞自然的例子:

隻有從小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孩子認識破壞生态環境引發的後果,才能為人類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活樂園。才能讓我們的後代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空間。

《山居秋暝》原文和譯文

原文: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寂的終南山剛下了一場雨後,秋天的黃昏時候降臨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樹間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裡傳來喧鬧聲是洗衣的女子回來了,水上的荷葉搖動是打魚的漁民下船了。

任憑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還是可以居留在這裡。

《山居秋暝》詩歌鑒賞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迹,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于這裡人迹罕到,“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贊兩位賢隐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甯栖野樹林,甯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随意揮灑,毫不着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甯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迹,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颔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隐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隐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隻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