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
自己小時候,父母沒怎麼管,照樣學習,按時長大。
可現在的小孩,早上起床要三請四催;晚上睡覺要威逼利誘;白天做作業更是叫寫2小時,隻寫5分鐘,還順帶喝水、上廁所、搞小動作。
真是玩起來不要命,學起來要人命。
最後隻能感慨一句: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管呢?
其實不是現在的孩子難管,而是文章開頭的那句話,已經點出了問題的實質,以前的父母忙,所以孩子能有更多的機會自己為自己做主,也不用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指責、強迫、唠叨、催促中,反而更獨立。
而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一切以孩子的成長為主,反而無形中給孩子設置了更多的條條框框,把孩子困在了裡面。而對孩子來說,你捆得越緊,他越想掙脫。
所以,你得學會:
1. 不強迫,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還記得那個擁有開挂式人生的谷愛淩嗎?
滑雪天才少女、斯坦福學霸、時尚寵兒、世界冠軍……她身上的标簽随便拿一個,都足以讓每個當父母的羨慕:看,這就是别人家的娃。
有人說,這樣優秀的人,肯定是被家長一路雞娃長大的?其實并不是。
谷愛淩的媽媽說:“言傳不如身教,孩子不願意,不用強迫她。”
她從不強迫女兒去做任何事,反而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她說:“你都去試一遍,最壞的結果就是你不喜歡,萬一喜歡,那你就賺了。”
哪怕是女兒愛上了由男孩主導的自由式滑雪,谷燕也沒有強迫孩子放棄,而是每周開車300多公裡,花4個多小時,堅持10年送谷愛淩去滑雪。
尊重孩子的意願,發掘孩子的天賦,不強迫孩子做她不願意做的事情,這大概就是谷愛淩擁有開挂式人生的關鍵所在吧。
隻有不被他人強迫,孩子才能發自内心地去做一件事,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發現事物之間的内在邏輯,時刻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2. 忍住唠叨、指責和催促,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
朋友吐槽,每天放學回家叫孩子做作業,孩子都不聽,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批評指責,孩子也從開始的愧疚到後面的厭煩。
當孩子被父母唠叨、指責和催促多了,孩子就會出現逆反心理,覺得我“就不聽你的”。
因為孩子一旦遭到批評,需要一段時間來恢複,如果受到父母無休止的唠叨、指責和催促,心裡的逆反心理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所以父母要少唠叨、指責和催促,多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
不按時完成作業,那就接受老師的批評;
不好好吃飯,那就忍受挨餓的滋味;
不願意多加衣服,那就體會感冒發燒流鼻涕的不适。
隻有讓孩子體會到了做某件事情的後果,才能夠多長記性,才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成長。
3. 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
很多父母總喜歡用物質獎勵讓孩子聽話:
你做完作業,就給你玩手機;
你考試考100分,就帶去遊樂園;
你掃地,就給你零花錢……
這些方式,看似讓孩子瞬間變得聽話乖巧了,實際上隻是被父母提供的條件給吸引了。
讓孩子對某件事産生興趣,一定的物質獎勵是有效的。
但當他對這件事情失去興趣,或是對這個獎勵失去興趣,那麼一味的獎勵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内驅力,喪失了做這件事的動力。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
比如給孩子一句真心的鼓勵,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或是帶孩子去體驗期待已久的戶外活動……
父母越用心,孩子越聽話;獎勵越符合孩子的期待,越有效。
4. 多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育兒專家李玫瑾的女兒,數學成績非常差,滿分150分的試卷,隻考了15分。
但她沒有責怪女兒,而是安慰她說:“是爸媽沒有遺傳好,不怪你”。
然後接下來又問女兒,哪些科目的成績比較好,能不能把最好的科目考進前三。
女兒說有,第二個學期,她地理就真的考到了前三。然後李玫瑾教授對女兒說:“你可以告訴你們班數學成績好的,我地理比你好”。
李玫瑾教授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女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與别人比是沒有意義的。
李玫瑾教授說:“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隻有被閃光點喂大的孩子,才能有足夠的能量抵抗漫漫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俗話說:改變孩子,要從改變父母開始;改變父母,才能改變孩子。
有時候不是孩子難管,可能是家長沒有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