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啟迪教育——給教師的29堂電影課》
徐明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本書系大夏書系暢銷書《思維影響教育》的姊妹篇,作者圍繞“生命課”這一主題,集中觀看了近百部電影,從中精選出29部,如《天才捕手》 《小森林》 《陽光小美女》 《飛越瘋人院》 《狗十三》 《傳染病》等,探讨了人生的“出發與回歸”,審視和反思了愛與如何愛、尊重與尊嚴、信任與專橫、責任與夢想等人生中不可規避的重大話題。
作為老師,你時常觀影嗎?電影如何啟迪教育?
也許,電影之于教育、教師,未必能解答所有的教育難題,但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緩解内心焦慮,重新理解教育本質,更進一步走進學生的内心。
哪些電影才是我們需要的呢?我們作為教育人又該如何看電影呢?
《光影啟迪教育——給教師的29堂電影課》精選29部經典電影,聚焦“生命課”,從電影中回歸日常的教育:如何教學生認清自我,如何堅持為了成長而等待,如何對待學生的夢想……
本書沒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論,都是學校與育人實踐中的常見性、現實性問題,能夠引起教師和家長的共鳴,為教師的專業提升、家長的陪伴教育提供适宜的、有效的支持。
自序:讓自己有光
文|徐明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節奏與工作節奏。小區封閉、杜門謝客成為常态;在廚房練廚藝、對着電視屏幕舉杯,成為那一階段朋友圈的“最時尚”或“最流行”。
這些貌似樂觀行為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煎熬,每天窩在家裡,一邊撕着日曆,盼望着疫情快點結束,一邊倍感無聊、無奈,做什麼事情總覺得無能為力。賈樟柯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坦言:“我上網、刷微博、看微信,沒過幾天也開始厭倦了這樣足不出戶的生活。”他還把自己比作遊蕩街市的狗,“突然被關進了籠子,終究會想念街道的”。我也有同樣的感受,總想跨越時間與空間,走向熟悉的單位,走向親切的學校。
但是,走出無聊與無奈,終究還是要靠自己。既然做蛋糕、做面包并不擅長,對着電視屏幕喝酒又有點誇張作秀,那麼,我想——還是找點電影來看看吧。
開始的電影點播,頗有點意識流,點到什麼就看什麼,或者是有的電影看到一半,無意間又看到或想起什麼電影,于是随着興趣又換了節目……
這樣的觀影生活沒過兩天,無聊與無所事事的感覺依然揮之不去,而一種教育人的職業習慣在不經意間襲上心頭:既然散漫的觀影方式仍然無聊,何不以教育人的視角,與各式各樣的電影做一番對話?在我看來,好的電影不僅能溫暖人心,更能啟發我們對自身、他人乃至世界的思考。著名導演楊德昌說:“電影讓我們的生命延長了幾倍,那些我們不曾經曆的人生,在電影裡演繹,仿佛我們也過了那樣的一生。”這就是電影的力量。為人師者看電影,盡管生活消遣依然是重要目的之一,但是,以此促進生涯發展、輔助改進教學,盡管不能說每一次都是“有心栽花”,但起碼能夠起到“無心插柳”的作用。老祖宗早就教導我們,“處處留心皆學問”;更何況,教育先賢也一再告訴我們,“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電影之于教育、教師,未必能解答所有的教育難題,但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緩解内心焦慮,重新理解教育本質,更進一步走進學生的内心。
哪些電影才是我們需要的呢?這也是一個邊看邊找、邊找邊看的過程。這些電影,有的來自自己的發現,有的來自親友家人的推薦,後來,更有全國各地教育合夥人的介紹。就這樣,我基本上按照一天一部甚至一天兩部的節奏觀看,看完電影,做一些思考,并在微信朋友圈發一些随想,而各地朋友們的意見、建議與推薦,又反過來鼓勵着我第二天的觀影行動。就這樣,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觀看了《地球最後的夜晚》《地久天長》《求求你,表揚我》等國産類型影片,也觀看了《天才捕手》《觸不可及》《蒂伯巴赫村的孩子們》《怦然心動》等經典國外影片,還重溫了《不拘小節的人》《小貓釣魚》等年代甚為久遠的老影片、動畫片。随看随思——去努力發現電影的主題與教育的問題究竟有什麼共通之處,比如,如何教學生認清自我,如何堅持為了成長而等待,如何對待學生的夢想,等等。随思随改——去探索教育教學實踐中某一個老調重彈的話題或者有待細節改進的技術,比如,如何對待早戀,如何對待說謊,如何對待作弊與逃學,如何深化德育改革,等等。
我想的都不是高大上的教育理論,面對的也都是學校與育人實踐中的常見性、現實性問題,所以,便覺得有話說,也有興趣說,而且說起來還能夠引起更多朋友的共鳴與研讨,仿佛一發而不可收般,到2020年6月,檢點篇目,觀影竟達60餘部,文章竟至50餘篇,從中再做删減,形成如今這本《光影啟迪教育》,作為《思維影響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的姊妹篇,誠惶誠恐地奉于各位教育合夥人手中。
書法大師林散之曾經說過:
“參是走進去,知其堂奧;悟是創造出來,有我的面目。參是手段,悟是目的。參的過程中有漸悟,積少成多,有了飛躍,便是頓悟。悟之後仍要繼續參,愈參愈悟,愈悟愈參,境界高出他人,是為妙悟。”這段特殊的疫情期間觀影的經曆,佐證了藝術大師的妙言。回想起來,整個觀影與思考、寫作的過程,我總是試圖借助電影故事進行教育教學體悟、理論與實踐反思,總傾向于對電影故事的體悟視角、體悟方式進行升華,力求避免空對空的對“理想”“人生”等宏大命題的一般性闡發與渲染,更重在用正向的思維和典型的案例進行具體性和選擇性闡釋,選用熱播和熟悉的影片,進行獨特剖析。其中,或選取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或選取虛構電影中引起普遍關注的片段,在具體陳述和分析影片劇情的基礎上探讨教育與人生,指向可行的技術改變與操作實踐。
觀影、思考、寫作的過程,不隻是一個與職業對話、探索改變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成長、自我教育的過程。一個典型的變化就是——從一開始的不經意的、随心所欲的點播,到後來确定主題、認真細緻的選播,再到後來潛移默化、推己及人的感悟,心越來越虔誠,人也越來越澄明。
與職業對話、探索改變、自我成長,歸根到底還是要回到教育與教學的實踐,回到立德樹人的使命。學習是多元的,育人是整體的,“五育”是融合的,問題是無處不在的。而一部适合的電影,真的可以為教師的專業提升、為家長的陪伴教育提供适宜的、有效的支持。人隻有常行常省才能不斷進步,不斷獲得存在感,對教師來說更是如此。教師幸福力的提升,也需要教師對教育現狀的理性檢視,這是專業的要求,更是教育初心使然。我向來認為,一個教師的專業發展,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配置能力。良好的自我配置能力能夠使我們在最适合的時間把自己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使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知識和技能得到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如果我們想很好地審視自己的配置能力,不妨看看電影;當我們迷惘的時候,不妨也看看電影吧,或許這會對我們的自我發現和重構起到不一樣的作用。
教育事業偉大,教師職業高尚,教育對象鮮活,教育生活豐富,有些教育現實盡管一下無法改變,但教育主體可以改變,教育人可以轉型。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需要我們教育人改變自己的消極心态,努力“向外求”的同時,更注重“向内求”,内心生出由衷的歡喜,也生出給人點滴希望的微光。
讓自己有光,教育才會熠熠生輝。
——節選自《光影啟迪教育——給教師的29堂電影課》序言
與職業對話、探索改變、自我成長,歸根到底還是要回到教育與教學的實踐,回到立德樹人的使命。學習是多元的,育人是整體的,“五育”是融合的,問題是無處不在的。而一部适合的電影,真的可以為教師的專業提升、為家長的陪伴教育提供适宜的、有效的支持。人隻有常行常省才能不斷進步,不斷獲得存在感,對教師來說更是如此。教師幸福力的提升,也需要教師對教育現狀的理性檢視,這是專業的要求,更是教育初心使然。
本書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自序:讓自己有光
上編 哲思課:經由彼此,認清自我
電影1:《天才捕手》
最好的教育莫過于讓人認清自我
電影2:《觸不可及》
觸不可及的現實,觸手可及的愛
電影3:《情到自然明》
所謂教育,不過如此
電影4:《英俊少年》
你就是陽光
電影5:《傳染病》
讓生命教育快過疫情傳播
電影6:《小森林》
回去時尋找,出發時珍藏
電影7:《寄生蟲》
穿過生活的假象,抵達幸福的本相
電影8:《造物弄人》
你這“惱人”的“天”性
電影9:《完美的世界》
是時候,讓孩子走進“不完美”了
電影10:《嫌疑人×的獻身》
炸胡的胡某梅與難脫幹系的局中人
中編 成長課:陪伴等待,并且忍耐
電影11:《地久天長》
為了成長,等待,并且忍耐……
電影12:《蒂伯巴赫村的孩子們》
從誤解到和解,并且理解……
電影13:《怦然心動》
每個孩子心底都長着一棵梧桐樹
電影14:《狗十三》
“愛因斯坦”與這個世界:對抗還是和解?
電影15:《陽光小美女》
生活就像一架“老爺車”,夢想才是推車人
電影16:《陽光小美女》
一言難盡的“一覺睡到十八歲”
電影17:《我是山姆》
僅有愛不夠,還要“有很多時間”
電影18:《小貓釣魚》
小貓到底釣到什麼“魚”?
電影19:《伴你高飛》
居家“孵蛋”的日子
電影20:《墊底辣妹》
發現好老師的應有品質與進階之路
下編 細節課:靠近生命,靠近幸福
電影21:《不拘小節的人》
60年前的“坐霸”與21世紀的“個性”
電影22:《白日夢想家》
走神與專注,是誰操控着那塊“小石頭”?
電影23:《十二怒漢》
且慢,其實我們可以走出“怒海”
電影24:《飛越瘋人院》
想起與“逃學”有關的“貓鼠遊戲”
電影25:《天才槍手》
考試作弊,另一種“貓鼠遊戲”
電影26:《求求你,表揚我》
表揚,讓我們離幸福更近一些
電影27:《貓鼠遊戲》
追回“辍學”的“傑瑞”們
電影28:《狩獵》
天使“說謊”,百口難辯的困境
電影29:《地球最後的夜晚》
聽學生聊聊他們的“夢”吧
資料: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編輯:周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