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丸子”是老北京人春節餐桌上必有的一道菜,特别是除夕晚上“團 圓飯”的餐桌上,四喜丸子寓意合家團團圓圓、吉祥喜慶,給春節的宴席 增添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關于四喜丸子這道菜的名字起源,流傳的傳說甚多,起始時間也傳 說不一。但是我認為似乎以下這一傳說比較可信。
據傳,四喜丸子這道菜的名字起源于唐朝的張九齡。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衣着寒酸的張九齡竟中得頭榜。皇帝賞識其才智,便将他招為驸馬。當時正值張九齡家鄉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知音信。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這真是喜上加喜,張九齡高興之下,叫廚師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慶賀。菜端上來一看,是四個炸透蒸熟并澆以湯汁的大丸子。張九齡詢問其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名為‘四圓’,一慶老爺頭榜題名;二慶老爺成家完婚;三慶老爺做了乘龍快婿;四慶老爺合家團圓。”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許。又說道:“‘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幹脆叫它‘四喜丸’吧。”據說這就是四喜丸子名字的來源,而且自此以後,不管是官宦人家還是平民百姓,逢家有結婚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必備此菜。春節是個阖家團圓的喜日,又是傳統節日,自然宴席上更少不了這道菜。
老北京人對四喜丸子情有獨鐘,但是有人說四喜丸子不是北京菜,而屬于淮陽菜系,也有其他說法。南方有一道碗裡放着一個蒸熟的大丸子的菜,名叫“獅子頭”;而獅子頭不同地區又有不同做法。還有的地區節日的這道丸子菜,是一盤菜裡有數十個小丸子。但不管怎麼說,那圓圓的丸子,都可以代表團圓的那個“圓”字。這樣說來說去,越說越扯得遠,我看有不少人把“獅子頭”和“四喜丸子”的來源和做法甚至混為一談啦。所以本文也不好多說什麼,隻能以自家的四喜丸子為例,說上幾句吧。
我認為,就老北京的四喜丸子這道菜來講,似乎和張九齡的傳說沾邊兒。因為老北京人節日上這道菜,就是盤子裡放着四個大小基本均等的肉丸子。要不怎麼叫四喜丸子呢。我家就是如此。要是說起四喜丸子的做法,一直也不統一,特别是現在,那丸子的做法更是五花八門啦,當然這大概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創新精神。我記得我小時候,家裡做四喜丸子就是把豬肉餡裡放進鹽、姜末兒、蔥末兒、澱粉,有時也放點兒五香粉,然後把打碎的雞蛋攪成汁兒放在裡面,先團成“圓球”放進油鍋炸一下,待基本熟後便從油鍋撈出。吃時,把四個炸丸子放進一個盤兒或大碗裡,澆上湯汁放進蒸鍋裡蒸,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食用,因為那丸子本身原來基本炸熟了。這樣吃起來還保留炸時的焦脆表皮兒,吃時更爽口。如果直接把肉餡團成圓團兒蒸,那丸子就易松散。
我兒時印象就是四喜丸子就是肉丸子,隻有肉丸子才吃了解饞。至于後來人們說做四喜丸子時,以肉餡為主,裡面再放點兒幹饅頭碎渣兒、豆腐等一起和餡炸,這樣和餡炸的丸子更磁實。就我個人記憶,這種做法好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前後,豬肉按定量供應時興起的。我當時理解就是豬肉餡少,所以用摻進饅頭渣兒、豆腐等,以增加餡量,好歹炸出四個大丸子。可是那丸子的味道和口感,我認為沒有肉丸子好。
時間發展到今天,家家是不是節日的菜肴中還都有四喜丸子,我說不好了。因為有些“新潮”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小家庭,沒準那關于四喜丸子的觀念早破了。就是仍然保留這道菜的家庭,大概也沒有幾家自己費勁兒親自做啦。一般家庭都是到商場或超市或老字号飯館買現成的炸丸子,再回家用蒸鍋澆湯汁兒蒸,或用鐵鍋加湯汁兒熘一下,就可以食用啦。我家現在也買現成的炸丸子做四喜丸子,那市面兒上賣的四喜丸子的做法可是五花八門啦,如一家著名老字号飯館賣的丸子雖以肉餡為主,但是裡面放的又是口蘑丁,又是荸荠丁等。其他商店或飯館賣的丸子,裡面更是摻雜什麼都有啦。這種丸子說實話我不愛吃,但我也不能說什麼,因為一開口便會被說成“保守”,而且店家及家人都會說出摻雜各種料的“營養價值”,我也隻好悶頭兒吃了。
現在,不僅四喜丸子的做法不一,而且在外買這種餡制品還有個謹慎選擇問題,即必須到知名的大超市或店裡買質量和食用安全才有保障,起碼有個心理安慰。如果到一個不起眼兒的小店,尤其是個體經營的飯館去買,如果有那見錢眼開、喪盡天良的老闆往丸子餡裡摻進異物或不潔菜料,那你吃起來又涉及食品安全問題啦。所以外面的炸丸子怎麼做,你還真不好琢磨。說到這裡,這寫關于四喜丸子的文章還真不好寫了。不過保留這道菜,就是喜事兒,就說明不少中國人還沒忘了咱們的過節飲食上的老傳統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