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為什麼開創儒家學派

孔子為什麼開創儒家學派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06:54:26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魯國人。孔子的祖先本為宋國的貴族,後因避亂來到魯國。孔子的父親雖然還是魯國的一位大夫,但這時,他家族的地位已經明顯衰落了。不過,青少年時期的磨煉,更加激起了孔子的奮發上進;另一方面,魯國國都濃厚的文化氛圍也有利于孔子的成長。魯國是一個典型的宗法農業社會,在農耕文化氛圍中,魯人尊崇禮制,維護宗法,是當時諸侯國中保存周禮最為完備的國家。但那時,周王室已經衰微,用孔子的話說,這是一個“天下無道”“禮崩樂壞”的亂世。對于現實社會,孔子也進行了深深的思考,開始,孔子企圖晉升到貴族階層,後來,他也曾在魯國出仕,這加深了他對當時社會的進一步認識。從中年時起,孔子就開始收徒授學,以後,在仕途不順的情況下,孔子更加專意于私學的傳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他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對社會影響極大的儒家學派。以後的曆代儒生都遵從孔子的學說,孔子因而也就成了儒家的宗師。

孔子為什麼開創儒家學派(孔子為什麼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1

具體說來,孔子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這也是他被尊為儒家宗師的原因所在:

  

  一、孔子總結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貴族階級的統治經驗,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理論之中,形成了個人系統、完備的思想主張。也就是說,他整理了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産,深入研究了曆史與現實提出的政治問題和文化問題,從而以仁和禮為核心,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建構起了儒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具有顯着的特色: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重視“人生”價值,提倡人的道德修養和“人格”的獨立與完善,主張“仁者,愛人”。第二,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關注現實,關注社會問題,希望社會上下和諧,不僅主張臣民“事君盡禮”“事君以忠”,還要求君上“為政以德”“使臣以禮”。第三,與前者相聯系,“以德治國”意味着他看重下層民衆的力量,他希望實行“仁政”,主張“使民以時”,愛惜民力,關心人民生計,有一定的民本主義色彩。第四,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有顯着的人文主義精神。因此儒家對于文化傳統格外進行強調,積極培養人才,發展文化教育。第五,提倡“中庸”“中和”,不僅注重人際和諧、社會和諧,更注重天人和諧、人生自身的和諧。孔子的這些理論,正是整個儒學的理論根基。

  

  二、孔子興辦私學,培養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奮力宣傳和實踐自己的思想主張。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由貴族階級壟斷。孔子作為從貴族階級沒落而來的下層的“士”,他首先舉起私學的旗幟,招收弟子,推動了學術下移。這樣,文化在民間的傳播,沖破了原來由貴族壟斷文化的局面。據說,孔子培養的學生有3000人,其中學有所成的就有72位。孔子教育弟子,總結和創造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教他們學習《詩》《書》、六藝,其目的無非是使他們成為賢人,晉升社會上層,以最終治國、平天下。孔子平時還注意學生性情的培養,增長德行修養,他們講論學問,相互切磋,随時問難,增加了知識,擴充了經驗。有人學成以後,出仕為各地大夫們的邑宰家臣,有人則自己收徒授學。這樣,幾十年後,孔子及其弟子便逐漸變成一個人才多、勢力大的學術集團。孔子以後,他的弟子分散到各地,繼續傳播和弘揚孔子的學說,使孔子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後,他的一生都在為宣傳和實踐自己的學說而努力。在魯國,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便使這裡“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别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孔子家語·相魯》),“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史記·孔子世家》)。他為大司寇,史稱“三月大治”,“道無拾遺”。孔子仕魯,連齊國都感到不安,認為“孔子為政必霸”,說明孔子以道治國十分得力。孔子在齊國時,景公問政,他回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希望以禮治國,君臣各安其位,各盡其責。他斥責無道的政治,批評不合禮的行為,即使在周遊列國時,也不忘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從而使自己的思想主張在各地産生了影響。

  

  三、孔子整理“六經”,使之成為儒家的經典,這也是孔子對于儒學奠基所作的重要貢獻。從早年時代起,孔子便緻力于推行自己的主張,然而,他到處奔走,結果卻“幹七十餘君”而不見用。孔子感歎:“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後世哉?”(《史記·孔子世家》)。于是,孔子想到“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因此,他便緻力于整理古代文獻。

  

  孔子整理古代文獻的對象主要是所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他對“六經”的整理方式各不相同,分别來說即删訂《詩》《書》,修起《禮》《樂》,贊《易》,修《春秋》。《史記·儒林列傳》說:“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其于《詩》《書》《禮》《樂》,主要在于重新編訂,也就是删除雜蕪,選錄精華,訂正錯誤,編次順序。《史記》還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迹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故《書傳》、《禮記》自孔氏。”相傳古代文诰繁多,孔子選取其中數十篇,進行排列整理,這便是《書》,又稱《書經》或《尚書》。《詩》亦如此,據說孔子從三千餘首詩中進行了去取選擇,得305篇,稱“詩三百”,對于這些詩,孔子皆能配樂弦歌。孔子對《詩》《書》《禮》《樂》的整理在周遊列國時就開始了,而對《易》的研究則是50歲以後的事。《易》為蔔筮之書,其中有豐富的思想内容。孔子贊《易》,闡發其中的哲理,成《易傳》或稱“十翼”,“十翼”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文言》。

  

  《史記》《漢書》也說《易傳》為孔子所作。至于《春秋》則為孔子所作。史籍中稱孔子對《春秋》是“修”,其實,是孔子依據魯國史籍,按照自己的标準,“筆則筆,削則削”,托古見意,隐微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内含了孔子一貫主張的綱常名分和與之相應的禮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