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晙,字德明,今河北滄縣人,唐朝中期著名的宰相、名将。
王晙是太原王氏的分舵中山王氏的後裔,其祖王睿做過北魏的中山王,祖父王有方官至岷州刺史,最不濟的是其父王行果。王晙年幼喪父,由祖父撫養。王晙氣貌雄壯,非常好學,為人通達豪曠,有俠義之風,少年時即顯示出了不俗的氣質和才華,這讓王有方非常高興,常說:是子當興吾宗。
公元672年,王晙考中明經科,被授為清苑縣尉,後任殿中侍禦史。王晙此後的升遷緩慢,主要原因是性格使然,以及後來不願黨附武氏及張易之兄弟。
王晙不畏強權,仗義執言,一生救下了多位國之棟梁。唐高宗時,朔方軍元帥魏元忠出征失利将責任推給副将韓思忠,并奏請将其誅殺。王晙認為韓思忠是副将,更多的是執行命令,朝廷應愛惜有勇有謀的戰将,于是上表據理力争,故韓思忠未受懲罰。事後,王晙被外放渭南縣令。
王晙力保的韓思忠是一位替大唐守護西域的英雄。公元693年,韓思忠一舉打敗吐蕃與西突厥的聯軍,使得四夷賓服。
公元703年,代理宰相魏元忠因反對武皇男寵張易之兄弟弄權,被陷害而下獄。朝廷衆臣雖同情魏元忠,但懼怕武皇偏袒而不敢說話,隻有王晙越衆而出。時任鳳閣舍人宋璟好言相勸,王晙反駁說:魏公無罪,我即便因此獲罪,也絕不後悔。宋璟表示自己很慚愧,更對王晙大加贊賞。最後,魏元忠隻是貶到端州高要縣。可見,王晙救人是對事不對人。
公元709年,王晙出任桂州都督。王晙到任後,其修築城郭,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數千頃,派人指導耕種,使百姓豐衣足食。在王晙要調回時,百姓上書朝廷請求其留任。朝廷聞訊,特下诏表彰王晙,讓其再留任一年。
期間,侍中劉幽求被發配封州,廣州都督周利貞受宰相崔湜指使想對其加害。王晙得知這一陰謀,出于義憤,便将劉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貞屢次發公文索要劉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崔湜也向王晙施壓,王晙依舊是不予理睬。這樣反倒讓劉幽求擔心起來,王晙對其說:我為國家的事而獲罪,沒有什麼可遺憾的。最終劉幽求得以幸免于難。
王晙的“高光時刻”在其不斷積累中終于到來了,不過是以極其兇險的方式。
公元714年,王晙以鴻胪寺少卿、朔方軍副總管之職兼任安北大都護、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負責統領豐安、定遠、三受降城等地的唐軍。由于戰事未起,王晙下令駐軍實行屯田,蓄養戰馬,盡量減輕百姓的糧秣轉輸之費。
話說在唐中宗時期,唐朝和吐蕃的邊界已經确定,并且還盟了誓,但是随着吐蕃赤瑪倫王後的離世,朝局主要由勃坌達延與乞力徐兩人把控,這兩人恰恰都是吐蕃的“鷹派”人物。同年八月,吐蕃勃坌達延和乞力徐悍然發動侵唐戰争,企圖攻占蘭州和渭州。
十萬吐蕃大軍在進占臨洮再向蘭州攻擊時,唐玄宗才得到戰報,其立刻令薛仁貴之子薛讷為帥,發兵十萬以拒吐蕃。就在薛讷集結軍隊的空檔,吐蕃大軍已攻破蘭州,殺向了渭州,并屯兵于渭源西北的大來谷口。遠在二千裡之外的王晙得到軍情,誓言:大唐豈容吐蕃強盜入犯。王晙來不及等待主力到達,就率領麾下的二千精兵迎着吐蕃大軍急馳過去。
王晙率軍首先到達渭州外圍,并悄悄地紮下營寨。在軍帳中,王晙經過測算,判斷薛讷的大軍最多隻要二天就能趕過來,于是其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那就是利用吐蕃騎兵與唐軍騎兵在甲胄、裝備、外形非常相似的破綻,巧使“瞞天過海”之計。
王晙思慮再三,決定遴選七百精兵假扮吐蕃騎兵,趁着天黑混入敵方軍中,來一場出其不意的夜襲混戰。第二天深夜,吐蕃人在營中安心地休息時,王晙的七百精兵分成兩隊到了離吐蕃大營五裡的地方,前隊呐喊,後隊擊鼓,極類大軍進攻的态勢。由于吐蕃軍根本沒有想到會有唐軍來犯,包括勃坌達延在内的将士第一反應就是唐軍主力來攻,吐蕃軍頓時亂了方寸,隻顧四處逃竄,以緻自相踐踏。王晙親率七百精兵趁亂殺入敵軍之中,一邊大聲地鼓噪,一邊揮刀“收割”已經炸了營的敵人的首級。這場漂亮的夜襲戰使敵軍損失超過萬人。
等到次日天剛剛亮,勃坌達延等将官才約束住部隊,看到軍營到處是哀嚎的士兵和躺着的屍體,其咬牙切齒,誓言要報此仇。
就在勃坌達延重新集合部隊的時候,薛讷的十萬大軍按王晙預計的那樣趕到了渭州。王晙和薛讷經過一番研判,王晙提出再次趁夜偷襲吐蕃的計劃,其是要将“兵不厭詐”發揮到極緻。不同的是,這次行動加入了薛讷所率主力兩翼夾攻的“好戲”。
令勃坌達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唐軍主力沒有直接對戰,而是又來了一次夜襲。王晙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這回底氣就更足了。王晙率軍趁夜突進敵人大營,在“人堆”中殺得敵人血流成河;就在吐蕃軍将大部分注意力轉向突襲隊伍時,薛讷率領的唐軍主力從兩翼包抄,形成了唐軍中心開花、左右夾擊的攻擊态勢,最終大敗吐蕃軍隊,硬是讓吐蕃軍隊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了兩次。
此後,唐軍與吐蕃軍再戰于武階驿。吐蕃人在逆境中也爆發出了驚人的戰力,兩軍殺得難分難解之際,豐安軍大将王海賓帶頭沖鋒,其不幸戰死,從而激發了唐軍血戰到底的精神,“武階驿之戰”以唐軍大獲全勝而結束。此役,唐軍殺敵近二萬,繳獲牛羊超百萬頭,吐蕃将領六指鄉彌洪等被擒。
戰後,王晙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兼任原州都督,不久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長史,繼續牧守邊境。
話說唐朝東征西讨,武功赫赫,但對于北方各族的“同化”工作做得并不好,即便是投降過來的也沒有真正融入到唐朝大家庭。公元716年,唐朝将歸降的大小部落安置在河曲一帶,讓其休養生息。到了公元719年,就在唐朝放松對突厥的打擊後,右賢王阙特勤殺掉先汗默啜之子,尊兄長毗伽為新可汗。毗伽可汗為了顯示自己的英明神武,開始招納離散的部衆,而那些在河曲剛剛安定下來的突厥部落聞訊後逐漸萌生叛意。
久在邊塞的王晙“嗅”到了戰火的味道,其上奏說,歸降的突厥諸部并非出于真心;這些草原“強盜”如果兇性複萌,必将成為新的邊患;當今之計是将他們遷到黃河以南,并處在漢人的包圍之中;再引導他們過上農耕生活,逐漸漢化。王晙在奏折中甚至預測到,這些歸降的突厥諸部如果不馬上遷入内地,等到黃河封凍就會生亂。結果,王晙的預言不幸而言中,突厥諸部舉起了反旗。
曆來平叛在急不在緩,因為一旦叛亂者整合起來,平叛将付出更大的代價。
唐玄宗聞訊後第一時間就命令王晙率并州軍平叛。王晙決定殺叛軍一個措手不及,一是率軍從小路突進,二是以輕騎奔襲。然而天公不作美,大軍行進時,突遇暴風雪,憂心忡忡的王晙對着蒼天虔誠禱告:如果不該讨伐叛逆的話,請老天就懲罰我一人,不必連累衆将士;如果贊成我們為國讨賊,就請立刻停止下雪,轉變風向吧!王晙關鍵時刻的虔誠竟然起了作用,瞬間風雪停了,道路一片光明。唐軍将士驚詫不已,大家似滿血複活一般,朝叛軍所在地快馬疾進。
此時,叛軍的大小頭目正在為誰來當頭領而争得不可開交,幾乎就要幹起來,他們哪裡想到唐軍居然在風雪天氣出動,而且來得還這麼快。這幫烏合之衆也不争了,隻顧分東西兩向“跑路”。王晙遂集中力量向東追擊,一路斬殺三千餘級。此次成功平叛,讓毗伽可汗“擴軍”的夢想泡湯了,其後來以維護與唐的關系為權宜之計。
戰後,王晙升至禦史大夫、朔方軍大總管。
包括突厥諸部在内的北方各部忌憚大唐的武力,實力不濟時就裝“溫順”,但時不時會有小動作。王晙深知這些部落的習性,故而一直密切關注各部的動向,其密奏唐玄宗,獲得了“便宜行事”的權力。
公元720年,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夾跌部落暗中勾結突厥貴族,企圖攻占受降城。王晙假裝什麼都不知道,之後将參與密謀的首領誘至朔方軍,并悉數殺之。再後來,王晙對那些心懷不軌的部落“清洗”了一個遍。
公元721年,蘭池胡人康待賓公然聚集七萬餘衆發動叛亂,并攻陷了六胡州,随即兵臨關中的夏州。向來喜歡出奇制勝的王晙沒有一味用強,而是采用剿撫并重之策,沒有多久,王晙指揮的朔方軍就生擒了康待賓。
公元723年,唐玄宗北巡路過并州,任命年逾古稀的王晙為吏部尚書,兼太原府尹。同年四月,王晙接替張說擔任兵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還兼任朔方軍節度使,統領河西、隴右、河東諸軍。
王晙感恩唐玄宗的厚愛,自願當邊帥。公元732年,王晙在邊關無疾而終,享年79歲。
>>圖片來自于網絡,與文字無關;文字由艾親搜集、編輯、整理;如有侵權,敬請聯系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