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下午,第14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新聞發布會在北京法國文化中心舉行,傅雷獎組委會主席董強代表評委會揭曉了五部文學類作品和五部社科類作品等十部入圍終評作品。今年的評委會主席将由翻譯家及《世界文學》雜志前主編餘中先擔任。除了常任評委,上屆傅雷獎的兩位獲獎者也将參與終評。此外,作家苗炜和陳冠中作為兩位中方特邀嘉賓也會參與最終評選。
本屆傅雷獎共收到參評作品32部,社科類和文學類作品各占一半,均為16部。在十本入圍終評作品中,既包括皮埃爾·克拉斯特的《瓜亞基印第安人編年史》、雅克·勒高夫《中世紀的知識分子》、喬治·杜比的《大教堂時代》等社科類學術專著,也有喬治·佩雷克、亨利·米肖等法國作家的經典文學作品,以及大衛·馮金諾斯的《退稿圖書館》等相對新近出版的小說。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傅雷獎的十位入圍譯者中,“八零後”“九零後”年輕譯者占到了其中的八位。
傅雷獎組委會主席董強(右)與傅雷獎特邀嘉賓陳冠中(中)、苗炜在發布會現場。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2009年,在以董強教授為代表的中國法語界學者的合作支持下,法國駐華大使館設立了傅雷翻譯出版獎,旨在促進法語文學及社科類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自創立以來,傅雷獎得到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和莫言為代表的衆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每年,傅雷獎評選出兩部譯自法語的最佳中文譯作,文學類和社科類各一部;2013年起設立了“新人獎”,以鼓勵年輕譯者。
今年的傅雷獎頒獎典禮将于11月19日在Temple東景緣舉辦,屆時這些作品将共同角逐今年的傅雷翻譯出版獎。
在發布會現場,新京報記者采訪了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裴國良(Nicolas Pillerel)先生。裴國良在訪談中分享了他心目中的優秀譯作,以及傅雷翻譯獎對兩國文化交流的特殊價值。
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裴國良(Nicolas Pillerel)。照片由主辦方提供。
對話
新京報:傅雷翻譯獎剛剛公布了今年入圍決選的圖書名單。在這十本書中,您對其中的哪一本書最感興趣?
裴國良(Nicolas Pillerel):我還沒有全部讀過這十本入圍圖書,但我發現這些書都非常優秀,所以從中挑選一本并不容易。就我所知,傅雷獎評委會在此之前從參選的32本書中挑選出了這十本書,而整個遴選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因為評委們對這些送選的書都愛不釋手。如果讓我從這十本書中挑選一本,我會更傾向于大衛·馮金諾斯的《退稿圖書館》。當代文學有着重要的價值,相比于入圍名單的其他作者,大衛·馮金諾斯是其中一位在世的作家,還在不斷地寫作高質量、有創造力的文學作品。在我看來,閱讀一位你能夠當面遇到的作家的著作很有價值,你不僅能閱讀他怎麼寫,還能聆聽他怎麼說。前不久我們邀請他參與了一次線上活動,與中國作家劉震雲對談,兩位作家的講話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退稿圖書館》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圖書編輯在法國某個小地方的圖書館中發現神秘書稿,其中收錄的都是被出版商和圖書編輯拒絕的退稿作品。
新京報:諾獎得主、法國著名作家勒克萊齊奧先生曾在第一屆傅雷翻譯獎上說:“如果沒有翻譯,我們就像聾子和瞎子”。您如何理解勒克萊齊奧先生的這句話?在你看來,翻譯對文化交流乃至人類文明演進中具有怎樣的價值?
裴國良:作為一名作家,勒克萊齊奧對傅雷翻譯獎的成立有着重要的影響和特殊意義,在某種意義上,勒克萊齊奧可以說是傅雷翻譯獎的“教父”。 勒克萊齊奧對傅雷翻譯獎做過一些評論,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這讓我想到了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他曾說道,“作家創作的是本國文學,而翻譯家創作的是面向全世界的文學。”我認為他的評價非常有道理,正如之前發布會上所提及的,法語文學在有些時候對讀者有比較高的要求,即使以法語為母語的讀者在閱讀時也會感到很難理解一些法語著作,比如喬治·佩雷克的作品。因此,我非常欣賞這些中國譯者,他們翻譯了佩雷克的不少作品,我知道這件事做起來一點都不容易。
新京報:中國是法語圖書的引進大國,近年來中文一直高居法國出版界版權轉讓語種榜首。你認為造成這種出版現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中文世界對法語著作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呢?
裴國良:自2013年起,中文就成了法語圖書翻譯出版的第一大語言,我們非常樂意看到這樣的趨勢。去年(2021年)則是另一個特殊的年份,因為中法雙方簽訂的轉讓合同首次超過了2000份,我們希望兩國在出版領域的合作能夠延續下去。在我看來,中國和法國有一個共同的傳統,我們都很重視自己國家的語言,尤其是意識到書面語言的重要意義。法國人很樂意在書中分享自己的文化、遺産和習俗,從這個角度上,中法兩國的讀者能夠很好地理解彼此。另外,從出版行業來看,有相當多的法語作家能夠創作出充滿活力的作品,當代法語文學成果豐碩,每年都能湧現一大批優秀的作品。法語文學可以回應當下的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部分困擾,這或許也是法語著作在中國受到歡迎的部分原因。
新京報:除了傅雷翻譯獎以外,你認為中法兩國還可以在文化出版領域進行哪些合作?你對中法圖書出版領域的未來有怎樣的期待?
裴國良:法國駐華大使館一直緻力于向中國讀者推薦法語文學和學術著作,比如前不久我們剛剛舉辦了一場活動,主題就是介紹那些在中國未受到足夠關注的法語經典著作。法國人從小就讀這些作品,遺憾的是其中的大多數還不為中國讀者所熟知。十天前我們還舉辦一場中法作家的線上交流,期待兩國作家可以在交流各自的創作中尋找到交集。我們發現兩國作家的創作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這些著作是用法語寫成的,它們仍然可以是面向全世界的。我們也很樂意提供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讓更多的法國人了解中國文學。因為我發現,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這個國家的文學作品。
新京報:最後一個問題,在你個人的閱讀生涯中,哪一位法語作家給你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可以向中國讀者推薦一位你欣賞的法語作家嗎?
裴國良: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法語作家之一。我喜歡讀她的作品,是因為很多時候盡管小說并沒有發生任何具體的情節,你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被她筆下的文字所迷住。當我第一次閱讀她的作品時,我才意識到你喜歡讀某些書,可能并不因為它講了一個如何精彩的故事,或者教會了你什麼道理,而僅僅是因為書寫文字的優美,這種不曾有過的閱讀體驗震撼到了我。
附:第14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入圍終評作品
社科類:
《美麗之味:侯麥電影随筆》,埃裡克·侯麥 著,李爽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4月。
本書彙集了侯麥于1948—1979年間撰寫的重要評論文章,這些文章曾刊登于《現代雜志》《藝術》《戰鬥報》以及侯麥于1957-1963年擔任主編的《電影手冊》中。侯麥認為,電影的本質在于作為藝術的本體,而非其語言的獨特性,這一觀點貫穿了所有文章。此文集展示了侯麥對文學改編、作者電影等彼時電影風潮及新概念的刻畫、闡釋或批評,以及對茂瑙、希區柯克、德萊葉等名導的作品評論等,立體且融洽地展示了侯麥電影大師與電影評論家的雙重身份,并展開一幅20世紀電影藝術發展的生動圖景,是現代電影美學研究的有力補充。
《瓜亞基印第安人編年史》,皮埃爾·克拉斯特 著,陸歸野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
瓜亞基人,一群巴拉圭密林中的遊牧印第安人,有自己的語言、風俗、信仰與社會制度。從16世紀起,西方殖民者和當地居民不斷占領、吞食他們的領地,他們躲避、抗争、流亡,最終被逼入絕境。1963年,本書作者、法國人類學家皮埃爾·克拉斯特進入了這個部落,八個月間,克拉斯特見證了部落族人的出生、成年、婚配、複仇、死亡、節日與儀式……以及他們最大的秘密:同類相食。克拉斯特用毫無偏見的頭腦探尋他們行為背後微妙且不自覺的邏輯,以精确又帶有幾分顫抖的筆調記錄下“他們的存在所産生的分量”。
《愛情的破碎:一部分手史》,薩賓娜·梅爾基奧爾-博奈 著,陳曉琳 譯,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22年4月。
也許很久以來,有關愛情的一切就已經被說盡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比如至今仍未有曆史學家将目光投向愛情的破碎這一主題。史學家薩賓娜·梅爾基奧爾-博奈的這部作品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白。作者從“感性史”角度出發,探究愛情萌發和幻滅的根源;并通過對個體愛情悲劇的解讀,剖析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法制、文化和風俗對婚戀的影響。
《大教堂時代:藝術與社會,980—1420》,喬治·杜比 著,顧曉燕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9月。
喬治·杜比是第一位作品進入“七星文庫”的當代法國曆史學家。他研究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系。本書是杜比關于中世紀心态史的重要著作,他以優美的筆觸告訴讀者:藝術品創作的管理權是如何在11世紀從封建諸侯的手中轉移到修道院手裡;在一百年之後,複興的城市又是如何将藝術的創新力賦予了大教堂;而到14世紀時,大型藝術又為何回歸王侯手中,成為彰顯世俗價值的工具。本書的價值曆久彌新,在廣大讀者中好評不斷。
《中世紀的知識分子》,雅克·勒高夫 著,高建紅 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
知識分子是一個現代詞,其内涵豐富而複雜。本書所說的“知識分子”,指的是中世紀随着城市的發展而出現的以思考和教授他們的思想為職業的人。該階層出現于中世紀早期,在12世紀的城市學校中得到發展,從13世紀開始在大學中興盛。勒高夫從社會、政治、宗教、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考察了這些“販賣詞語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本書建構了“一門中世紀知識分子的人類學”,一部“西方知識分子的曆史社會學導論”。
文學類:
《界限之書》,埃德蒙·雅貝斯 著,劉楠祺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0月。
《界限之書》是埃德蒙•雅貝斯“問題之書系列”的第三部,分為四卷,分别是《未被懷疑之颠覆的小書》《對話之書》《旅程》和《分享之書》。作為一部介于詩歌、散文、格言警句與哲學随筆之間的跨文體實驗作品,本書是雅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語。在形式上,文本屬于斷簡殘編型,思維跳脫、風格特異;在内容上,着眼于對人的存在本質的思索和探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學洞見。本書記錄了雅貝斯對不可言說者的探求,并展現了在此過程中他與自我主體、身份以及寫作行為的鬥争。
《退稿圖書館》,大衛·馮金諾斯 著,呂如羽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年6月。
法國布列塔尼地區有一座“退稿圖書館”,十幾年來專門收藏由作者本人親手交付的無法出版的書稿。年輕的女編輯黛爾菲和他的未婚夫,也是失意的小說家弗雷德裡克在探訪圖書館時發現了一部傑作:《愛情故事的最後時分》,作者名叫“亨利·彼克”。在調查作者身份的過程中,黛爾菲和弗雷德裡克發現這是一位已過世的比薩師傅,而在他的遺孀和女兒眼裡,亨利·彼克和寫作完全沾不上邊。借由這一神秘的書稿來曆,書稿在黛爾菲的運作下出版後收獲了巨大成功,鮮有人問津的退稿圖書館也由此名聲大振。一部神秘的書稿如同扇動翅膀的蝴蝶,顯露了許多隐秘的過往,改變了書中各個角色的生活,亦為作者提供了探讨衆多主題的契機。
《庭院深處,是哪輛鍍鉻把手的小自行車?》喬治·佩雷克 著,唐洋洋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
一位名叫亨利·波拉克的年輕中士,每天騎着那輛帶有鍍鉻把手的小自行車,往返于故鄉蒙帕納斯和位于萬塞讷新堡的兵營。為了和女友長相厮守,避免被派往阿爾及利亞參戰,他和好哥們卡拉XX及其他朋友,費盡心力想各種辦法試圖免除兵役。佩雷克在小說中嘗試充滿實驗性的叙述手法、互文技巧和大量的文字遊戲,例如僅主人公的名字卡拉XX就有七十二種變體。文末作者所附的索引俏皮而活潑,為解讀作品提供了一些線索。
《滑稽小說》,保羅·斯卡龍 著,範盼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7月。
此書描繪了一個劇團在勒芒巡演時遭遇的一連串滑稽事。同時,作者又通過倒叙、回憶、鑲嵌等手段,穿插了風格迥異的短故事。總體上看,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搬遷。斯卡龍以外省小城為舞台,以現實生活為底色,以身邊人物為材料,戲仿英雄,書寫真實。書中沒有線性叙事中常見的引人入勝的情節,也沒有着意刻畫的英雄主角,線條雜亂卻内含秩序,除了插入的故事外,盡是反諷與嘲弄,一字一詞,無不透露着作者的犀利、幽默與智慧。
《内心的遠方》,亨利·米肖 著,王佳玘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年10月。
此書盡顯亨利·米肖創作的獨特性:他使一切字詞褪去矯飾,複歸本真;使世界遠離俗常表象,潛入隐秘現實。“内心的遠方”将讀者抛向潛意識的幽微邊界:夢與驚恐之地,由絕望牽引前行。此間暴烈、沉重盡壓于身,誠如米肖筆下一個叫“羽毛”的人,曆經起伏,因不合時宜飽受苛待,因拒絕迎合生而有罪。米肖的詩作不為旋律所累,可聞叫喊喧嚣之聲,膨脹激越而起,直至噴射、坍塌。他的現代性不同于任何流派,自成一格。
采寫/李永博
編輯/李陽
校對/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