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亞琪
編輯|斯問
上世紀90年代,一家美國超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啤酒和尿布——這兩件看似毫不相關的商品,卻經常出現在同一個購物籃中。這種反差引起了管理人員的注意,他們嘗試将這兩種商品擺放在一起出售,結果這個奇怪的組合為他們赢得了銷量雙豐收。
很長一段時間,這個發生在沃爾瑪的真實案例,在商家之間津津樂道。這其實沒什麼神秘:在傳統的美國家庭中,婦女為了照看嬰兒往往會留在家中,年輕的父親則被囑托去超市買尿布,男人們順手就為自己購買了啤酒。
很難說啤酒和尿布會有持續的化學反應,它顯然并不能被複制到所有銷售場景,但這個案例帶來的啟示卻是長期的:關聯規則的算法,可以根據數據反饋,快速找到高頻率出現的商品組合,精準地挖掘到消費者未知的消費需求,及時滿足。
超市的商品擺放,一直都是門學問
時至今日,商家生意從線下做到線上,場域也從超市、大賣場、購物中心延伸到電商平台,但這個小小的零售法則依然在發揮作用。去年,淘寶率先上線“順手買一件”功能。最近,「電商在線」發現,這項功能正在商家側擴散影響力,并悄悄做了一次升級。
3月,“順手買一件” 新增跨店玩法。内測商家報名的商品可通過“跨店順手買一件”推薦給從未購買過該品類的新客戶。一位經營美妝護膚品代購的淘寶商家透露,在使用這項新功能一周後,其新店的訂單從600多件增長到4000多單,效果顯著。
而從平台層面看,新增的跨店玩法豐富了這個功能的想象空間。“順手買一件”的運營小二貝塔告訴「電商在線」,和原先隻是在同個店鋪内“順手買一件”相比,跨店買的開通,擴大了商品的換購池,是淘系首次撬動消費者端的公域流量,高效地提升了人貨匹配效率。
順手買一件的出現位置
明星單品帶火潛力爆款細心的消費者可能會留意到,現在在淘寶下單,部分店鋪的訂單結算界面,會出現一個“順手買一件”的換購區,比如購買一瓶粉底液,可以在換購區用20元換購一份5ml的面霜體驗裝——在過去,出現在換購區的隻可能是同個品牌、同個店鋪的商品。但升級後,當你購買一款A店鋪的手機時,可能會出現一個B店鋪的手機殼,實現跨店鋪、跨品類的滲透。
母嬰品牌babycare,去年5月開始使用這項工具,其負責人告訴「電商在線」,全年齡段通用、使用人群更廣泛的三巾(洗臉巾、綿柔巾、濕巾)是換購效果最佳的商品。“我們看重這個工具,一方面是考慮到它能有效提升客單價,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售賣的商品SKU豐富,它可以做店内的品類滲透。”截止到今年2月,babycare通過“順手買”的下單數達到35.8萬件;以三巾系列為例,“順手買”為三巾品類帶來新客19.9萬,品類新客率達到81%。
babycare産品矩陣豐富,品類滲透是重要的運營方向
對于産品矩陣豐富的品牌,這不僅是讓消費者了解品牌産品結構、嘗試品牌旗下更多子品類的機會,也為單個品類裡,通過明星單品“再造一個爆款”,提供了可能性。
“這實際上是對店鋪流量的一種更精細化的運營。”日護品牌植護的負責人這樣評價。“基于店鋪原本的流量系數,我們現在可以目的性很明确地通過順手買,把明星單品的流量給到一款近期要推廣的商品。通過這種方式讓新品拿到基礎銷量,做一個冷啟動,定向地去打造爆款。”目前,植護通過“順手買”每月能帶來100萬的銷售額新增。
一項免費工具,可以同時實現提升客單價、加速品類滲透、新品冷啟動多重效果,它在商家間“走紅”的速度可想而知。目前開通這項功能的商家已近50萬,其中帶給淘寶中小商家近750萬個新增訂單。去年雙11逐步對中小商家開放後,短短5個月,中小商家占比超過70%。尤其是此次“順手買”升級“跨店買”後,商家的換購池從單店鋪擴大到多店鋪,讓中小商家對其的重視程度提升。
前期參與“跨店買”内測的一位經營美妝護膚品的淘寶商家向記者表示,從店鋪數據來看,無論是基于同店邏輯的“順手買”還是不同店邏輯的“跨店買”,都能帶來不錯的訂單新增。但兩者的區别是,後者能帶來更多品類新客、在大促期間帶來暴漲的增量訂單。一位從事家清行業的商家透露,自己店鋪的一款4斤裝洗衣液,高峰期來自“跨店買”的銷量一次就達到1.4萬單。原本以店鋪為維度,打通自己店鋪内的不同品類流通;如今以品類為維度,打通不同店鋪間的商品流通,更高的流通效率,也意味着商品會有更多曝光量。
淘系撬動消費者域流量池商家為什麼如此重視“順手買”的升級?一方面,是銷量和拉新數據表現不俗,帶來了實質的生意增長;另一方面,如果從平台層面理解,升級後的“跨店買”實際上隐含着淘系一個新的公域流量池——此前,我們更為熟悉的,是淘寶首頁的公域、訂閱裡的商家私域等,但進入到購物車、訂單結算頁面時,平台的配置一直是走“極簡”風的。當“順手買”升級為“跨店買”,相當于組建了一個總跨店商品池,且這個公域出現的位置也是全新的。
“我們叫它消費者的域,這塊領域之前是相對閉塞的,商家沒有辦法在購物車和訂單結算頁面提供任何服務,也沒有辦法和消費者産生任何的互動。”貝塔形容這對淘系而言“是從零開始的一個地方”。如果從這套邏輯去思考,“跨店買”在大促期間增量較快就不難理解——618、雙11本就是下單高峰期,進入到結算頁面的消費者也更為密集,商品流通效率高。
千牛後台“順手買一件”配置頁面
和此前淘内的多個流量來源不同,消費者域是更以消費者為中心的。
“所有運營、策略和動作在這裡,都是消費者喜歡才會有。我們并不希望借此去影響消費決策,而是從提升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出發去設計這款産品。正因如此,放置在消費者域的順手買(包含跨店買)闆塊所推薦的商品,精準度會非常高。”貝塔透露,在此前的一項測試裡,他們發現,“順手買”銷量前1000的商家,複購率比大盤前1000的商戶高近20%。換位思考,通過這種精準的人貨匹配,同時也是在幫助更多中小商家找準自己的高複購目标客群。
一個讓商家關心的問題是,“跨店買”的推薦邏輯究竟是怎樣的?
貝塔用幾個關鍵詞概括:1、類目搭配匹配度;2、新商品;3、新品類;4、消費者偏好。比如,消費者在參與了“跨店買”的A店下單商品,這個消費者從未在B店消費,對于B店而言是“新客”,B店報送進入跨店池的商品又是一個“新商品”、“新品類”,結合AB行業的關聯性、消費者的标簽,B店的商品就可能出現在A店商品的換購區。這實際上是一種以消費者為錨點,串聯高相關品類、商品的“需求反推供給”的思路。
順手買一件推薦的商品,往往是消費者需要的
目前來看,這是淘系難得可以實現跨品類滲透的工具。且對比京東,一般隻有京東自營會有這種換購功能——這在以前,是一項平台層面内部完成的動作,就像超市決定“啤酒”和“尿布”放在哪的是超市管理員,而非賣啤酒和尿布的品牌商。但淘系正在試圖将這項功能,主動放開給商家進行“輕運營”。記者了解到,後續商家還可以實現自己關聯行業品類,而不是全靠算法關聯。也就是說,啤酒品牌商,未來或許可以自己選擇和什麼品牌放在一起了。
本質是提升人貨匹配效率今年1月,阿裡調整組織架構,原來的淘寶、天貓事業群整合為3個中心:用戶運營及發展中心、産業運營及發展中心、平台策略和運營中心。統一收口以後,一邊是貨,一邊是人,當時業内普遍認為,這代表淘寶和天貓商家很可能會互通運營方法論、規則、流量與工具,在内部實現效率更大化。自BC融合起,至今已近3個月,淘系一直在推出和改進各種服務中小商家、提升消費者體驗的舉措,“順手買”的升級隻是其中之一。
如果把時間拉到更長維度,你會發現更多階段性的變化:包括3月份推出的打通1688優質供貨商的淘系商家精選貨源服務、提升消費者體驗的未發貨秒退款服務……以及前文提到順手買一件與跨店順手買一件等工具,都讓商家有更多機會,撬動淘系“新公域”,實現良好的消費互動。
購物車開始出現“常購好貨”、“降價專區”等提升體驗的功能
這些舉措的本質實際上都是在降本增效、提升人貨匹配效率。對于中小商家而言,“跨店買”是提升客單價、拓展新客;對于平台和消費者而言,“跨店買”則是精準匹配消費需求,縮短消費者的決策時間。結合如今的電商環境來看,當增量市場轉變為存量市場,可以理解為淘系正在不斷放大自己的優勢——精準的電商流量、更明确的消費心智、豐富的成長工具,這和拼多多、抖音等平台的運營思路、平台優勢都是不同的。
拼多多是單品爆款邏輯,而抖音是興趣電商邏輯,前者是以極緻低價打爆款、壓低利潤走銷量,但很難有細緻的品牌運營動作,後者則流量範圍更寬,通過内容來關聯你的興趣,雖然都是以消費者為錨點,但相較商品直接關聯,路徑更長,轉化率也會有跳轉流失。“今天我們認為,多平台經營已經是多數商家的選擇。”一位代運營商此前在接受「電商在線」采訪時曾表示,“一個穩定的生意模型,依然是商家看重的,也是淘系平台的重要價值。”
當電商進入深水區,商家和品牌需要更關注生意的長效經營,細緻到消費人群的分層、貨品矩陣的規劃;而平台則開始自内而外打通行業、商家、品牌、消費者之間的通道。更高效的流通、更精準的匹配、更有價值的需求,正在發生在人和貨、人和内容、内容和貨、貨和貨的多邊關系裡。“跨店買”是一個新穎的嘗試,淘系這場變革從“修内功”開始,回歸到自身能力的建設上,也是把選擇權再一次交給消費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