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如何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科學随筆】作者: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科技創新如何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科學随筆】
作者: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内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緊扣産業鍊供應鍊部署創新鍊,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近日,在福建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積極鼓勵支持創新”。“十四五”新征程已經開啟,要實現由大到強的曆史性飛躍,最重要的是把創新作為基本國策,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打通從教育強、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通道。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加快科技創新特别是原始創新、源頭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從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必須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系統提升科技支撐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和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貫通研發、設計與生産、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增強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能力。依靠科技和創新培育壯大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
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重要科研院所、重點研究型大學和創新領軍企業“國家隊”作用。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重點實驗室體系。優化提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布局。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創新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拓展産學研用融合通道。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創新帶動作用。推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提高創新鍊整體效能。
選準科技創新方向
戰略研判是下好先手棋的關鍵。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堅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導向并重。好奇心驅動的基礎研究更多地受知識和學科演化推動,需要營造穩定寬松的科研環境,普惠支持傑出科學家特别是青年科學家,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專注于真正重要的科學問題,沉下心來在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領域持續探索,争取實現原創突破,湧現更多國際一流的科學家。重大科技問題帶動的基礎研究更多地受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拉動,需要集中優勢力量攻關,綜合運用創新政策和産業政策引導規範創新活動,協同發揮好“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序社會”治理機制作用,提升科技創新和科技治理的整體效能。
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健全科技決策咨詢機制,加強科技創新和創新發展戰略謀劃、系統設計、前瞻布局,明确科技創新優先領域和戰略重點,“辦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礎”。統籌部署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颠覆性技術創新,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既要瞄準基礎前沿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更要聚焦應用需求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就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構建而言,既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生物技術(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等)、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空間科學、空天科技等)、深地深海等;也要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應用場景,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如“5G網絡 ”“大數據 ”“人工智能 ”與傳統産業的深度融合。
凝練科技創新任務
科研選題是科技工作的首要問題。重大科技計劃與工程是主要大國組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重要載體,如美國阿波羅計劃實現載人登月、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全新粒子、人類基因組計劃探尋生命奧秘、歐盟大飛機成功研發、日本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韓國半導體産業崛起等均離不開政府的引導作用。我國“兩彈一星”、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青蒿素”發現等重大突破,有賴于一批領軍人才,更有賴于強有力的組織系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重大科技創新平台、組織重大科技項目與工程等方式,調動全社會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在載人航天、高鐵建設、北鬥工程、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信息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我國立足自身優勢,結合戰略前沿領域發展趨勢與需求,積極牽頭組織或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未來将依托“中國天眼”FAST以及中國空間站CSS等設施,面向全球開放合作。
堅持“四個面向”相結合,從科學前沿和現實需求中凝練科技創新任務。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保持戰略定力,創造有利于厚積薄發的良好科研生态,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增強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選好牽頭單位和牽頭戰略科學家,組織多家優勢單位持續研究,長周期分階段優化調整,厚實基礎理論、技術、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的研究積累。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深入謀劃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應用前景明确的科技攻關任務,如“卡脖子”難題背後的科學問題,宜采用“需求側牽引、攻關聯盟”科研組織模式。應用前景暫不明确的科技攻關任務,如量子信息,宜采用“供給側引領、競争擇優”科研組織模式。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命健康、國家安全等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強化技術科學和應用研究帶動,鼓勵自由探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催生新領域新範式。改革科研項目及團隊遴選方式,推廣“揭榜挂帥”“賽馬争先”“懸賞激勵”等機制,在前沿探索的公平競争中“冒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實施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教育、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産業體系。發展工業互聯網,搭建更多共性技術研發平台,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作用,推動全産業鍊優化升級。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0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