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煥近照
“家庭的含義,不僅僅是愛,還告訴别人有人守護着你。”楊君傑是這樣描述他對“家庭”的理解的。這個曾因為變故而搖搖欲墜的家庭,正是因為在母親何興煥的守護下,逐漸穩固安甯起來,足夠抵禦諸多風雨的侵蝕,重新诠釋了幸福的含義。
堅強是苦難磨成的繭
何興煥于1965年出生在施甸縣仁和鎮瓦房村角裡村小組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自幼就是一個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愛幼的姑娘。1985年,何興煥嫁到了五樓村的郭家村組,與楊志剛結為夫妻,公公婆婆也是地道的農民。婚後家裡雖貧苦些,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特别是何興煥的一雙兒女出生後,一家人其樂融融,總是笑聲不斷。
2012年,一向身強體壯的丈夫因病癱瘓,何應煥成了家裡唯一的拐杖,不僅要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還要贍養年邁多病的婆婆,養育一雙年幼的兒女。這個特殊的家庭似乎集中了世間衆多的苦難,何興煥不僅下地幹活,操持家務,給丈夫婆婆端水喂飯,還要給一雙兒女全部的愛與守護,用她柔弱的肩膀盡全力将這個家支撐起來,用最真摯的情感溫暖和感染着家人們。
為鼓勵卧病在床的丈夫,她常伴左右,悉心照顧,用關愛鼓勵丈夫重新生活的勇氣。“你癱瘓了也要過日子,我會服侍你一輩子”一句樸實而簡單的話語,道出了這位農村婦女偉大的人格力量。為了讓孩子從小樹立孝敬老人的意識,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何興煥天天讓兒子為卧病在床的婆婆拿藥端飯,讓孩子和她一起照顧老人,盡可能讓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增強生活的信心。耳濡目染,孩子們也争着孝順爺爺奶奶,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逢年過節也都要給奶奶買上點小禮物。
何興煥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給丈夫喂飯,然後出早工,一個人承擔了3.6畝田地耕種,晚上要收拾家務到深夜才入睡,她起早貪黑,披星戴月,任勞任怨。街坊鄰裡無一不對她表示敬佩,說她是孝媳、是賢妻、是良母,面對别人的稱贊,她總是淡淡地說:“我隻是在盡兒媳、妻子、母親的責任。”
幸福是信念煥發的光
2022年5月,當記者再次來到何興煥家中時,這個曾經風雨飄搖的家早已是另一副光景了。
走在路上,同行的人指着不遠處一幢新建成的三層樓的平房和我們說:“前面就是何興煥的家了。”走近時,院門敞開着,幹淨整潔的小院兒裡種滿了花花草草,大紅的月季開得正豔。進屋時,何興煥正擺弄着一束鮮花,她說:“昨天不是母親節嘛,嫁在芒市的女兒在網上訂了這束花送給我,我想着把它修剪一下插在花瓶裡就能多開幾天了。”說話間,何興煥臉上全是幸福。
何興煥的丈夫于2018年去世,婆婆也被接到了小兒子家裡住,一雙兒女也已結婚生子。何興煥家于2016年蓋起了這棟大房子,在昆明工作的兒子楊君傑還清了蓋房子欠下的債,他說:“之前我們家過得很苦,媽媽依然供我上完了大學,她總說隻要我們讀書讀成功了,就算房子漏雨也不怕。我現在可以賺錢了,再也不會讓她住‘漏雨’的房子了。我從小就看着媽媽照料父親、孝順奶奶,現在我要把這份擔當和孝心傳承下去,讓母親也享享福。”
丈夫去世後,何興煥将部分田地租了出去,在新房側邊的廂房開了一個小賣鋪,賣一些日用百貨。她多次拒絕了兒子要接她去昆明安享晚年的請求,繼續留在村裡幹一些農活,同時守着她的小鋪子,不給兒女增添任何負擔。她說:“大家都說我操勞了大半輩子,該享享福了,可是我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我覺得很充實,心裡也坦蕩。”來鋪子裡買鹽巴的鄰居和記者說:“你們把她拍好看一點呀,别看她總是笑呵呵的,其實過了很多苦日子了,她總算是熬出來了。”
何興煥在各種社交網絡平台上的昵稱都是“煥然一新”,她覺得每一天都是煥然一新、值得期待的。别人為她的苦命哀歎時,她總是用微笑回應。生活的磨難沒有打敗她,反而被這位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女人戰勝了。無論處于何種困境,何興煥都能嘴角上揚着笑,大步昂揚的,朝着光,向着陽,堅定有力地走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