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石敬瑭向遼稱臣,割讓燕雲十六州,自此中原王朝的門戶洞開,沒有了天然的屏障,社稷危殆,遼鐵騎劫掠九州,再沒有往日天朝上國的底氣所在,兩宋的羸弱皆源于此,失去燕雲十六州,意味着軍事上戰略的被動,兩宋立國天然的先天不足,由此圍繞着燕雲十六州而展開了激烈讨論,而兩個重要人物也被不斷提及。
後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一個雄才偉略開拓之君,另一個趙宋開國之帝王,如此人雄,當與燕雲十六州挂鈎之時,竟得到後世極大不同的對待。
後周世宗柴榮曾言:“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緻太平。”字裡行間中充滿着自信和一統天下的信念,曆史證明柴榮不愧為偉大的帝王,在其手中,後周成為五代十國後期最為強盛的王朝,大有一統天下的趨勢,隻可惜,天不遂人願,短短六年的時光,後周世宗即走完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留下的無盡的遺憾,而燕雲十六州就是最大的歎息!
衆所周知,柴榮在世時,曾經對燕雲十六州用兵,結果奪取北邊三關,這一度被後世之人所高度評價,可惜的是世宗突發疾病,班師途中龍禦歸天,由此成為了華夏曆史上的一大遺憾,被後世之人認為,世宗在,燕雲十六州收複是絕對有可能的,世宗率先收複燕雲十六州是戰略眼觀的正确,由此引出的是對宋太祖趙匡胤的“恨鐵不成鋼”。
宋太祖的光輝是照耀千古的,可是每每和世宗相提并論時總是會被無情的打擊,這源于兩宋軍事上的一敗再敗和外交上的屈辱,也源于建國的先天不足,被世人認為是沒有後周世宗的戰略眼觀,由此兩人高下立判。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宋太祖真的就不如後周世宗嗎?
兩個天驕似的人物,還曾為君臣,被比較是理所當然的,可是一定要帶主觀的判斷宋太祖不如世宗,那麼這就有失偏頗了。
先說說世宗收複三關,其實這是被逼的軍事抉擇,不管是世宗還是宋太祖,他們的統一方針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而世宗之所以在攻打南唐之時,卻又轉而攻打燕雲十六州,實在是因為遼應南唐所求而來援,未免腹背受敵,世宗才會想着先解決燕雲十六州的問題,如此保證後方,方可全力掃平南方割據政權。
所以曆史上的表現和宋太祖的戰略方針就有着南轅北轍的意味了,因為收複三關,也被認為後周的軍事力量要強于遼朝,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北周的軍力是不弱,可也沒有到碾壓遼朝的地步,要知道當時正是遼穆宗當政,朝政腐敗之時,一個君明臣賢,一個君暗國弱,形成鮮明對比,就算如此,遼朝的國力也并不是後周一方割據所能征服的。
等趙宋基本橫掃中原,将目光放在燕雲十六州時,已經時移世易,遼景宗當朝,且休養生息了将近十年光景,遊牧民族的鐵騎自古都是中原大患,且又在中原門戶落入遼朝之手的當時,趙宋和遼的角逐,勝算其實并不算高。可是曆史的記錄和世人的看法并不會因為這些不明朗的因素而有所改變,事實的結果是宋太宗大敗,中原王朝進入戰略防守和後周世宗柴榮大勝而形成鮮明的對比,結論就是那麼的無情和冷酷,宋太祖作為趙宋開國之君,自然承擔了這種不公平的指責,人們就想當然的認為世宗是可以改變華夏走勢的偉大君王,和遼的對戰,結果是被過于樂觀的估計了!
當然筆者并不否認,柴榮是開拓之君,雄才偉略,他的死的确是天妒英才,而相較于他,宋太祖的功績也足以名留青史,在兩者之間,燕雲十六州攜刻着他們共同的遺憾,未盡的最後不甘。
說曆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号:曆史風雲天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