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臣字的演變過程

臣字的演變過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4 18:10:25

“目”為象形字,字形顯豁一目了然。“臣”字雖有争議,但是其與“目”有關也為大家所認可。“目”與“臣”字之别在于一為橫目,一為豎目。那緣何豎目為“臣”呢?到底“臣”與“目”有着怎樣的淵源關系?下面我們就從字形和意義角度作深度分析。

“目”字甲骨文作眼睛之形,為眼目之意。其形多為橫向,偶見斜體

“目”甲骨文字形如下: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1

參1

從以上甲骨文字形可見,“目”字形體多為橫向,眼珠之内瞳孔或有或無。至西周則變為明顯的橫目且無瞳孔。

戰國之時,“目”字變化發展較大

戰國“目”字,由橫目變為豎目,橢圓的目形多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行對稱的方框形“目”。“目”大緻發展軌迹如下: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2

注2

由發展軌迹可見,戰國時期的“目”字,眼珠不再象形,變成了兩橫,向筆畫形式發展。

“目”字的意義及甲骨文用法

《說文》曰:“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屬皆從目。”《殷墟文字綴合》165正:“貞:王其疾目?”此“目”即為眼睛。甲骨文中“目”也作動詞、方域名或人名。如《殷墟書契前編》:“貞:乎目鬼方?”“目”為察看之意。《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王其田癸,至于目北,亡災。”此“目”為地名。

“臣”字為象形字,見于甲骨文,多為豎目之形

“臣”甲骨文字形如下: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3

從甲骨文字形可見,“臣”字與“目”字形同,區别之處在于一橫一豎,豎目之“臣”眼珠内多無瞳仁。“臣”字發展軌迹如下: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4

(參3)

由以上發展軌迹圖可見,及至戰國,“臣”字象形弱化,趨于線條化,有潦草的隸書意味,有的“臣”字眼珠被穿透;有的眼眶帶鈎;有的眼珠變成了三角形,變化多端。

關于“臣”字的本義之争

關于“臣”之本義說法不一。《說文》:“臣,牽也。事君也。像屈服之形。”《廣雅》訓為堅。楊樹達認為“臣”之本義為囚俘;孫海波則認為“臣”“目”為一字。而這些學者中,對“臣”字最有說服力的當為郭沫若,郭氏從甲骨文、金文材料着手分析,提出“臣”為“豎目之形”。

郭沫若認為,臣原本是奴隸中的叛徒,充當奴隸主統治其他奴隸的工具,相沿既久,後成為統治人者的通稱。郭說的觀點之所以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是因為其說結合了“臣”字的字形發展演變,并以曆史文獻資料佐證。可是,郭沫若對“臣”表示奴隸之意來源的說法則有待商榷。

“臣”因“人首俯而目豎”,此說欠妥

為了便于分析,我們把“臣”字甲骨文金文放大展示如下: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5

為什麼以形似豎目的“臣”字作為一種奴隸的名字呢?郭沫若先生認為,“人首俯而目豎”。可是,郭沫若先生這樣解釋有一個明顯的問題,既然奴隸是下人且隻能俯首不可正視主人,那又為何有豎目之狀呢?若為豎目則顯得比較兇狠,有一種怒視之态,這在統治者或主人面前是絕不允許的。

既然“人俯首而豎目”為“臣”的解釋不妥,那麼“臣”字之意該如何解釋呢?

“目”與“臣”之别在于方向不同,但本質區别在于眼睛的狀态,而非“人俯首而豎目”

“目”與“臣”的古文字形體同為象形,凡從橫目之字基本表示眼睛的正常狀态。如以下眉、見字: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6

與此相反,凡含有豎目之字則多與集中精力注視有關。比如“䀠”和“望”字,其構形部件“目”皆為豎目之形。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7

以上金文“䀠”(jù)與望字所含之“目”皆為豎目之形。這與“䀠”所表示的意義有關,二字所表示的意義皆非眼睛的正常狀态。“䀠”從二目,為左顧右盼之意;“望”則表示舉目遠眺之形。

由以上豎目構形之字可以推斷,“臣”字亦當屬于眼睛的非正常狀态。如今俗語有“豎起耳朵聽”的說法,這種聽也是集中注意力來實現的。如此說“豎起眼睛看”,也在常理之中。

因此,我們說“臣”字為睜目之形,當為集中注意力注視或怒視之意。“臣”或為瞋之初文,從字音上講“臣”“瞋”音相通。從意義上講,“瞋”字本義為“張目”,即為瞪大眼睛。,引申義為發怒。而“臣”字,正似從一個人的側面描繪出其張目而視的眼睛形狀,此人正在兇狠地集中精力而視,不似“人俯首而目豎”之态狀。

瞋目注視之人,為何又為一種奴隸的名稱呢?

郭沫若認為“臣”為一種奴隸是比較可信的,但是郭沫若對于緣何“臣”成為一種奴隸名稱的解釋則很難讓人信服。

“臣”之所以成為一種奴隸的名稱,與這種奴隸的身份和工作職責有關。奴隸社會時代,奴隸主對廣大奴隸實行殘酷的統治壓榨,奴隸主采取各種手段控制奴隸,其中就包括采取分化政策,收買奴隸當中的“叛徒”作為監工。“監工”作為奴隸主的收買者,在生産勞動中扮演者奴隸頭目的身份,必定會終日精力高度集中瞋目望視。

臣字的演變過程(字為什麼是豎目之形)8

因此,豎目之“臣”即是為奴隸主效勞做監工的少數奴隸,“臣”字抓住了這類“監工”奴隸瞋目張望的特點。這種特殊身份的奴隸即“臣”後來又擴大範圍指稱一般奴隸了。而随着王權的不斷加強,奴隸之臣又引申成為了君臣之臣,泛指為帝王統治服務之人。

“臣”字含義多樣化,但都源于少數“監工”奴隸之意

“臣”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經有幾種含義,其身份各不相同。金文中記載的被賞賜之“臣”,最初的“臣妾”之“臣”及“臣仆”之“臣”,皆指稱一般的奴隸,這是最初為奴隸主做事且有功勞的奴隸。他們沒有人身自由,并未形成特殊的群體,随時可能被交換買賣而更換主人。

文獻中記載為帝王做事之臣,他們的身份已經固定了下來,且已經成為了統治階級中的一份子了,完全脫離了奴隸的身份。但是,作為監工的奴隸頭目的“臣”是否已經不複存在了呢?應該說還沒有徹底消失,也就是說“臣”有一個階段是兼指奴隸和統治階層的。甲骨文中的“耤臣”、“小臣”,還有金文中所賞賜之臣,應該都是有監工身份的奴隸。

可以說,奴隸社會“臣”是指稱不同身份的人,既可以指稱為帝王服務的統治階層,也指稱一般的監工奴隸。到了封建社會“臣”的指稱便逐漸固定下來了。

結語

“臣”與“目”有關,“目”字的常态為橫目,“臣”則為豎目。關于“臣”之說法曆來不一,有《說文》訓“牽”之說;有《廣雅》訓“堅”之說,有訓囚俘之說。但從字形和曆史文獻考證,以上說法都沒有确鑿可靠的證據,欠妥當。郭沫若指出“臣”為豎目之形,為具有特殊身份的奴隸,此說值得肯定。但郭氏對于“臣”之來源于“人首俯則目豎”,難以讓人信服。“臣”為豎目,别于眼睛的正常形态,“見”“眉”等字皆為橫目。但描述眼睛集中精力注視等的漢字多作豎目狀,如䀠、望等。

從音義角度分析,“臣”當為“瞋”之初文,“臣”“瞋”音相通。從意義上講,“瞋”字意為“張目”,即為瞪大眼睛。“瞋”字引申義為發怒。因此,“臣”最初是被奴隸主收買的監工,為奴隸的頭目,其日常工作就是終日集中精力瞋目凝望其他奴隸的一舉一動。後來,“臣”之意皆為此意的擴展引申。


歡迎您關注交流,批評指點!

參考文獻:

1.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

2.原圖源于國學大師網站,有調整改變。

3.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