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01 01:35:17

近些年來,随着手機性能的不斷提升,以及人們生活對手機依賴性的增強,對快充的需求也與日俱增。2022年7月19日,iQOO發布了iQOO10Pro,這是第一款突破200W功率快充的手機,從最初的5V1A充電,到如今的200W快充,手機充電的功率已經提升了将近40倍。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1

(圖來源于網絡:iQOO10Pro200W閃充)

聊到手機快充,國産手機廠商可謂是頗有心得,相比于國外手機廠商那可憐的充電速度,國内的手機廠商早就将手機快充内卷到了極緻。120W、150W甚至200W的充電功率讓國内的手機用戶體驗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快充。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2

暢銷全球并多年蟬聯全球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品牌三星,直到現在旗艦手機充電功率也隻有45W,其它品牌的手機更是大多僅支持27或30W的快充。還有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蘋果,即使是前不久推出的iPhone14系列也隻有最高29W的充電功率。而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一些千元機的标配的“落後”的65W快充也可以讓用戶體驗到半小時内充滿手機的快樂。

為何國内廠商都執着于不斷發展快充技術呢?那是因為為了滿足5G、大屏幕以及處理器的負載要求,智能手機勢必要搭載越來越大容量的電池。但從目前來看,手機所搭載的電池容量,在不能過多的增長手機的體積以及重量的情況下,短時間内很難在能量密度無法突破的前提下實現大幅提升。而為了解決很多消費者的“電量焦慮”,手機廠商隻能另辟蹊徑,對快充進行開刀,通過縮短充電時長來減少使用者對續航的感知。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3

作為國内的消費者,聊到手機快充,可能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都是曾經火遍大街小巷的那句廣告詞“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作為國内手機快充的先行者,OPPO當年的快充絕對是破圈的存在,也讓更多人知道了OPPO這個品牌。為了實現快充,OPPO的VOOC閃充采用的是低壓高電流的充電方案,在同時期同樣采用低壓高電流的高通早期快充方案(存在嚴重發熱問題)的襯托下,OPPO的實力就顯得更加突出。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4

(圖來源于網絡)

而除了低壓高電流的快充方案,當時的華為和小米等手機廠商則采取了高壓低電流的快充方案。

綜合來講,低電壓高電流的問題是對線材、接口有更高的要求。最為明顯的就是OPPO附送的充電線都比較粗,用以适配更大的電流。但缺點就是通用性較差,第三方充電器無法實現全速的快充。反觀高電壓低電流的問題在于效率較低,發熱量較大,優點在于高通QC聯發科PE都是通用協議,因此兼容性相對較好。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5

(圖來源于網絡:VOOC閃充專用數據線)

而如今,随着技術的發展,電流電壓二選一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小孩子才做選擇,成熟的‘我‘當然是全都要”,在雙電芯、電荷泵等解決方案的加入的情況下,現在的主流智能手機快充的共同選擇都是高電壓高電流。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6

(圖來源于網絡)

在分别介紹各大手機廠商的快充技術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目前兼容性最強的幾項手機快充協議,有一些手機的私有協議也是從這些技術改進而來。

PD協議

PD協議指的是USB-PD協議,是USB-IF組織提出的一種快充協議,全稱為USBPowerDelivery,理論上可以達到100W。除了手機以外,很多筆記本等設備也使用這一協議。USB接口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幾乎所有的充電線其中一端都是USB接口,不論是蘋果的lighting還是type-C,大家用的都是USB的接口,所以不得不按照它們制定的标準來,因此快充協議都必須遵循PD協議。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7

(圖來源于網絡)

QC協議(高通)

高通QC快充協議是知名芯片公司高通為配備骁龍處理器研發的快充技術,全名為QuickCharge。作為手機芯片的龍頭大哥,高通公司很早就在自家芯片商集成了快充協議,因為PD快充協議兼容QC協議,所以一些非高通處理器的手機也是可以支持QC快充協議。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8

(圖來源于網絡)

PE協議(聯發科)

PE協議由聯發科推出,全稱為PumpExpress,其特點是允許充電器根據電流決定充電所需的初始電壓。雖然同為芯片廠商,但PE協議除了魅族以外,很少有手機支持,想要找到合适的充電頭相較于高通陣營難得多。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9

(圖來源于網絡)

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現在各大手機廠商的快充技術。

OPPO

2014年的手機行業,充電功率普遍還在5W的時候,OPPO自研的VOOC閃充技術,讓充電功率提升了4倍,通過技術革新開辟了手機快充時代。OPPO手機的快充技術一直是它的招牌之一,但在百瓦級快充的量産上,OPPO相對而言有點姗姗來遲。不過在上半年發布的一加AcePro上,首次搭載了長壽版150W超級閃充技術。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10

(圖來源于網絡)

長壽版150W超級閃充技術,5分鐘即可從1%最高充至50%(4500mAh電池),最快15分鐘充至100%。之所以叫“長壽版”,是因為它通過自研的電池健康引擎,實現了手機電池在滿充滿放循環1600次後,依然能擁有80%的容量,電池壽命達到了行業标準的兩倍。

此外,在2022年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OPPO還發布了240W超級閃充技術,這也意味着,作為手機快充的先行者,OPPO再次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頗有王者歸來的氣勢。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11

(圖來源于網絡)

vivo

vivo系所使用的則是FlashCharge,後續疊代版本為SuperFlashCharge,這是vivo品牌手機采用的一種大功率快充技術,與其他快充技術一樣,通過更高的充電功率實現較短的充電時間,由于在芯片端采用的是獨家的協議,因此無法在其他品牌或不支持該快充技術的充電頭、手機中使用。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12

(圖來源于網絡)

vivo走了一條與OPPO、高通不同獨特的道路——多充電IC設計。一般來說,一台手機隻會内置一個充電IC用來控制充電過程,而vivo則是額外添加一個充電IC系統,相當于同時有兩套充電系統在為電池充電。

vivo旗下的iQOO擁有着目前市場上最快的充電速度,iQOO10Pro作為首款市售的200W快充手機,宣告了手機快充正式進入200W時代。

華為

華為一直以來在快充協議方面與國内其他廠商不同,采用的是自家的私有協議SCP和FCP,SCP全稱SuperChargeProtocol,FCP全稱FastChargerProtocol,SCP也是榮耀目前正在使用的快充協議。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13

(圖來源于網絡)

早期誕生的FCP協議采用的是高壓低電流方案,2016年後,華為推出了全新的SCP協議,采用的是類似OPPO的低壓大電流方案,好處同樣是在增大功率的同時,減少發熱。後來在這一協議的基礎上,華為又增加了電荷泵技術,将充電電壓降到5V左右,同時将電流從4A提升到8A,也就實現了40W的超級快充。

此外,在華為MateX上也出現過65W的超級快充。目前,華為的手機産品支持的最快充電速度為100W,搭載的機型為去年9月發布的華為nova9Pro,,4000mAh的電池,20分鐘可以充到100%。

小米

MIChargeTurbo閃充技術是小米為米系手機推出的,适用于小米與紅米手機。與其它私有協議一樣,同樣是需要使用原裝充電器和數據線才能實現最佳的快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小米的快充數據線采用了魔改方案,所以隻有小米原裝數據線才支持小米的高功率快充,例如目前小米MIX4與小米12Pro使用的120W極速閃充。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14

(圖來源于網絡)

不過,小米旗下采用高通骁龍處理器的機型均對高通QC快充協議具有良好的支持。小米是一直緊跟高通的快充技術研發進度,在高通與PD逐漸融合後也開始轉向PD陣營,目前的快充技術基于PD的PPS補充協議魔改,一定程度上兼容PD快充模式。所以在使用第三方充電器時,小米手機往往可以激活PD3.0的27W快充模式。

總結

盤點了如此多的快充方案,但實際落到消費者的體驗上來說,飛速發展的快充技術确确實實可以給我們帶來了優秀的體驗,也使得電量焦慮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但是各品牌的快充技術往往都是私有協議且不對外開放。對于用戶來說,私有協議并不是什麼好東西,這意味着非官方充電器隻能激活低功率充電,不僅遠低于專用快充模式,甚至比iPhone還慢很多。

從外觀上怎麼區分閃充和快充(盤點近年手機快充閃充發展史)15

(圖來源于網絡)

不過,近日,由中國信通院、華為、OPPO、vivo、小米牽頭,聯合矽力傑、瑞芯微、立輝科技、昂寶電子等多家終端、芯片企業和産業界夥伴共同努力完成的新一代融合快充協議——UFCS融合快充協議即将正式落地。雖然目前該協議隻支持最高40W快充,而且支持的機型并不多,但邁出第一步對大衆來說總歸是一件好事,可能“一個充電頭走天下”的那天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