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偶然間在悟空問答看到一則問題,大意為“暖風熏得遊人醉”中的暖風是什麼風?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問得極具角度!因為在這兩個字的位置上,可以用春風,東風,柔風,清風,花風,南風等等都是成立的。
既然都成立,為什麼偏偏用“暖風?”
抛開這首詩的流傳度和熟悉性,如果把“春風”替換到這句詩裡,整體詩意仍然通透,堪稱毫無違和。然而,每個人都能感覺得到,全詩的整體基調便弱了不止一籌。總覺得那個“暖”字仿佛有無數魔力一般,或者可以加持出一種BUFF,仿佛一道菜肴,那個“暖”字變成了雞精或者蚝油,分外地提升口感。
暖風好在哪裡?
因為隻有暖風可以提升這首詩的“諷刺”意味,從典故來看,《禮記》中說“季秋之月……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民氣解惰,師興不居。”
這一句有兩個線索:
其一、季秋,季秋者就是九月,蕭瑟搖落者為秋。比如宋玉在《九辯》中不也說“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一個秋字,顯然暗指南宋偏安一隅,并且貪圖享樂。
其二、春令,即春季,因此這個暖風是特指“春天的風”,而且是指“秋天裡卻吹來了春天的風”,暗指不合時宜,不合規則,所以引發的負面效應就是百姓夢生醉死,毫無鬥志。
因此,這個暖風暗指“不合時宜”。
也可以用一句來形容:
暖風實是秋風意,偏做春風三月來。
當然,我們不能強求每個讀古詩詞的人都要強硬地理解詩中每一個可能存在、可能巧合、也可能是近乎炫耀才學的典故。其實,如果抛開典故,這個暖風和春風,東風等詞各自側重的屬性并不相同。
春風,側重于月令,寫實。
東風,有生機,可以寫虛。
南風,側重于柔和,稍有夏風之意。
西風指秋風,北風指寒風。
清風,指微風,側重于舒爽感覺
和風,與南風近似,指風力比較小,帶些溫暖之意。
還有晚風,曉風,香風,悲風,長風,朔風,斜風等等,各自偏向的屬性都所有不同,但隻有“暖風”明确地隻針對了一個屬性。
溫暖。
比如晏幾道《浣溪沙》“南陌暖風吹舞榭”,歐陽修《春帖子詞》“珠簾不動暖風微”李清照《臨江仙》“暖風遲日也,别到杏花肥。”元好問《點绛唇》“暖風遲日熏羅绮。”
而這種“溫暖”所延伸的意義就是舒服,舒爽,完全引伸為南宋君臣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騙。因此這個暖風自然而然地就變得别具意味,具有雙重含義,實指溫暖的風,暗中襯托整個南宋的政治态勢,甚至還有些嘲諷,從這一點上看,這一句和李商隐“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基本相同。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至少在這首詩裡,暖風二字用得最為精準,甚至具有唯一性。
同時,另一處讓人稱道的地方就是,後面還用了一個“熏”字,而沒有用吹,拂、過、引、送、搖、傳、落等字。
這個熏字有兩重明顯與衆不同的解釋
其一,味道。這裡是指春天的氣息,或者春天花草的氣息,形容江南風景的優美,甚至是臨安城的人間繁華。
其二,程度,表示這個繁華或春天的“味道”很濃,濃到可以明顯感受到,被影響到,甚至被改變了狀态(最後一個字是醉)。
冰冷的事實是南宋苟且偷安,因此,景物越是美好,味道越是濃郁,反而襯托出一種強烈的反差。正如在詩詞中離别最怕圓月,悲戚最怕秋風都是此意。
這個“熏”字仍然具有唯一性!
其實,下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也是如此,按理來說,這個位置可以用“便”,“還”,“已”,“正”,“恰”,“且”,“應”等字,細品之後不難發現,用任何一個字都可以讀出諷刺來,唯獨那個“直”字在諷刺之外,還有一種憤怒!
恨其不争,恨其無志,恨其不為。
隻有這個“直”字才能品中其中的味道。
忽然想起杜公《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的那個“抵”字,中國八萬漢字,皆不能換也!
所謂經典句,一字不能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