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畫,有很多的類别,如以山水著稱的張大千,動物畫中以蝦著稱的齊白石還有就是擅于畫馬的徐悲鴻等等。徐悲鴻的中國畫創作實踐,除了畫馬,還包括了人物、動物花鳥、風景(山水)等各個方面。徐悲鴻的寫意國畫,往往可見工筆功底,不僅寫意,而且寫實。在粗狂中有細膩之感,在寫意中不乏生命之真。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徐悲鴻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于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确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内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他将西方素描注重比例、透視、解剖等融入到中國傳統的“筆墨”語言當中,融入中國傳統的“線"造型之中,從而與傳統文人畫追求的“似與不似之間”、“離形得似”的理想對立。在徐悲鴻的中國畫作品中,他自始自終都把人物畫創作作為主要方面。徐悲鴻曾在《複興中國藝術運動》中強調過: “吾人努力之目的,第一以人為主體,盡量以人的活動為題材,而不分新舊。”
他始終堅持着“藝術為人生”的理想追求。其中,以古代曆史題材中體現俠義精神的人物畫成就最高,另外,盡管徐悲鴻現實題材的人物畫創作的數量并不多,卻體現出畫家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祖國命運的關懷。徐悲鴻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動物花鳥畫,這些作品把中國繪畫借物寄情,托物抒懷的手法發揮到了極緻。
雖然徐悲鴻提倡宋代院體畫,但他的動物花鳥畫,并不完全用工筆表現,基本是工寫結合。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徐悲鴻早年創作的馬也采用過工整的明暗光影畫法,但到30年代以後,他逐漸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中西融合"的水墨大寫意風格,獨創一格,栩栩如生,同時寓意深刻,傾注了畫家強烈的思想感情。
至于徐悲鴻的山水(風景)畫創作實踐,就相對較少。徐悲鴻倡導山水畫的寫實主義,具體實踐是吸收西方水彩畫的方法,更多的時候是“以墨當色”,他強調直接對大自然的寫生,強調所畫山水應體現當地的地貌特征,他的山水更像是寫實的“彩墨風景畫"。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
按照徐悲鴻的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