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留言:
我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以前覺得自己性格還挺溫柔的,一般不會跟人随便置氣,但是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我才發現,我的性格原來并沒有我想象的那麼好。
前兩天吃飯的時候,孩子邊看着電視邊吃飯,我提醒了他很多次,專心吃飯,吃完飯再看,他不聽,氣的我就把電視給關了。結果孩子看到電視被關後,脾氣也來了,把吃剩的米飯都倒到了地上。
我一下就火了,上去就給了他一巴掌,教訓他,讓他撿起來。結果最後孩子也不撿,跟我又哭又鬧,我則是氣的又打了他屁股幾下。
現在的我特後悔,覺得我對不起孩子,我怎麼變成了這樣的一個媽媽?
這位媽媽的情形其實很普遍,至少就我個人來說,經常都忍不住想揍孩子,但是現在我脾氣好來,還能克制住了。但是很多時候我仍然忍不住大聲的訓斥孩子。
就拿前幾天發生的一件小事來說,我女兒每天晚上都有幾個固定的任務:學悟空識字,畫畫,看15分鐘小視頻,因為學悟空識字和看視頻都是在手機上進行的,所以我一直跟她強調這兩個任務要錯開,不要連在一起做,預防近視。結果前幾天孩子看完視頻後又再接着學悟空識字,我就火了,“都跟你說幾次了,這兩個任務别一起做,你還要不要眼睛?也想近視?說不說就沒點記性。”噼裡啪啦的教訓了孩子一頓。然後過了一會我就後悔了,怎麼就不能平心靜氣的的跟孩子好好說話呢?
那麼,為什麼當父母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總忍不住要用批評打罵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呢?
為什麼父母習慣用批評打罵來教育孩子父母之所以習慣用批評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因為保護自己的本能。
因為當父母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産生了大量負面情緒,而出于人體保護自身的本能,父母需要把這些負面情緒發洩出去,從而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于是就産生了發洩情緒的需要。而這時候恰好面對孩子,孩子又是負面情緒的來源,所以父母就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對孩子進行體罰。
發洩情緒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跟人體的其他反射行為類似,比如燒到手後立刻縮手、絆倒了會用兩手撐地……都屬于一種條件反射,目的在于保護人體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因此這樣的教育方式被稱為條件反射式教育。
條件反射式教育是指當父母受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刺激後,不加思索的就做出相應的應急反應,其中以批評打罵方式為主。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刺激源,而父母的批評打罵則是對刺激的直接反饋。
正因為條件反射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當父母受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刺激後,也就不由之主的采用條件反射式的教育方式,攻擊孩子。隻要是人,有思想感情,就會有這樣的條件反射,因為這是人的本能。所以父母面對孩子不良行為式有批評打罵的傾向也就不足為奇。
條件反射式教育并不适合教育孩子雖然面對不良行為,父母首先做出條件反射式的教育是正常的,但是這合适嗎?這種方式适合教育孩子嗎?我們畢竟是教育孩子,所以雖然行為沒問題,但我們應該思考這種教育方式是否适合。
其實仔細分析下我們就可以看出,條件反射式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教育孩子,而是為了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如果是真為了教育孩子,那麼父母應該選那種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教育方式,而反射式教育顯然不屬于此行列。
條件反射式教育具有很強烈的攻擊屬性,通常是對孩子大吼大叫、批評辱罵,甚至體罰,這種教育方式通常會貶低孩子自尊,甚至傷害孩子的身體,因此也必然會受到孩子的抵制。畢竟誰都不喜歡被人訓斥。即使這種方式有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教育過後留下的傷害也往往是很大的,會嚴重破壞親子關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在運用條件反射式教育後又深深後悔、自責的原因,因為他們感到傷害了孩子。
而父母之所以習慣采用這種教育方式,隻是因為它可以發洩父母心中的負面情緒,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隻不過順帶的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于是被父母自欺欺人的說“批評打罵是為了教育孩子”,掩飾自己的無能。
所以,條件反射教育與其說是教育孩子,不如說是為了保護自己,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當然,條件反射式教育也肯定不是最優的教育方式。
那麼當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父母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呢?
事實上,父母可以采用“三問法”的方式來尋求最優教育方式。
1、為什麼——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早上孩子起床起不來
晚上做作業拖拖拉拉
睡覺時磨磨叽叽
當父母面對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時,往往怒發沖冠,不去思考孩子背後的行為原因,隻是簡單的認為“孩子就是慣的”,或者“就是沒記性”。
這種想法可以有,但這是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嗎?
孩子早上起不來可能是沒有時間觀念
做作業的拖拉可能是他不會又不敢問你
晚上睡覺磨叽可能是他還有事情沒做完
隻有當父母發掘出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我們才能做出正确的反饋,運用正确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2、是什麼——此時此刻,我要教會他什麼?
找到原因後,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用什麼來解決呢?這就需要父母考慮可以傳授孩子什麼樣的技能。
記住,父母是輔助,孩子才是主體。父母不要事無巨細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或者給予他們懲罰逼迫他們解決,而是想想想可以傳授給孩子什麼樣的技能,讓孩子自己獨立的、負責的解決自己的問題。
比如孩子起來晚是因為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父母不能說“既然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那以後就每天都叫他起床”,而應該是讓孩子掌握時間觀念,從而可以自己掌控時間,自己獨立起床,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3、怎麼做——該怎麼做效果最好?
有了目的,那麼父母就應該思考用什麼樣的手段,如何更好的把技能傳遞給孩子。
逼迫、打罵等手段雖然也可以做到教育的目的,讓孩子掌握我們傳遞的知識,但這顯然不是最優解,需要父母挖掘自己孩子的特點,結合孩子的年齡、認知特點、當前的環境等來選擇最合适的方式,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引導孩子盡快的掌握理解。
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常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堅持訓練,就可以跳出條件反射式的教育,從而做出更有效的反饋,找到最适合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